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4.0
本书是代表那些渴望独处的人们所做的充满热情和启示的辩护和赞美。集中了独处者们对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称颂他们是世界文明的中坚力量。
引言
第一章村民
第二章请听我们倾吐衷肠
第三章你觉得幸运吗?
第四章万宝路的国度
第五章我该走了
第六章我决不会那么做
第七章动力充沛
第八章钟形潜水器
第九章独特的魅力
第十章耶稣、玛丽、珍妮弗.洛佩斯
第十一章新的混乱
第十二章含沙射影
第十三章我行我素
第十四章袖子会说话
第十五章别去那儿
第十六章绝对的孤单
第十七章笑面虎
后记
前言
我曾前往“渔夫码头”去看飞行表演,欣赏那些艺高人胆大的海军航空兵在圣弗朗西斯科海上飞出各种惊人的花样。六架漂亮的飞机时而俯冲,时而盘旋,时而猛然加速,比翼蹿升,直插云霄,机身尾部喷出的乳白色尾迹,在空中织出复杂的图案。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与下面观众的惊叹声遥相呼应。
观众摩肩接踵。一年里这个最后的星期六,阳光明媚。黑压压的人群围绕着船坞和码头的栏杆,散布在水边两英里的范围内。道路、草坪、安全岛、餐馆的屋顶上都挤满了人。有些身着五颜六色T恤衫的观众正在旅馆的阳台上向天空挥手,有些则正从旅游大巴和有轨电车上鱼贯而出。受阻车辆上的司机和乘客伸长脖子张望着,海鸥们则争抢着洋葱片,就好像在模仿那些飞机的表演。
那一刻我在想:我来这儿干什么?通常我都远离熙攘的人群。我并没有广场恐怖症,可是我却不愿意去拥挤的地方,因为总难免被别人的胳膊肘撞上前胸或后背。还因为很可能有人呕吐而且刚好吐在我的鞋上(这种事我已经遇到过了)。音乐厅、咖啡茶点叙谈会、同事业余聚会,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人们所图的无非是一种聚集的热闹。似乎人人都喜欢热闹的氛围。图热闹是真正的目的。而我小时候就不喜欢看马戏,一则是因为不喜欢马戏中的小丑,再有是不喜欢那闹嚷嚷的观众。然而,在飞行表演的那天,我刚好就在旁边。于是我感叹道:真倒霉。
码头上人头攒动,人影斑驳,就像飘来飘去的五彩纸屑。人们项背相望,可谓“亲密无间”。真是一群快乐的人,而成群结队的人通常都很快乐。像其他所有聚集的人群一样,人们从这喧腾的阵势中分享到了一种快感。这是一种集体自我意识。人们因相聚而欢天喜地。成百上千的人在同一时间来到同一地点,这便足以让他们喜气洋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成百上千的人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同一片蓝天下,天空中喷气飞机喷射出纵横交错的白色尾迹,空气中飘散着海上的鱼腥味,这样的情景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这种欢乐似乎证明了证明了什么呢?它似乎证明了任何值得去做的事都不是哪个人能独自完成的。
我在一辆小汽车和一家印度人之间找了块地方,站在那里仰望飞行表演,既没有躲开人群,又与它保持着距离。
相隔一定的距离。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而且非常具体,很容易用点号或图钉在图表上表示出来,圈里圈外一目了然。但是现实生活不是点号。我们之中有些人似乎在圈里,而我们却在圈外。我们希望呆在圈外。不仅是希望而且是需要,就像金枪鱼需要大海。
……
我并非不会交朋友。老师们哄着我说:“别害羞。”我不是害羞,只是特别挑剔。立体模型图中的德妮丝像钻石似的闪闪发光。你要是让我解释天堂是什么样的,我会说天堂就是德妮丝可以乘小船去拜访的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
然而当德妮丝做另一件事社会交际一类的事情时,当她在人群中神气地仰起头时,她在我眼里似乎就变成了陌生人。随后她所谈论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人:当他们跟朱莉一起去蒂姆家时,杰夫说帕蒂脸上有一粒粉刺。我会忌妒或者更应该说我会怀疑,怀疑是否她是对的而我是错的,怀疑她是健康的而我是病态的,担心世界不会把奖赏公平地分发给我们。
读中学时,我曾想当交换生去国外留学。经过几次面试和笔试,评委们宣称我是个理想人选:聪明而且求知欲强、有礼貌、在陌生的地方不胆怯。可是后来他们又把我刷了下来。他们说我不太合群。最后选中的那个女生是七个俱乐部的成员,她放学后还给几个小孩当家教。
这让我开始有自卑感。
这自卑感延续了许多年。
因为,在这个人口稠密的世界上,独处者的孤独不能保证他的自信,不会让他感到成熟,难以维持他的自尊心。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我是成熟的。我们的路是一条带有自己所创造出的奇迹的路,不过这条路上也有障碍、梗阻、边界卫兵甚至地雷。做自己的朋友(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这并非总是易事。寻找自信心、自得其乐,这确实很不错,然而当我们看到非独处者拿走了所有的奖品时,也会感到愤愤不平。我父亲过去常说:“要紧的不是你懂得多少知识,而是你认识哪些人。”当时我并不愿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就是位独处者,所以他说那句话时带着讽刺和惆怅的情绪。他说:“经营关系网的人很容易得到提升、奖励和加薪。”他说:“净是些马屁精。”他指的是不如他聪敏的那些人。整天就会闲扯的人却总是赢家。在他的、我的以及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情况确实如此。整个世界都喜欢搞盲目的个人崇拜,而无视一个人的实际贡献。
每位独处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连续体上的一个点。连续体的一端是隐士,隐士住在茅草屋或山洞里,靠野菜和白水生存,一连好几年都不跟人说话。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勉为其难地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把自己得意的时刻像珍藏珍珠似的贮藏着。
一端是遁世者,另一端是做好事的人,譬如医生和慈善家。中间是剩下的那些人,他们人数众多、各式各样,就像万花筒里那些小玻璃片。他们既快乐又悲伤,既腼腆又敢于蔑视危险,既急匆匆又慢吞吞,既深思熟虑又冒失鲁莽,既冷静又不够沉着。
然而这里、那里,世界各地的爱独处者加起来盈千累万。
后记
我的父亲终其一生都是个喜欢孤独的人。小时候,他常逃离多家合租、人来人往的公寓楼,去羊头湾和科尼岛散步,他说那是“信步于大自然”。他只有一位朋友实际上是他的表弟,但是15岁时,他们就分道扬镳了。此后他再也没有交过什么朋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喜欢独来独往。那时他在陆军通信部队当兵,被派往热带战区的军事基地。独自值夜班时,窗外是星光闪烁的南太平洋夜空,举目望去,那夜空恰似点缀着无数闪亮的金属饰片的天鹅绒大幕,而那大幕又悬挂在宛如绸缎的大海上方,于是他感到独自值夜班的工作很是开心。
战争结束后,他转业学了电子专业,可仍然喜欢独处。虽然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去闹哄哄的连队食堂吃饭,但是却在乱哄哄的大厦里上班,只有关起门来独自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的时候他才会感到欣慰。此外的开心时刻是回到家后待在家中的后院里,侍弄那些蜘蛛菊、开粉红色小花的九重葛,还有一无所求在盐碱地里也能茁壮生长的仙人掌。星期天,他喜欢待在车库里,开着收音机,擦拭收藏的石头、锯木头、做饰物、做家具。他只求“别来打扰我”。做好的书橱和小装饰品他会马上赠送给别人,然后就急匆匆地回到车库,关上门又干起活来。
他喜欢开车兜风,喜欢鲜有人光顾的公路和山坳里的车道。如果他特别心神专注,他就会忘了车里除了他之外还有别人。
我是他的独生女,我也喜欢关起门来独享自己的空间、喜欢开车兜风,被打扰时便会发怒,讨厌一切让我分心的事,喜欢按自己的设计做出来的东西,厌恶成套的现成商品。作为他唯一的孩子,我也喜欢单独用餐;即便没人看见,我也不愿意身上不穿衣服;我还喜欢在别人都离去之后去海滩漫步。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跟父亲的性情完全一样,我们也从来没谈到过这方面的事。他只是在车库里一边听收音机里曼托瓦尼唱的歌曲,一边做木工。我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用胶水把玩具娃娃的眼睛和烟斗的通条粘到贝壳上去。
他中风的时候,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得到消息后,我飞回了洛杉矶。
医生在他的床边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所说的话他都明白。”我父亲身上插着好几种管子,他脸上的肌肉抽搐着,嘴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他只是不能正常讲话了。由于脑部受到损伤,他已经不能准确地与人交谈,只能说些别人听不明白的话,不过他心里清楚。”
我母亲惊恐失色,慢慢地点了点头,她的两眼瞪得像鱼眼睛。
“他会?”
没有人能说得出他到底会不会死。那是让人度日如年的一天,一月的天空一碧万顷,护士推着载有餐盘的小车出入病房,可是小车上并没有父亲的午餐,食物只能通过管子送进他的胃里。那一天,我明白了“孤独”有着多重的含义。我母亲此时的孤独是一种惶悚不安的孤独,她原本已经孤独,自从父亲中风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孤独了。她的孤独会持续下去,就像爱伦.坡的一首诗里所描写的钟声那样持续地回荡。我认识到当你想念一个人,一个你特别想见的人时,你会感到一种别样的孤独。绝大多数的孤独都是愉快的,假如父亲除了语无伦次地嘟囔“梯子子上的女巫一是是块蛋蛋糕”之外,还能真正地说点什么,他自己也会这么讲的。然而有一种孤独却是极其痛苦的煎熬。爸爸,您晓得我明白这种痛苦,是吧?
他到底怎么样呢?他知道。他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护士收走了他的双光眼镜,把那副眼镜放进了抽屉里。他的右臂僵直地伸在胸前,就像小孩模仿马时的那种样子;另一只手臂则软绵绵地搭在臀部,毫无生气。
“你会没事的。”我母亲说道。他含混不清地说出了一个词,听起来像是“牛肉汉堡”。他的姐姐罗兹也在他身边。她不断地叫他“小弟”。护士说:“哎呀,他脸上的气色真好。”我母亲说:“他经常在室外活动。过去他喜欢在室外活动。”我们围着他的床,坐在床旁边的椅子上,一起吃着一个盒子里的零食。我姑姑抻了抻他身上的毯子,然后扭过头来对我说:“生个孩子吧。”“什么?”“我是说,你该生个孩子啦。”她的意思是得有人填补空出来的空间。因为如果我父亲去世了,那么世界上的人就太少了,少了一个,就得有更多的来填补空缺。我开始给父亲按摩双脚。护士说要多给他按摩,让他的肌肉保持活力,以防肌肉萎缩。他的脚掌像羊皮那么柔软。他的腿抽动了一下,嘴里抱怨着什么,他看上去既跟以前一样却又不尽相同,就好像是由一个聪明的演员扮演的似的。我姑姑剥开一块巧克力棒棒糖。“门厅那儿有一台售糖果的机器。要是有谁想吃糖果的话,可以”我急忙把椅子从床尾搬到床头。“爸爸,”我在他耳边小声说道,“你听得见我说话吗?”“正正在面包房房里忙忙呢。”“爸爸?”我摸了摸他的额头。他抖动了一下,说出了自打中风之后所说的最清楚的一句话,那也应该是他一直想说清楚的话。“别来打扰我。”
安内利.鲁弗斯是一流的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具有博大的心灵和敏锐的感受力,能把每一个话题都变成金子。本书完美的主题让她的这种天赋得以充分展现。结果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份代表那些渴望独处的人所做的充满热情和启示的辩护。 本书新颖独特又循循善诱……属于那类反思、修正我们对人类行为看法的读物。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时,我们从他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刭了自己。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晨开的。 本书为独处生活以及那些喜欢独处的人献上了机智而热情的赞美。作者认为,无数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娱乐明星都属于喜欢独处的孤独者,他们从不容易亲近也从不随波逐流。在一个社会化的世界里,他们可能显得古怪,不太讨人喜欢,甚至遭人厌恶,然而,他们却比其他任何人都懂得该如何自我娱乐、进行思考和从事创造。 不逃避孤独、寂寞,而是让独处生活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这是本书真正要告诉读者的。【作者简介】 鲁弗斯是美国许多作品的获奖作家,其中包括《再见的编年史》和《加利福尼亚的巴比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一个人的盛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13040252 如需购买下载《一个人的盛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杭州 | 出版单位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