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藏

琉璃藏

刘晓峰,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9.0

书籍简介:

本书依据作者10年生活和在清华大学教授日本民族研究课程的经验,亦文亦史,细说对日本、对中日关系以及对人生的观察思考。

书籍目录:

日本的读法

战后日本的明与暗

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日本人的面孔

富士、天皇与其他

琉球1875

河原者:日本的暗部

汉字背后的东亚史

扶桑故事汉辞章

我读《菊与刀》

《菊与刀》畅销在呼唤什么?

“杂种”:思考日本文化的一种前提

京都街头的思考

我的故乡灯火初明

雪上的熊

大海那边的战后

好在别具匠心

书名的漂流

琉璃藏

琉璃藏

美人痣

枸杞

暗夜行路

永志不忘

洛北五章

月在下弦

秋雨飘零

刻舟人语

鸟飞在天

梅下忆友

永志不忘

这个清晨送给你

纪念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乡思

怀念

奋斗者是美好的

刈草之缘

感怀九则

说“顽”

北洋旧事

风中飘荡的答案

守望的化石

人世与人时

京华遇诗人

张联的风景

看到奇迹的一天

那禁秋里送离舟

平遥的灶台

烂柯新话

闲话科举

秋风将谭

偎雪红炉

梁尘三品

千古动人凭一真

《唐诗三百首》

板桥道情

前言

与异国的风土、文化亲近是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块土地上生活的时间长了,那里的风土、习惯、文化会从知识变出滋味,引你品尝它的丰富和浓郁。

说一件有关“咸菜”的小事。初到日本,正值樱花满开的四月,第二天我就随丈夫去富山长庆寺参加赏樱会。赏樱的雅致且束之高阁,却说那“美丽”的套餐最后,还上来了一碟儿咸菜。我大惑不解:中国人不会用咸菜招待客人啊。但是,黄瓜茄子白萝卜鲜润适量,碟儿又朴素别致,我愉快地接受了,那浅渍的甘爽成为我舌尖长久的记忆。那之后,我时常会收到咸菜礼物,一包一袋的,京都的千枚渍、奈良的桂瓜渍、福岛长久保的紫苏卷,甚至盛暑和年底还有外地的朋友寄一两盒来。我好奇怪:日本人干嘛这么迷恋咸菜?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走到哪里,都看得到大大小小的咸菜屋,我也学着日本人的样子,每去一个地方就买些咸菜送朋友,自称为入乡随俗。

日子长了,去日本人家做客的次数多了,我发现日本人收到咸菜,晚餐桌上就会摆出一盘来。一家人围坐着,边吃饭边聊上一阵子咸菜的话题。一家人吃着咸菜聊着咸菜,对寄咸菜的人怀着感谢之情。那份儿安恬,如口中的咸菜淡而醇,让你品味到“送送咸菜”背后自然而深厚的东西。

“送送咸菜”毕竟是小事,但道理相同。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心理,都不是从书上看两眼,到日本掠一眼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生活在那个环境中咂摸的过程,需要把书本中的和个人理解的日本与身边的日本联系、认证并深化的过程,否则,你眼中、笔下的日本就很可能是“咸菜的颜色和碟子的形状”等外观的东西,而外观会不断“改观”的。

从深入了解出发的研究必将是切实、深入的。研究的终极境界是文化的相互丰富、融合,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尚行走在中途,研究的明确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众所周知,日本从古代开始就花大气力学习中国文化,从书本学习,派留学生现地学习。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存录的汉籍就有1568部,17209卷之多,那还是公元9世纪。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日积月累,日本的汉学成了全世界中国研究的重镇。一架架有关中国的研究图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习俗到语言文学到物产甚至到游戏,为日本人了解中国铺就了条条路径。《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当一段时间,这个岛国,居然在和中国的交锋中占尽先机,这和日本人迅速而虚心地向西方学习有关,更和对中国的充分了解、研究分不开。

回过头来反观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和研究,直到今天也只能说仍不尽如人意。很多重要的领域依旧留有大量的空白,误读与表面化解读、从自己方便的立场解释日本,或在误读之上一厢情愿地“深入分析”等问题仍然存在。虽然1900年前后也曾经出现过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我们留学日本,重点并不在于对近邻日本的重视和研究上,正如张之洞所说,是因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图的是多快好省曲线吸收西洋的知识.而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关照对象加以认真研究的,不过数人而已。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改观。很多青年学子乘着第二次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浪潮,走出国门到日本留学。他们或学业有成,归国服务,或扎根扶桑,成为新侨。就是从这批留学生中间,涌现出了一代新学人。

“东亚人文.知日文丛”的作者就属于这一代学人。他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旅日时间长,多者近20年,少者也有数年以上,有丰富的现地生活经历;二是赴日前大都已经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学有专攻,看世界看问题各有视角;三是大都把自己研究的焦点对准日本本身。他们能够把“深入了解”的日本在重新阅读史料和思考中将细节的日本提升到深入的研究层面。日本有个说法叫“石上十年”,可以说如今他们都到了收获的季节。把他们的果实采摘到一起呈现给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东亚人文”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着手编辑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包括学术研究、典籍资料、文化译丛等,“知日文丛”是其中有关日本的文化随笔系列。“清华东亚文化讲座”从2004年创立起,便着力从多种角度来讨论东亚问题。伴随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伴随中国的文化复兴,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思考东亚问题,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致力探索的方向。

我们深知,如何对待历史,如何面对今天,如何面向未来,这些存在于中日之问的大问题,并不是这套“知日文丛”能够解决的,我们只是期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能够给愿意思考这些问题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秦岚2007年6月18日

后记

教书匠,旧纸篓,寂寂京西一杯酒。

也曾东师学涂鸦,当时自负孥云手。

也曾慷慨任侠气,潇洒单车天下走。

也曾倜傥虎丘下,灵隐寺里狮子吼.也曾扶桑摘桂子,越中洛下梦已朽。

多少事,语还休。

蹉跎少年江湖老,洞庭红叶放孤舟。

由他去,道是天凉好个秋。

这首《自度曲》,是我回国重新在清华任教一段时间后,写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自嘲文字。说来这本集子中收入的,大多是十几年来研究授课之余所写的文字。

我的主业是研究日本。对于我,日本研究是研究历史,也是研究现实。

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为错综复杂的部分之一。从历史关系上说,中国曾经长期扮演日本的老师这一角色。那时候,中国是欧亚大陆的进步文化传播到日本的一个主要途径。可是到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完成了向近代国家的转换,中日之间的关系一下出现了逆转,旧日的学生反过来成了老师,甚至西洋的很多文化最先也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的。正因如此,今天中国的现代汉语中,来自日本的词汇不在少数。除了这种深到不可分解的文化渊源,19世纪以来日本进人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问,中国都是这一扩张的直接受害者。一次次由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大地上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我在清华大学开设“日本民族研究”讲座,每年开讲前的问卷调查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仇恨日本,抱着“为了知己知彼”的目的选择这门课的。今天很多年轻的日本人中,很多人认为,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当年被侵略的国家应当忘却这份仇恨了。但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一方,中国年轻人的想法明显和日本人有很大的距离。

立身今天和明天来看,日本同样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国家。在亚洲,日本是最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它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战后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冷战以后,区域整合成了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欧洲EU的整合,北美经济圈的整合,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正直面着亚洲如何整合这一重要问题。在思考亚洲新的可能性的时候,如何构筑未来中日关系,如何思考日本在未来亚洲的位置,都是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结集,可以说对我只是一个开始,我期望自己今后能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更多的工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到2006年编辑这本个人文集时,正是从40向50即将走过一半的年龄。从29岁留学日本到今天,也正是我对人生有了许多自己切实体会的年龄。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本书中收入了许多抒写个人感怀的文学性篇章。读过本书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到它们在这套“知日文丛”中多少有一些异色,而我之所以要把它们收入这个集子,是因为它们与我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不可分。1979年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在中文系一直读完硕士。1986年古典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开始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1991年到日本留学后,改行学习日本历史,在日本又读了日本史学硕士课程,最后拿的学位,也是日本史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执教,教的是历史课。但日常阅读的书籍中,文学书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今天整理这本文集,让我有机会回头看一遍自己的求学道路。我所看到的,正是一个二十几年蹒跚于文史之间自己的影子。

整理这些旧作,使我有机会对自己的求学生涯做一次回顾,也唤起了我内心无限的感慨。尽管这种亦文亦史的求学道路,和单向度的历史或文学研究比,显得既吃亏又不讨好,但我仍然想一直保持这种研究态势。因为在我看,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历史永远是人的历史,文学也永远是心灵的文学。和文史的分界相比,更重要的,是自己写的真正是自己的心得,是富有真性情的文字。

是为跋。

刘晓峰2006年11月26日清华园

内容摘要:

  “东亚人文”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着手编辑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包括学术研究、典籍资料、文化译丛等,“知日文丛”是其中有关日本的文化随笔系列。“清华东亚文化讲座”从2004年创立起,便着力从多种角度来讨论东亚问题。伴随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伴随中国的文化复兴,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思考东亚问题,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致力探索的方向。我们深知,如何对待历史,如何面对今天,如何面向未来,这些存在于中日之问的大问题,并不是这套“知日文丛”能够解决的,我们只是期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能够给愿意思考这些问题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书是东亚人文知日文丛之一,收入了作者许多抒写个人感怀的文学性篇章。  我们的邻国日本循着万古不变的轨迹,月升月落。樱花决绝地开放,曼妙地凋零,让花下的行人感到颤粟。这是个谜一样的国家!作者简介:  刘晓峰,1962年生于吉林,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日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民族性和东亚民俗比较。著有《中国古代节日对日本的影响》(日文、日本桂书房)、《清明节》(中华书局)等。译著有大江键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合译)、松浦理英子《本色女人》(合译)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琉璃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知日文丛
9787802113626
如需购买下载《琉璃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琉璃藏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