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

走向和谐

宋富军, 顾协国,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年代:2007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和谐大学创建中的方方面面,并从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和谐社会的发展。

书籍目录:

前言从和谐校园到和谐大学

第一章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

第一节和谐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和谐社会观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和谐大学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章和谐大学建设的理念

第一节和谐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和谐大学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发展求和谐

第二节改革促和谐

第三节稳定保和谐

第四章和谐大学建设的主要载体

第一节创建文化和谐

第二节创造教育和谐

第三节创设管理和谐

第五章和谐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第六章和谐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协调性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协调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

第七章和谐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和谐大学建设中的学生问题

第一节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困惑问题

第九章和谐大学建设中的群团组织

第一节工会组织

第二节共青团组织

第三节学生自治组织

第十章和谐大学建设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大学与社会

第二节大学与政府

第三节大学与企业

第四节大学与校友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从和谐校园到和谐大学自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对于“和谐校园”的讨论就非常的热烈。“和谐校园”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它可以指向一个有形的校园,也可以指向一个无形的校园;它也可以指向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某一个层级的校园。从本书讨论的主旨来看,我们是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讨论大学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校园”的提法不足以精确地表达我们的见解,经过反复的比较、分析和筛选,我们认为“和谐大学”的提法更接近我们的真实想法。

同时,使用“和谐大学”这个范畴才能比较好地把握和阐述我们所要研究的一系列问题。①第一,和谐大学的提法更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从大学的角度看,大学校园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教学主要在大学校园内发生,师生关系主要在校园内体现,大学的师资,图书资料,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也主要以大学校园为依托。但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在信息时代,一个大学离开与外部的社会联系,它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和谐校园的提法比较注重大学内部环境。但这个提法本身不足以表达大学发展外部环境,从总体上看,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谐大学的提法,比较注重大学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注重从总体上讨论大学发展的因素,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二,和谐大学的提法更符合大学的使命。

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或优秀的人才,大学教育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这种转变,绝不仅仅只是大学教育受众人数的扩大,而是对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的重新定位。

以前,大学生仿佛“天之骄子”,社会的地位是高高在上,大学教育的封闭性是能够自我形成的。而现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在一个狭窄的不与外界接触的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谐校园”的提法无法顾及大学生培养的内外环境。只从校园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无法想象的。

第三,和谐大学的提法更符合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大学发展的历史非常长,有学者专门讨论过,从近代以来,只有教堂和大学的发展几乎没有中断过。如果要让大学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要把大学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思考,而不能让大学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主体逻辑的自足的状态里。和谐大学的提法注重大学自身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注重大学在适应社会经济变更中的自我成长,注重大学与社会的相互融入。和谐大学的提法比和谐校园的提法更能体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大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和社会创新的基础,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大学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必将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第一,大学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竞争的根本要素。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不在于国土面积的大小,不在于人口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它的富裕程度,而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它之所以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一批大学。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高等教育,研究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每年获诺贝尔奖的人选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反观另一些国家虽然富裕一时,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一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现今社会主要是依靠大学。大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被社会所接受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大学通过创新机制的建立,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主要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在大学里完成的。现在社会也基本如此,虽然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加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但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主要仍然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大学如果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意识,便意味着国家、社会发展的停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变革的历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社会进入和谐的状态。“必须把创新作为大学建设的灵魂,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切工作的主线,以创新精神统领大学工作全局,坚持不懈推进大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大学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历史使命。”①创新机制的建立,最终要反映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通过和谐大学的建设,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三,大学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但是大学作为知识的高地,大学的风格,社会影响力,文化历史传统都会在社会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成为社会良知的忠实代言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和谐状态,这就要求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通过和谐大学的建设,进一步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使和谐的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对于大学自身,和谐大学的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和谐大学的建设,有助于大学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发展。

大学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有它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和谐大学所提到的和谐诉求,正是从矛盾运行的过程探讨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希望大学发展中的矛盾运动不是处于对抗之中,而是达到互相协调的状态。

第二,和谐大学的建设,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这一时期,他们对外界高度敏感,能够快速地吸收各种知识。

这时候对他们进行法律、思想、道德、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同时又胸怀报效祖国、造福社会的崇高理想,必将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和谐大学的建设,有助于化解大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学科之间等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和谐大学所提到的和谐诉求,正是希望针对这些矛盾找到解决的方法,达到和谐的状态。

后记

2006年3月,由宋富军主持,顾协国、阳立军、林晓芳等三位主要参与的省教育厅课题《和谐大学建设研究》立项。事实上,在课题申报的准备阶段,我们就开始酝酿本书的写作,至今将近一年半。本书的完成,算是对该课题的一个小结。

促使我们对“和谐大学”进行“研究”的,是源于对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和谐校园”的思考,也基于几年来我们对高校稳定问题比较深入的探索。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和谐大学”、“和谐高校”、“和谐高等教育”等相近的概念进行了认真的界定和分析。

要达到所谓“和谐”,一定是既包含事物的内部和谐,又包含该事物与环境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大学”,既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又要进一步协调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它至少应该包括和谐的大学教育观、和谐的大学教育政策、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和谐的大学教育环境、和谐的大学教育主体等等。

由于身处校园,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矛盾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建设“和谐大学”无论对高等教育事业本身,还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是重要而紧迫的。

本书由宋富军、顾协国提出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宋富军撰写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顾协国撰写了前言、第一章、第十章。全书由宋富军统稿。阳立军、林晓芳为本书的写作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本书的出版获得了浙江海洋学院出版基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2007年6月

内容摘要:

  要达到所谓“和谐”,一定是既包含事物的内部和谐,又包含该事物与环境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大学”,既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又要进一步协调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本书指出和谐大学至少应该包括和谐的大学教育观、和谐的大学教育政策、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和谐的大学教育环境、和谐的大学教育主体等等。  “和谐校园”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它可以指向一个有形的校园,也可以指向一个无形的校园;它也可以指向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某一个层级的校园。从本书讨论的主旨来看,是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讨论大学的和谐发展。内容包括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和谐大学建设的理念、和谐大学建设的主要载体、和谐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和谐大学建设中的学生问题、和谐大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走向和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2626288
《走向和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走向和谐是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49.2 的主题关于 高等学校-教育建设-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