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5.0
中药药性理论实质研究是国家“973”计划重要支持研究领域,本书为“973”课题代表性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国内研究文献,结合本课题组5年的科研研究,构建并实践药性认知模式,推动了药性的现代认识与科学阐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影响,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重要参考工具。本论著旨在为中医中药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中医中药领域的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认识与研究中药药性提供科学、合理的药性认知模式;并有助于中医师、中药师等临床工作者深入理解中药药性,促进合理用药。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药药性理论的朴素起源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奠基与形成
三、中药药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地位和意义
一、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独有的特征性理论
二、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依据
三、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中药结合的桥梁
四、中药药性理论对于中药现代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第四节 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合理用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四气的研究进展
一、四气与化学物质基础
二、四气与生物效应
第二节 五味的研究进展
一、五味与口尝滋味
二、五味与功效
三、五味与化学物质基础
四、五味与生物效应
第三节 归经的研究进展
一、归经与化学物质基础
二、归经与生物效应
三、其他研究
第四节 升降浮沉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研究进展
一、毒性理论相关基础研究
二、毒性成分及其毒性反应研究
第六节 综合药性的研究进展
一、以功效为切入点的研究
二、以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相结合为切入点的研究
三、以信息学为切入点的研究
第七节 各药性之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各药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二、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第八节 药性研究的新趋势
一、复杂系统科学与药性研究
二、化学药物的药性研究
三、国家“973”药性研究专题概述
第九节 思考与展望
一、借鉴和思考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第三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知学表述
第一节 认知、认知医学与中药药性认知
第二节 中药药性认知特点
一、具有潜在的三重特质
二、展现特殊的复杂特征
三、蕴含统一的认识框架
第三节 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
一、认知科学在生物医学学科的应用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认知
第四章 中药药性认知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药药性认知模式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基于“三要素”理念构建中药药性认知模式
一、中药药性构成和认知的“三要素”理念
二、“三要素”药性认知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中药药性认知模式的实践设想
中篇 实践篇
第五章 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研究
第一节 背景与思路
一、化学成分——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二、辨证药动学——以“证”鉴“性”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下篇 方法篇
附篇
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的辨、采、制、用,连接中医“辨证”与中药“论治”两大环节。中药药性实质研究一直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亦为《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之核心。《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发生学特点,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力求系统阐明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与本质属性。
全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上篇为理论篇,重点阐释中药药性理论及其认知特点;中篇为实践篇,论述中药药性构成“三要素”(化学成分、机体状态和生物效应)理念及其在辛热药药性研究中的实践;下篇为方法篇,综合分析中药药性研究的多种方法;附篇介绍1103味辛热类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既有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辛热类中药临床应用指导,可作为中医药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执业药师的参考用书,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工具书使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3213196 如需购买下载《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药药性认知及辛热类药临床应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13.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285.1 的主题关于 中药性味-临床应用-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