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4.0
本书收录上海银行家的书信、电报均选自上海市档案馆所载的金融业档案,其中有许多史料是鲜为人知的,很有参考价值。
1.倡设信用调查机构
张嘉璈致李铭函,1918年
2.转投上海银行风波
杨介眉与叶景葵、陈叔通等往来函,1920~1922年
3.北京政府向华商银行团之借款
张嘉墩与叶景葵往来函电,1920~1921年
4.时局变化与中国银行应对之策
贝祖诒与陈光甫往来函电,1923~1927年
5.浙江实业银行营业方针
李铭致梁俊华、黄俭翊、张承谟函稿,1923年
6.银行家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
陈光甫与蒋介石、唐寿民、李清泉往来函电,1927年
7.上海造币厂改组前后
唐寿民、宋子文与上海造币厂借款银团等往来函电,1928~1930年
8.绑架案后的恶劣心绪
胡笔江与中南银行董事会往来函电,19281932年
9.时局、人物及银行业务
陈光甫致杨介眉函,1928年
10.旅欧考察银行业务
张嘉璈与李铭、贝祖诒、宋汉章等往来书信,1929年
11.赴杭州疗养
贝祖诒致李铭函,1930年
12.实行废两改元
李铭、贝祖诒等与上海钱业公会、上海商会等往来函,19321933年
13.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
马寅初与周作民往来函,1932一1937年
14.银行家的多重角色
张嘉璈、钱新之、杜月笙等与蒋介石往来电,19331936年
15.“李主外,陈主内”
李铭与陈朵如往来函,19331936年
16.从政前夕
吴鼎昌致蒋介石密电,19331935年
17.力阻中国白银外流
陈光甫、贝祖诒、唐寿民等与孔祥熙、穆藕初等往来函电,1934年
18.银行家的社会参与
徐新六与曾养甫、张嘉璈、孔祥熙等往来函电,19341938年
19.与日方的接洽
周作民与钱昌照、蒋介石、张群等往来函电,1934一1937年
20.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华北局势
资耀华与陈光甫、赵汉生、杨介眉往来函电,19361937年
21.战时银行业务筹划
陈光甫致徐谢康、唐庆永、贝祖武等函电,1936一1938年
22.卢沟桥事变后之观察
资耀华与赵汉生、陈光甫、杨介眉往来快电,1937年
23.经营《大陆报》
徐新六与孔令侃往来函电,1938年
24.限制提存、统制外汇
贝祖冶、宋子文、孔祥熙等与李铭、席德懋等往来电,1939年
25.张伯驹被绑架案
任凤苞与张伯驹、陈敬垚、白序往来函电,19411942年
2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通银行香港善后
钱新之与唐寿民往来电,1941年
27.西北之行
杜月笙与钱新之往来函电,1942年
28.“复业”后的交通银行
唐寿民致交通银行同仁函,19431944年
29.吴蕴斋入狱后的营救
杜月笙与钱新之往来函电,19461947年
30.黄金风潮案
徐寄庼与杜月笙往来函,19461947年
31.冷对市党部活动
徐寄庼与方治往来函,19461947年
32.新《银行法》的出台
李铭、陈朵如与上海银行学会往来函,1947年
33.金圆券的发行
李铭等与翁文灏、王云五、徐柏园等往来函电,19481949年
后记
前言
目前上海正在加紧进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及于远东地区,而且产生了诸多大银行家。他们中的大部分,既有世界眼光,又有传统根底;既理想远大,又脚踏实地;既出类拔萃,又忍辱负重;既风光无限,又饱经挫折。在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乃至不断遭受绑架勒索的黑暗社会情形下,在财力雄厚的外国银行和根基深厚的旧式钱庄的双重夹击下,他们图生存、求发展、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为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上海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阅读本书封封书信,我深为上海银行家的奋斗和开拓精神而感动,也深为银行家们所遭受的种种磨难而叹息。本书内容中就有两组银行家被绑架的史料。如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个大收藏家,著名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李白《上阳台帖》等国宝,都曾是他的家中珍藏;但想不到他还是一位银行高管,担任盐业银行的总稽核。其父张镇芳,曾任清末的天津道、盐运使和直隶总督,权势显赫,后创办了盐业银行,是著名的“北四行”之首,任董事长,而以“辫子军”出名的张勋只是协理。1942年,张伯驹在上海被人绑票,开价200万赎金,后因交不出这笔钱,差点被要了命。另一位银行家胡笔江还有更不堪的绑架遭遇。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是想说明本书的许多史料是鲜为人知、很有价值的。它不仅能使一般读者了解在华丽上海的幕后,银行家的有些经历实非外界所能想象,而且对专家学者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现在,上海市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从馆藏各银行档案中,精选了33组银行家的书信汇编成书,时间从1918年到1949年,虽是吉光片羽,但基本上涵盖了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银行家在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前几年我馆编辑出版的《陈光甫日记》,是关于上海银行家的第一本档案史料汇编,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本书则是从银行家个案发展到银行家群体的一个尝试。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加快,相信我们的研究人员也会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系,产生更多的金融史研究成果。
是为序。
2008年10月20日
后记
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银行和其他金融市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无论是资料或是研究方面,就银行家这一群体而言,似略显薄弱。窃以为,欲求金融史研究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对银行家的研究势必要紧紧跟上。即以现实而论,在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银行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本书就是关于近代上海银行家的一本档案史料集,所有材料均选自上海市档案馆所藏金融业档案,且以银行家的书信、电报为限。我们以为,电报可以纳入书信的范围,故书名仅署书信集,以取其简略。由于只收入书信档案,使本书在形式上更为协调和统一,而且书信的特性,具有更强的私密性、真实性和内幕性,因而更能体现银行家的心路历程,以及某些鲜为人知的幕后历史。
上海市档案馆所藏金融业档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银行有170多家,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银行家史料,搜寻范围甚广,开掘难度也很高,爬梳剔除的工作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史料的原貌,我们现在采用了以银行、卷宗为单位,围绕某一位或数位银行家为主的组合式编排,这样可以从档案产生的原始过程,从银行家的视角观察某些问题,比较具有完整性和原始性,因而也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果完全按书信时间编排,许多档案内容不再成团,或许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档案史料集不是学术论著,但史料编纂的过程,却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离开了学术性,就无法编出一本像样的档案史料集,这是编者深有体会的,相信接触过原始档案的读者也会深有同感。本书的编辑之所以静下心来编纂这么一本书信集,是感到金融史的研究,尤其在银行家的研究方面应该有所拓展,这是我们编辑这本书的主要意图。
档案史料集极少有导读、注释的,但为了使对金融史不太熟悉的读者,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书信的内容,与编辑《陈光甫日记》一样,我们尽可能加了导读、注释,这虽然反映了编者的学术水平,但也因为我们的水平有限,或有误导、误注之处,务请识者谅解、批评。
本书编辑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吴辰馆长和仓大放、朱金铃副馆长的关心支持,副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马长林和冯绍霆先生,也始终对此书予以热情关注和指导,宣刚、陆琰两位先生参与了本书部分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08年10年5日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及于远东地区,而且产生了诸多大银行家。他们中的大部分,既有世界眼光,又有传统根底;既理想远大,又脚踏实地;既出类拔萃,又忍辱负重;既风光无限,又饱经挫折。在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乃至不断遭受绑架勒索的黑暗社会情形下,在财力雄厚的外围银行和根基深厚的旧式钱庄的双重夹击下,他们图生存、求发展、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为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上海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就是关于近代上海银行家的一本档案史料集,精选了三十三组银行家的书信、电报,时间从1918年到1949年,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真可谓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本书是上海市档案馆编的一本档案史料集,所有材料均选自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金融业档案,且以银行家的书信、电报为限。其中有许多史料是鲜为人知的,很有参考价值。比如“银行家与蒋介石政府的关系”、“卢沟桥事变前后之华北局势”、“张伯驹被绑架案”、“吴蕴斋入狱后的营救”等,都从各个角度揭示了上海银行家在外敌侵入、军阀混战、民生凋敞等苦难情形下,图生存,求发展,不屈不挠,努力进取的艰难历程,以及为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上海市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全书精选了三十三组银行家的书信、电报,时间从1918年到1949年,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真可谓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为了使对金融史不太熟悉的读者能深入理解本书的内容,编者还在书中加了许多导读和注释。此书对从事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大有裨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上海档案史料丛编 | ||
9787532626045 如需购买下载《上海银行家书信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250 |
上海银行家书信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32.9 的主题关于 金融-经济史-史料-上海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