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记

旧物记

于静,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作者根据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胡风资料,如藏书、信札、手稿、实物等,写下了近三十篇随笔文字,细致地讲述了这些遗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侧面展现了现代著名作家胡风的个人生活与文学活动,以及与鲁迅、萧军、聂绀弩、路翎、阿垅等师友间的真挚情谊。

书籍目录:

序(孙郁)

鲁迅赠胡风

不能忘却的纪念《海上述林》

他山之玉《引玉集》

送给母亲的礼物《母与子》版画

在“宫”里收到的礼物日本饼干盒

友人赠胡风

共同的怀念王朝闻刻鲁迅浮雕头像

短暂相处的礼物白桦赠砚台与镇纸

一首有唱无和的挽歌萧军赠自作诗条幅

异邦的结婚礼物日本友人送茶具

附录为胡风送行友人挽联

藏书

一个有着“鲁迅情结”、“胡风缘”者的赠书台湾作家杨逵小说集《鹅鸟的嫁人》

胡风身边的童话世界梅志童话

一篇”讲话”引发的罪与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泥土社与禁书

在抗日的血与火中成长《七月》与《希望》

书信

四十八封书信见证五十年友谊萧军致胡风

一生情谊聂绀弩致胡风

战地飞鸿丘东平致胡风

师友的见证抑或反革命的罪证胡风致路翎

两个不屈灵魂的对话胡风致阿垅

手稿

永远的纪念《学习鲁迅精神》

为真理鼓与呼“三十万言书”

新兴木刻结下的情谊《悼念江丰同志》

为了一个承诺梅志《胡风传》

遗物

风雨中的手提包

公民权利的丧失与复得胡风的证件

一张迟到的公费医疗证

特殊生活的遗物呢子大衣

“我需要一个家”

后记

前言

孙郁

胡风一直是我敬佩的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文学的理解及表述,从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有着某种神异隐曲的气象。在现代文化的历程里,他是新文学的彻底的贯彻者,几乎看不到老朽的士大夫味儿。上世纪30年代那些叱咤风云的文字,就曾感染过许多读者,可惜后来遭受种种风暴,其个性的生长便中途夭折了。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自30年代后期,他的周围是一群纯正的作家,其格局与品位甚为特别。《七月》、《希望》上的作品,至今仍让人感念。胡风的功绩是世人皆知的。也因为他的缘故,那些有才华的人后来惨遭不幸,过早地消失,文学史上一段美丽的景观就无奈地消失了。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后人除了进行文本研究外,要还原历史,就不能不以原始资料说话。那些无声的存在,昭示着一段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知晓那段历史的真相,只是岁月流逝得很久之后,一些真实的情况才浮出了水面。梅志去世前,就意识到了整理资料的重要,除了自己亲自写回忆录外,还和家人决定把胡风的遗物全部捐献给鲁迅博物馆,实在是件惠及后人的事情。现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在被完好地整理当中。看到从不幸年代过来的前人的遗迹,不禁为我们的历史生出复杂的感叹。

于静同志是这批文献的整理者,亲自见证了它们从岁月的风尘里走入博物馆的历程。她热心地整理出这些资料,作了很详细的登录、解析。我翻阅她细心爬梳出的历史片断,好似回到民国岁月,嗅到远去历史的文化气息。胡风的价值不仅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出版上,他与鲁迅及同时代人的关系所组成的那道景观,对于我们思想史都是珍贵的遗存。看到鲁迅赠送给他的著作及遗物,萧军和他的往来信件,聂绀弩的墨迹,《七月》、《希望》的原刊,三十万言的上书等,现代文学史里深切的存在给人的联想已超越了文学领域。与这些历史的旧迹对视,其实舒展出来的确是心灵的苦楚。

胡风是历史转型时期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上有自己特别的思考,在许多方面与周扬的观点不合,其实是探讨现代文学可能性的分歧。实际上,新文学发展到30年代后期,是有一种新的突变的可能的,胡风自己就看到了这种可能。他从鲁迅的参照及马克思的参照里,发现了主体延伸的必要性和个性成长的可能,自己坚持的就是这种可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里我们能看到,他的热情和挫折、期待与焦虑,纠缠的正是我们历史里令人久久困惑的一角。一颗鲜活的心在不安里跳动着。五四文学闪亮的部分,我们从这里是可以感受到的。

上世纪40年代后,文学思潮浪涌,在左翼方面,精神受苏联的影响,日趋一体化和模式化。艺术存在,就没有别的可能么?胡风在自己的思考里得到了另一种答案,那就是鲁迅所倡导的自由精神是可以在左翼文化里生长出来的。这个思路为他后来酿成了大祸。之所以和周扬的理论不同,原因很多。我们看他的遗物,就可以感受一二的。一方面深入了解革命时期的理论,广泛摄取各国的文学遗产中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作家的生命状态。他在精神深度上和鲁迅的呼应,使他对环境做出了与周围人不同的判断。在基本的思想层面,他是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可是认知事物时,又与一般的中国马克思的信徒不同,有诗人的个体感觉,不希望精神被囚禁在什么地方。一个穿越在旷野里的求索者,是不会安于在笼子里的。他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可是外面的一切却早已改变。不适应与不了解,不合作与不委屈,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里,我们才能感性地触摸历史。胡风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启人心智的精神库存。鲁迅之后的文学命运,在他的旅途里显得意味深长。一个丰富的可能在他那里中断了。张中晓、阿垅、路翎的毁灭,是他梦的中断。鲁迅的余绪也在此被阻隔了。了解50年代后的文学发展史,胡风案是一个起点,自从此案之后,文学真的改向了,只变成了延安传统的一个色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胡风的悲剧,与一段文化史的悲剧是共存的。我们在悲悼这个陨落的人物同时,也悲悼着一个伤感的年代。美丽被摧残的时候,是没有春天的。

这一本书给我们带来的联想远不止在这个层面上,人消失了,历史却没有过去。在行进的时光里,我们应选择什么呢?

2008年1月20日

后记

守着“胡风文库”这个宝藏,多么想把其中的故事说与人听,于是我拿起笔开始了讲述。物是人非,如今故事的主人大多都已故去,留下的物品无言地述说着上个世纪它们亲历的风风雨雨。我在倾听着,记录着,无时不在分担着它们遭受的凄苦,无时不在分享着它们劫后余生的快乐。讲着写着,居然写成了这么一本小书。虽然写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相当辛苦,但我的内心感到充实和快乐。

我生长在上个世纪后五十年,目睹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诸多运动,见证了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人们的命运与生活是如何被国家政治所左右。在那个时代的政治祭坛上,胡风与他的朋友们付出了生命与岁月的昂贵代价。

男人是力的象征,但外界的打击极易使他断裂;女人是柔弱的符号,但外界的打击会使她格外坚忍,在梅志的身上再次验证了女性的这一美德。胡风一帆风顺,她默默无闻,隐匿在丈夫高大的身影后;胡风遭受打击,几近灭顶之灾,她毅然挺起了弱小的身躯,站在了丈夫的前面。可以这么说,没有梅志就没有胡风的后半生。

这本小书的写成,归于梅志先生生前的愿望:将胡风的遗藏捐赠鲁迅博物馆。胡风先生的子女于2007年开始分批分期地将这些遗藏赠与我馆,我借工作之便,在与前人遗泽的朝夕相对中开始了写作。其间,胡风之女晓风在文章史实的核校、照片的提供等诸多方面给予我大力的帮助,在此表示我的谢意。我的前辈叶淑穗老师,对此书的一些情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王世家老师抽暇通阅书稿,多有纠谬;此书还得到了我的工作部门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部全体同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08年1月20日

内容摘要:

  胡风是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文学的理解及表述,从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有着某种神异隐曲的气象。胡风的价值不仅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出版上,他与鲁迅及同时代人的关系所组成的那道景观,对于我们思想史都是珍贵的遗存。看到鲁迅赠送给他的著作及遗物,萧军和他的往来信件,聂绀弩的墨迹,《七月》、《希望》的原刊,三十万言的上书等,现代文学史里深切的存在给人的联想已超越了文学领域。与这些历史的旧迹对视,其实舒展出来的确是心灵的苦楚。本书借助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得以触摸那段已渐行渐远的历史。让我们知晓了胡风的个人生活、文学活动、文化理想,他的不幸的命运,感受到他与鲁迅、萧军、聂绀弩、路翎、阿垅等师友间的真挚情谊……  2007年,胡风家属遵照梅志生前嘱托,将胡风遗藏资料(藏书、信札、手稿、实物等)分批捐献北京鲁迅博物馆。本书作者是这些资料的整理者。在与前人遗泽的朝夕相对中,写下近三十篇随笔文字,细致地讲述了胡风遗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梳理出一段令人心痛的文化往事。  借助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我们得以触摸那段已渐行渐远的历史。我们知晓了胡风的个人生活、文学活动、文化理想,他的不幸的命运,感受到他与鲁迅、萧军、聂绀弩、路翎、阿垅等师友间的真挚情谊……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旧物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061284
如需购买下载《旧物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11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旧物记是中华书局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胡风(1902~1985)-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