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0.0
本书论述了台湾儒学的起源、发展与转化。作者认为,台湾的儒学经验,体现的是台湾本土性和儒学普世性的结合,台湾没有在儒学传统中缺席,由此说明儒学的普世伦理对政权的弃地、化外的人民所发挥的教化作用。
自序
斯人千古不磨心(初版自序)
第一章 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从明郑至日据时代
前言
第一节 明郑台湾与儒学
第二节 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与台湾儒学教育的建制
第三节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四节 清代台湾书院学规中的儒学思想
第五节 清代台湾的儒学诗
第六节 殖民地的台湾儒学:1895-1945
第二章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学
前言
第一节 由敬而诚:由贤人圣的心性修养
第二节 穷理与践实:实学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第三节 “五经与五伦相表里”
第四节 对文史的重视
结语
第三章 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统意识
前言
第一节 孔庙的发展与文昌信仰的渗入
第二节 台湾的文昌信仰与敬字习俗
第三节 文昌信仰与儒家道统的矛盾与调解
第四节 敬字习俗的通俗教义与儒学教义
结语
附录 台湾以文昌帝君为主神之庙宇概况
第四章 清代台湾凤山县的儒学教育
第一节 凤山县儒学教育的建制概况
第二节 凤山县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凤山县师生的诗歌与儒学教育
第四节 凤山县原住民的儒学教育
第五章 《台湾通史·吴凤列传》中的儒家思想
第一节 连雅堂的时代与家学
第二节 《台湾通史》中的汉族意识与原住民形象
第三节 吴凤故事的各种版本与连雅堂立传的准则
第四节 “仁、义、智、武”的儒家思想及其文学性的表现
第六章 连雅堂的《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
前言
第一节 “继绝存亡”与“复仇”之义
第二节 华夷之辨与王霸之分
第七章 儒家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
……
第八章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论述了台湾儒学的起源、发展与转化。作者认为,台湾的儒学经验,体现的是台湾本土性和儒学普世性的结合,台湾没有在儒学传统中缺席,由此说明儒学的普世伦理对政权的弃地、化外的人民所发挥的教化作用。【作者简介】陈昭瑛,1957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系硕士、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台湾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多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台湾儒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
9787561784747 如需购买下载《台湾儒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