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5.0
本书为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时间感受的书。这个城市的孤独者在不断地絮语与追忆,它以惊人的诚恳与极致的偏见纠葛不清,缓缓道来。
第一章山上的风
第二章盆地的雨
第三章城市的云
后记
后记
一本没有完成的小说,就像一个迟迟不能上手的姑娘。两年了,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时间的一个东西,它让我的魂魄总在煎熬和不安中度过。夜夜熬着,抵制工作,抵制陌生人。恨自己。恨得要命。
我时常需要竭力说服自己,这会是一本好书。可我时常又会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这是一个丧失标准的时代。内心深处,我明白自己其实只是在和自己较劲。问题是,我会一直较下去。我没有选择。
或许,写作的极度孤独总是容易和矫情产生某种联系。一个人的思考因智慧所限,在横冲直撞之后,无所依托,最后矫情之故导致千疮百孔,化作了人们的枪靶。嗤之以鼻还是视若残羹,各人皆有判断,在大部分混乱而又无知的大脑里,选择没有标准,他们把我们的痛苦随手丢弃,却在自身的黑洞里呜咽良久。未知的宇宙是多么浩渺博大,黑洞又是多么晦涩幽蓝,我们坐在这里,行走在那里,如爬行的蝼蚁,如断翼的天使,在所有广博而又宏大的史诗般的主题面前,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微弱而又无益的。即使是思考,那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掩耳盗铃。
我想象不出在现实的层面上,我们能否与另一个世界取得联系,如果真的有神灵存在。有智者说,我们需要某种信仰,需要在那些琐碎而又巨大的茫然面前,点一盏明灯,向未知的神明祈福祷告。否则,我们知道的越多,便越加悲哀。如但丁所说,对我们的生活了解愈多,便愈发觉得这是一出精彩的讽刺剧。我们从几亿个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费十月光阴,来到这个世界,结果却看到他们以武力和法律来解决我们的未来,以诸多的限制和框架把我们活活逼成了一个农民。我们却无法反悔,无法动弹。
选择写作是一种自觉还是非自觉的游戏,我经过了审慎的思考。在最初,我选择在平淡的生活中折腾出若干事故,然后通过这些事故来企图放逐那些不安的缄默,让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有了些许欲望的满足和过瘾。渐渐地,我却开始怀疑。有一天我突然开始感到写作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信仰,它极大地满足了我逃逸后的快感,满足了我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里以一种极其虔诚和卑劣的姿势絮絮叨叨,它对我的存在与否至关重要。
按照计算之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大概能够了解到大概。你的出身其实很重要,是农民还是贵族,这是先天的安排。你必须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前提是我们无法持续追问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否则我们将追问到是谁诞生了上帝等此类与我们智慧无关的话题。你一旦出生以后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开始领会这个世界给你的各类旨意,务必在结束你的生命之前完成以下几类事项:学习生存技能、寻找交配对象、完成繁衍使命。在此之间,你还必须让你的后代持续性地如你所愿,尽管二手经验被无数次证明其实并不管用。
自然科学解决了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哲学艺术却试图解决我们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两相对比,自然科学显然是战功卓著。选择哲学艺术是一项与世隔绝、浑然一体的事业,他们试图通过自身不断地自我体验然后寻找到一种共鸣的可能,让大部分人在集体的发问中获得某种战栗和恐惧般的快感。因为智慧所限,他们无法让我们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他们在无数次绞尽脑汁后的痛苦思辨后,在临死之前,给了我们一个全无意义的回答。
叔本华说,我们在飞驰而逝的时间面前,一无所知,昨天瞬间即过,今天悠然已在眼前,明天无法预知,所有的一切在你意识到的时候即已化为灰飞烟灭。只有现在,现在这一瞬间才是真实存在,然而在你意识到的时候,现在也已化为过去。及时行乐抑或是不管不顾都是不明智的,你已然了解,就无法装作漠然。我们只有如蚁虫般生活无着,自作聪明。叔本华最后给了一个佛家的涅槃,给了一个自救的可能。这样的给予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黑暗中显然是小如蚕豆般的烛火,风雨飘摇下,似有似无。于是有人开始自欺欺人,有人开始所谓的笑傲人生。其实,究其所以然,那都是一些绝望后的逃逸。你会说,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鸟儿会在春天的时候歌唱,大自然无与伦比,性生活自然高亢。还有人会扮着一副智者的面孔教导我们在有生之年下的混沌生存。他告诉你,每天迎着太阳走,你自然能每天看见阳光,假如你背对太阳,自然是满眼的黑暗。这样的假设除了让我们在某个不清醒的时候被他晃点到之外,细细推敲,其实全无道理。活着是有本能的。从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尘埃中,有一种相似相通的灵性沿着灰尘洋溢的漫漫旅途,在我们彼此心间来回游荡。爱情让我们燃烧,友情让我们激越,亲情让我们感悟,岁月让我们沉静,从古至今,这一切便让我们有了存在的道理,尽管这本身对于那些过于偏激的精神无所裨益,因为那群人,是给我们大部分人焚烧开路的,对于其余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存在意义深远。这群人洞穿本质,追寻完美。另一群人积极思考,维持苟且。最后一部分人坐享其成,满脑肥肠。我们真诚地说话,却是听者寥寥,应者无声。写作此书的最初,我一直很想弄清楚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是如何到这里的?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我和现在的我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是各自独立的,还是有着某种密码存在,这些存在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又由一些什么样的缘由产生,我想破译这个,我不断地追问,在每个子夜,我敲打键盘,写下上述文字,可我仍然没有答案。如果这是一本严肃的小说,它势必将由若干人物的出场在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中,由精心揣测的台词和强有力的矛盾冲突行进完成,主题是预设的,叙述是有力的,感慨是颇多的。尤其是童年那个不可捉摸,不可复制,无法再来的时代,在成年人自以为是的笔端被一再轻易地杜撰和描绘。感动,在浑浊的情感升温中达到沸腾。孩子是不会轻易被感动的,他只有赤裸裸的表达,和哭泣,他要什么,他不要什么,清清白白。以致,我一再怀疑,在我行将枯萎的年头,用混沌的内心世界去构织一个所谓的童年,它是否能成立?这样的想法是否太过卑鄙?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去完成的事情。清朗的文字不应在一个混沌的指引下,完成一场虚伪的欺骗。感动,在这个时代,是文艺产品被贱卖的代名词。我不需要在这部未完成的书稿中加上它的标签,这只会增加我的愚蠢,漠视你的智慧。转身回去,看到来时的路,我蹒跚而行,走到哪里,走多远,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你的,你的追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该死的成年人。如果可以,我希望它是一本能给人在子夜阅读的书。它陪伴你,在漫漫长夜,告别那些缥缈的情绪,温暖你,刺痛你,并让它帮你找到你自己。我希望它是。我祈求它能有这样的力量。祈求在一个下雨的子夜,我们彼此勾兑,于茫茫夜空中相会。不要告诉我,你不曾在子夜醒来,在忽然的一瞬,停住,并再也不想向前。罗尘2006-7-28一稿于北京洋桥2008-6-24定稿于北京良乡
《两天》描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少年群像。小说分三段讲述了主人公何为在三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所走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是一个人最初的二十载时光,那是一段可以由现在的你随时追溯回去的过往,它在你的心灵深处烙有深痕。小说在讲述故事之外,还向我们阐述了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作者力图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到一种联系,找到那种隐秘情感的来由,以个人持续的追问来完成思考。 《两天》是一本探讨生命本质的书,作者罗尘认为,我们的生命其实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这本书的推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却总是被物质挤压;经济变化带来内心仓惶,淡泊宁静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是谁致使我们孤独和迷茫?它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我们曾经那些简单快乐的日子? 作者罗尘一直致力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关注新兴的都市人群,尽力揭示探寻这一群体隐秘的症结。曾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桂花陈》、《我的长生天》,而《两天》可以说是献给所有“爱城市、恨城市;爱故乡、恨故乡”人们的书。【作者简介】 本名罗勇。1979年生,湖南人。 2001年来京。童年时期呆滞懵懵,少年时好勇斗狠,成年了娇情粉饰。 2006年曾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桂花酿》。目前从事纪录片导演工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两天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20068876 如需购买下载《两天》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两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