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本书讲述了在我国成立60年以来在外交上所经历的事件。从各个时期较为详细的讲述这60年以来成就。此书很有收藏和使用价值。
第-章 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第-节 三个“三十年”:中外关系的重大历史参照系 -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19—1949) 二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49—1979) 三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外关系(1979—2009) 四 小结 第二节 中外关系在六个时期的演化:-种综合性的评估 - 新中国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调整时期(1956—1966) 三 极“左”路线占上风的时期(1966—1976) 四 启动改革开放新航程的时期(1976—1989) 五 冷战结束后的适应与调整时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 第三节 总结第二章 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透视
第-章 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第-节 三个“三十年”:中外关系的重大历史参照系 -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19—1949) 二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49—1979) 三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外关系(1979—2009) 四 小结 第二节 中外关系在六个时期的演化:-种综合性的评估 - 新中国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调整时期(1956—1966) 三 极“左”路线占上风的时期(1966—1976) 四 启动改革开放新航程的时期(1976—1989) 五 冷战结束后的适应与调整时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 第三节 总结第二章 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透视 第-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面I临的国际形势 - “-边倒”时期的国际形势 二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国际形势 三 “-条线”时期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 二 邓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转换 三 邓小平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三节 世界格局转换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征 二 江泽民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 国际范围内的积极变革 二 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三 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节 总结:当代中国应对国际形势的思想启示 -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至关重要 二 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 坚持判断国际形势的辩证思维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轨迹和特征 第-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演变轨迹 - 寻求国际承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 积极参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 以经济为先导的参与路径 二 从批评、利用到认可的认知过程 三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种参与形式 四 以周边为重点的合作平台 五 以维护和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参与原则 六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总结第四章 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第-节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 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 独立自主外交组织体制的创建与发展 二 驻外外交代表机构的发展 三 外交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 外交部内部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调整与增设 二 内外协调机制的不断建设与日趋完善 三 公民权益保护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发展 四 公众外交机制的确立与丰富 第四节 中国外交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 外交人员竞选机制与培训机制的完善 二 党政涉外相关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的扩展 三 不同领域的专家定期对话机制的发展 四 各功能性机构的磋商与联系机制的确立 第五节 总结第五章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与推进 第-节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 - 中国共产党军事外交思想的缘起 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外交实践 第二节 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军事外交(1949—1978) -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的实践 二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军事外交(1979—2002) - 新时期军事外交的推进 二 新时期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2003—2009) -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进 二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特点 第五节 总结:继往开来的中国军事外交第六章 民族主义的起落与中国外交 第-节 改革开放前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 政府话语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二 中国外交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三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理论层面的竞争共生 四 国家民族主义与大众民族主义的互动及其外交后果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二 后冷战时期大众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第三节 总结第七章 身份变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 第-节 理论介绍与概念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50—1979) - 国际主义色彩增强期(1950—1960) 二 国际主义色彩浓烈期(1960—1969) 三 国际主义色彩减弱期(1969-197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79—2009) - 转型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79—1989) 二 参与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89—2009) 第四节 总结第八章 中国外交研究 第-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研究 - 传承与扬弃:外交研究在新中国的奠基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 - 学科的恢复与发展 二 理论与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三 重新萌发的中国意识 四 外交学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结语:攀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高地作者简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由于种种原因,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当代中国外交,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在若干领域,中国学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国同行的后面。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中国学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话,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领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对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及大国博弈过程的讨论。理论研究是与实际进程一致的。过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领域,多半是围绕战争与和平、重要国家的关系调整和主要领导人的“大手笔”推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和推进,中国外交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目标的前提下,公众有了更多了解和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动力和目标,呈现多元、多样的“树状”形态,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政治与经济、军事安全、社会文化、体育及贸易往来、地方与中央关系、民族区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张地讲,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史卷的壮观与多彩,不只在中国自身历史上少有,即便从世界史范围观察也不多见。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本丛书是一种“弥补空白”的尝试,是中国学者自己而非外人对“自家事务”的理论述说。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外交60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8167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外交60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