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的智慧

得与失的智慧

(德) 叔本华,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精选叔本华广为称赞的部分随笔,重在他对人生得与失的深切体会与他对人生智慧的论述上,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精练,观点清楚明白,是不错的选本。

书籍目录:

幸福的三个来源

管理财富的方法

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愚昧的傲慢

风景中的人类

论尘世的苦难

论妇女

教育方法论

论自杀与死亡

论观相术

洞察心理

人生基本规则

论了解他人

认识你自己

幸福是什么

论性格

理性

恋爱的激情

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论天才

警句:论人生的智慧

天才与美德

论理念意识的存在

论理念与情感

生命的本质是苦恼

痛苦无从避免

死亡

前言

当今的人们创造了比以往时代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享用了更多的消费产品,这样的生活似乎非常幸福。但是,人们也感到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生活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躁不安,人们依然没有充分的幸福感。人们在追求并获得某些东西的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何评价人类生活的得与失呢?一百多年前的叔本华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

叔本华(ArthurSehopenhauer),德国著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在他生活的70多年中,他有得有失,对各种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对人生持有悲观主义态度,但这并非由于贫困而悲观,而是身在富贵却嫌恶庸俗市侩生活的态度。无论他的个人生活,还是学术生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富商,一心希望儿子长大后从商,以继承家业,他的母亲是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全家于1793年迁往汉堡居住。叔本华早年跟随父母周游欧洲,学习经商,到过荷兰、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他在游历生活中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逐渐志在学术。但是父亲无视儿子的志向,再三要求他从商,在1805年将他安置到汉堡一家贸易行见习。叔本华在贸易行接受了三个月商业训练,期间父亲突然去世,他在母亲的应允下结束了商业学习。

父亲死后,叔本华暂时滞留汉堡一段时间,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攻读希腊古典著作;母亲则带着他妹妹前往魏玛居住,从事小说创作、举办文艺沙龙。叔本华后来也来到魏玛,还在文艺沙龙中结识了大文豪歌德。叔本华对待父母两人的态度完全相反:虽然父亲强迫他学习经商,但他非常怀念父亲的人格,感激父亲对自己的培养、教育;虽然母亲让他弃商从文,但是他与母亲感情不合,甚至将父亲之死迁怒于母亲。叔本华终于在继承大笔遗产后,开始了独立生活。

1809年,叔本华入读哥廷根(Goeffingen)大学,除研习医学外,还兼习哲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知识。1812年,叔本华决定改学哲学,转往新成立的柏林大学,但对该校深感失望。1813年,他将博士论文《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提交给耶拿大学,获受哲学博士学位。

1813年11月,叔本华回到魏玛居住,但他与母亲的感情已然淡漠,他不堪忍受母亲的社交生活,母亲也无法忍受他的抑郁性情,两人隔阂加深,最后关系决裂。此次魏玛生活使叔本华得以结识东方学者弗.迈耶尔(F.Mayer),在其介绍下,叔本华读到拉丁文版的《奥义书》,开始了解古印度哲学。

1814年,叔本华离开母亲,迁往德累斯顿居住,继续研究古印度哲学,他从此再未见过母亲。四年后,叔本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年仅30岁。叔本华对此书寄以厚望,还自豪地向出版商推荐该书;但这部书出版后,并没有引起轰动,一年半时间内只卖出了大约一百册,大部分都成为废纸。著书失败使他非常伤心,但他坚信自己必将成功。此后,叔本华到意大利游历,结识了一位贵妇人,与她有过热烈的恋爱生活,但叔本华终其一生并未结婚。

1820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使叔本华在柏林大学谋得一个讲师席位。叔本华在试讲时就与同在该校的黑格尔展开争论,之后他在教学中继续与黑格尔较量。他故意把上课时间安排得跟黑格尔相同,但是最多时只有两三个学生选习他的课程,而黑格尔的课堂却人数爆满。叔本华只好撤消课程、辞去教职,他到外地游历两年后又回到柏林居住,过得郁郁寡欢。

1831年8月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逃离柏林,搬至法兰克福。在此后隐居的20多年中,叔本华致力于研究佛教思想和古印度哲学,为其悲观主义作论证。他在1836年发表《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利用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来维护自己的学说;又在1841年发表《作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论述道德的意志基础。1844年,他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仍然没有引起注意,尽管他不要稿费,定价极低,但购者甚少。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补充与说明的论文集《附录与补遗》,只有一家小出版社愿意出版,报酬为十本样书,但这本书却引起轰动,使他获得了声誉。人们发现叔本华早已说出了压抑在他们内心的欲念和想法,终于承认了叔本华的哲学智慧。

1858年,叔本华拒绝担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在70岁生日时收到来自各地的贺电。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发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去世,葬于法兰克福市公墓。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筒言之就是: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渴求,而人生永远在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欲望冲动,所以人生即痛苦。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这样推导而出的:第一,将世界还原成自我意识的表象。他认为,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表象世界。世界的存在是作为自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世界以作为主体的自我为条件而存在;离开主体的自我意识,世界是不存在的。第二,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意志。自我意识能够超越表象而达至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即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欲望冲动,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因此可称其为“生存意志”,人的肉体及行为、动物求食、植物生长、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都是生存意志的活动表现,这种生存意志就是“自我”的本。第三,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世界是自我的表象,自我的本质是意志,世界由此也就成为我的意志。

唯意志论必然导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生存意志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望冲动,一切欲求都是由于欲求难以满足或现实匮乏而产生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所以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没有一次满足能够持久,每一次满足都是短暂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欲求永无止境,痛苦也就无边无际,幸福永是短暂。痛苦来源于生存意志,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就与他的欲求程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烈、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越深重。如果意志得到一时满足而减少欲求,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迎面袭来,人生就更加不幸。并且,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就与他的欲求程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烈,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越深重。

叔本华还指出了解脱痛苦的方法。其一,他认为可以通过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来达到暂时的解脱,艺术的审美观照能使主体在瞬间摆脱欲望的奴役,在直觉中体验意志,从而清除痛苦,但这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其二,要永久解脱痛苦,则要放弃一切欲求,摆脱意志的控制,彻底否定生存意志,走彻底的禁欲之路,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但是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否定意志是不可取的,例如自杀本身就是不满足的一种行为,它只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彻底的禁欲之路是自愿放弃欲求,在直觉中达到死亡寂灭,泯灭一切欲望后就不会有所追求,也不会有所缺乏,也就无所谓痛苦了。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将东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础。他既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又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非理性”方向。他一改德国古典哲学晦涩烦琐的表述方式,而采用西方流行的述语来清晰地言说,文笔筒练优美、清新活泼,容易理解。后来,尼采直接继承并改造了叔本华的思想,将消极悲观的“生存意志”改造为积极的“权力意志”。克尔凯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博尔赫斯都成为叔本华的信徒。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曾利用叔本华的思想将《红楼梦》解释为人生理想不可实现之悲剧。叔本华思想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叔本华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司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但是,叔本华哲学也存在很多缺陷。他对直观、非理性等问题并未讲明讲透,有时论述前后矛盾;他对于有些问题,如教育、妇女、爱情、死亡的看法,也显得牵强附会;他还有时行文过于情绪化,语句粗俗。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要盲从,应该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鉴于人生面临诸多选择与诱惑,无法回避命运问题,面临诸多得失,因此很有必要思考人生得失的奥秘,编者特意编选了这本《得与失的智慧》献给读者,希望读者从中能够有所收获。本书的选编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得以顺利完稿。虽然选编工作参考了大量文献,力图彰显“人生得失”的主题,但是由于编者本人学术素养欠缺,书中不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科军

2008年10月于武汉大学枫园

内容摘要: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将东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础。他既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又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非理性”方向。他一改德国古典哲学的晦涩烦琐的表述方式,而采用西方流行的术语来清晰地言说,文笔简练优美、清新活泼,容易理解。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得与失的智慧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思想者随笔
9787535439710
如需购买下载《得与失的智慧》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得与失的智慧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9.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516.41-53 的主题关于 叔本华,A.(1788~1860)-人生哲学-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