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文学

你我的文学

朱自清,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大师率性丛书”之一,选取了朱自清先生诗学批评、语文写作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文章,从另一侧面映射出朱自清的严谨、才气和文学观。

书籍目录:

前言/1

楔子:无与有

论无话可说/3

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6

诗学批评:传统与现代

论诗学门径/17

诗教/23

诗文选读:古诗十九首/54

陶诗的深度/90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97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101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109

论中国诗的出路/113

诗韵/120

诗的趋势/127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33

语文写作:致用与守正

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143

日本语的欧化/153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159

中国文的三种型/162

如面谈/169

你我/178

译名/192

什么是散文/213

中国散文的发展/215

怎样学习国文/231

语文杂谈/235

写作杂谈/239

关于写作答问/243

《文心》序/246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249

文学鉴赏:了解与欣赏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261

诗文评的发展/268

古文学的欣赏/278

论百读不厌/283

论逼真与如画/290

“好”与“妙”/300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315

经典常谈(节选)/348

前言

1934年底,37岁的朱自清编订完他个人的第四本文集《你我》。在此之前,他出版了三本书,诗文集《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游记《欧游杂记》(1934),已确立新文学家的声名。这三本书各有所长。《踪迹》中收入的长诗《毁灭》,曾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而《背影》一集,更是脍炙人口,其中《背影》一篇,20世纪30年代初就入选中学国文教材,诵读至今。至于《欧游杂记》,则是朱自清受清华大学教授福利之惠,赴英国访学一年的产物,此时他已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在和陈竹隐谈着恋爱,于事业于生活,都已进入一个稳定阶段,行文自然又添了一份从容。他的老友叶圣陶日后有这样的评价,“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可以说,这三本书已经在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都开辟出相当深远的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走下去,前途都未可限量。

然而,紧接下来的《你我》一集,作者却透露出令人意外的迷惘。这本集子,是应郑振铎之邀而编,收了从1924年到1934年的29篇散文,基本可算是十年创作的回顾。在序里,他自认这本集子里最中意的一篇,竟是写于1931年的《论无话可说》。在这篇小文章里,他对自己有一个近乎否定式的回顾:“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是什么时候都‘了了玲玲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但是为什么还会写出诗文呢?虽然都是些废话。这是时代为之!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也说说什么自然,什么人生。”但为什么又无话可说呢?那是因为入了中年,“但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特别是一个寻常的人像我。”

原来,曾经惊动千万人的华丽,不过仍是青春期的产物(我们今天会说无限漫长的青春期,实际上真正曾拥有漫长青春期的是五四时期的那一代人,他们大放青春歌喉之时,多半已届而立之年),写《论无话可说》时的朱自清34岁,生命的前半段就要告一段落,在青春期创造的冲动过去之后,他有点不知所措。

于是,《你我》一集竟可以看成是朱自清一生创作的分水岭,此后他虽仍著作不辍,但作为新文学家的朱自清已“无话可说”,继而代之的,是作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和普及者的朱自清。在我看来,朱自清一生最值得珍视的成就,正是在这个阶段才完成的。

这也是眼前这本书编选的起点。

……

在对朱自清这个人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接下来有必要简单谈一下朱自清后半生供职的清华大学对其的影响。清华最早是留美预备学校,得西风浸润之先,后又有国学院四大导师,立中西会通之本,朱自清是清华中文系的创始人之一,后历任中文系主任16年,深得众望,几次想辞职都辞不掉,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同时也受清华整体学风影响至深。

清华老校歌云,“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所谓东西文化,在当时,其实又可替换为新旧文化,我们今天常会提到当年北大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但其实那主要还是在管理和用人的层面,强调学者的思想自由,辜鸿铭和胡适,刘文典和陈独秀,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新人旧人能共存一处,最终受益的,是大学和学生;而清华的“荟萃一堂”,则率先指向学者自身对新旧文化融合会通的理解,是先体现在每一个清华教授的个体身上,再折射给每一个学生。所以,从王国维、陈寅恪,到吴宓、钱钟书,再到朱自清、闻一多,他们在学术和性情上都有会通古今中西的相似之处,所以,后来王瑶会提出“清华学派”的说法,也基于此。

纵观朱自清后半生的治学与文章,这种会通的特色也很明显。从事诗学批评,他每每古诗、歌谣与新诗、译诗并举,结合传统和现代;谈论语文写作,他在分析语言文字的欧化和实用趋向的同时,也不忘汉语自身的本土特色;讲解文学鉴赏,他强调唯有在透彻了解源流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有好的鉴赏和发挥。他刚入清华不久,就写过一篇《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于古代,于西洋,他最后都要归结到现代上来。

眼前这本朱自清选集,也是遵照如上的特色所编。“楔子”里的两篇,可以看到一个人面临的矛盾其实就是这个人,他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解消矛盾,而是理解它,并在矛盾中生活、成就。后面共分三辑,第一辑“诗学批评:传统与现代”,选择的是作者论古诗、新诗的批评文章,是作者一生最为用心之处;第二辑“语文写作:致用与守正”,收录了作者谈语言文字及具体写作的精彩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的朱自清,他曾预断,好的新闻写作要比文学写作更重要,这个判断,在今天慢慢成为现实;第三辑“文学鉴赏:了解与欣赏”,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本是写给中学老师的教参,却几乎是一篇唐诗简史,从中也可以看到,好的文学鉴赏,唯有深入然后才有可能浅出。

而这三辑所概括的三类文章,诗学批评、语文写作和文学鉴赏,也可视作朱自清后半生努力的三个方向。如果说,诗歌和散文写作都必然是从创作者主体出发,从执笔的“我”开始的,那么这类批评、鉴赏和知识性的文章,则都首先要感受到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的需求,从将要阅读到这些文字的“你”开始,而朱自清一生,似乎可以看作是从“我”开始、最后走向“你”的一生。我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刚刚编订完《你我》的朱自清,《你我》是其中一篇谈论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使用的文章,之所以被用作书名,据朱自清自己说,只是因为这是其中较长的一篇,但我们现在就能明白,其实并非这么简单,我们曾把这本集子看成他一生创作的分水岭,正是因为无论从实际内容还是比喻的意义上,这本被唤作《你我》的小书,都见证了这样一条从“我”走向“你”的旅途。

因此,我们把这本选集取名为《你我的文学》,并力图呈现这样一个更为真实和更有价值的朱自清,他强调文学与普通读者的关系,不作抽象的谈论,只是从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些具体问题出发,却最终令我们明白,所谓文学,其实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它就在你我中间。

张定浩

2009年6月

内容摘要: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然而,他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突出贡献,无疑则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这本朱自清选集,前面有一个“楔子”,后面有三辑,这三辑所概括的三类文章,诗学批评,语文写作,文学鉴赏,也可视作朱自清后半生努力的三个方向。如果说,诗歌和散文写作都必然是从创作者主体出发,从执笔的“我”开始的,那么这类批评、鉴赏和知识性的文章,则都首先要感受到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的需求,从将要阅读到这些文字的“你”开始,而朱自清一生,似乎可以判作是从“我”开始、最后走向“你”的一生。【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文学创作方面,其代表作有《踪迹》诗文集、散文名篇《背影》、《儿女》、《绿》、《荷塘月色》等;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也有建树,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你我的文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大师率性丛书
9787547300312
如需购买下载《你我的文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你我的文学是东方出版中心于2009.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