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2.0
孩子不会总是温顺可爱,他会顶撞我们,对我们说“NO”,说“NO”就有可能出错,但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实质就是“试错”,即通过错误尝试的经验,学会正确的方法。最坏的结果是不出错,因为不出错就永远学不到东西,也就永远不会产生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精神。本书由回归童年的父母;什么是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骑上公鹅的父母;免于恐惧的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缺失的自由;回忆与自由等9个章节组成,能帮助父母们调整教育孩子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 回归到儿童生活中去, 培育出既能独立选择,又能承担责任的好孩子来。
第一章回归童年的父母/1
一、为人父母的技术含量/2
1.整天谈论孩子的母亲/2
2.养育孩子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吗/2
二、父母的教育分工/5
1.被父亲激发出来的潜能/5
2.父亲的背影/6
3.母亲的风格/7
4.缺乏母爱支撑的正义之举/8
5.传统家庭与新潮家庭的共同点/9
三、父母曾经也是孩子/10
1.飞越幼儿园/10
2.反应慢半拍的男孩/11
3.追忆童年,找到自我/12
4.基因遗传的奥秘/13
5.庄子对基因遗传的态度/14
6.孩子是否不可理喻/15
7.巴甫利克的奇迹/15
8.耐心宽容失败的孩子/16
四、父母的好记性/17
1.推己及人的父亲/17
2.什么叫“明心见性”/18
3.存有青春期记忆的母亲/18
4.青春期怎样才能对爱不糊涂/19
结语教育的本质是唤醒/20
第二章什么是父母/23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24
1.神州遍地尽哲人/24
2.关于孩子眼中父母的调查报告/26
二、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36
1.现实型/38
2.沟通型/39
3.培育型/39
4.理想型/41
三、不被孩子认同的父母/42
1.沉重型:爱太沉重,这是最常见的类型/43
2.欠缺型:经济和文化的欠缺/44
3.失败型:意志的失败/45
4.破碎型:父母感情破裂或关系紧张/46
5.威权型:父母管束严格,独断专行/46
四、做一个“君子型”的父母/47
结语“知行合一”与成熟的人格/49
第三章为什么要生孩子/51
一、父母会不会被孩子气死生育孩子的几种动机/53
1.从众型:别人有我也应该有/54
2.尽孝型:生孩子是为长辈尽孝心/54
3.义务型:夫妻一方想要孩子,或奉子成婚/54
4.情感型:孩子是父母双方爱情的结晶/55
5.陪伴型:偏重于延续婚姻/56
6.寄托理想型:把孩子当作实现理想的工具/56
二、如何不被孩子气死对孩子心怀感激/58
1.孩子真就亏欠了我们吗/58
2.出走的孩子/59
三、如何不被孩子气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60
1.对孩子别做有罪推定/60
2.孩子生而白眼狼吗/6工
3.不如给孩子换个舞台/61
结语当孩子开始说“NO”的时候,你还爱他吗/63
第四章骑上公鹅的父母/65
一、骑上公鹅闯荡世界/66
1.别忘了最重要的一条/66
2.“飞车”女孩/66
3.还记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吗/68
4.孩子的世界也有成人的“江湖”/68
5.虛弱的成人世界/69
二、给孩子作为伙伴的自由/70
1.以塞亚.伯林的自由学会选择/70
2.有人害怕自由吗/72
3.创造力与自由/72
4.什么是“自由的呼吸”/73
5.不许说“不知道”/74
6.坏事变好事/75
三、自由教育一日不可缺/75
1.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75
2.自由教育如划拨弦琴/76
3.“好孩子”的意外表现/77
4.不自由,毋宁死/78
5.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79
6.四大自由自由的基本保障/80
结语绝非小题大做/82
第五章兔子恐惧的自由/83
一、因恐惧而焦虑/84
1.就业/84
2.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86
二、因恐惧而暴虐/90
1.失控的“中年危机”/90
2.如此感恩摘录一篇文章的段落,并加以点评/91
3.错把人生当战场/96
结语德鲁克说:“不完美是自由的基础”/99
第六章信仰自由/101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102
1.动物学校启示录/102
2.人人都是食神工作禅的境界/104
3.不令父母高兴的追求/105
4.父母高兴了又怎样/106
5.天才少女露露/106
6.爱,不是有条件的交换/108
7.情理之中,意料之外/109
8.饱汉不知饿汉饥/110
二、理解孩子的价值观/112
1.点燃中年父母的激情/112
2.瞬间读懂孩子表情的父亲/113
三、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115
1.抓周的启示/115
2.孩子在模仿谁/116
结语发现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118
第七章言论自由/119
一、家庭的言论自由/120
1.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120
2.家庭言论自由就是沟通自由/121
二、失败的沟通/122
1.争吵的代价/122
2.冷战的伤痕/123
三、良好沟通的要素约法四章/124
1.畅所欲言,百无禁忌/124
2.通情达理,平等对话/131
3.不翻旧账,不进行人身攻击/134
4.不惧争论,以理服人/137
结语:珍惜与孩子交流的时光/141
第八章免子缺失的自由/136
一、勇气缺失/114
1.京京的机会/145
2.招聘现场出现“家长陪同团”/147
二、爱心缺失/149
1.爱心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151
2.长期贫困导致爱的缺失/153
3.贫困家庭的教育不一定贫困/154
4.溺爱导致爱的冷漠/154
5.丧钟为谁而鸣/155
6.测测自己的爱心/155
三、责任缺失/156
1.不愿长大的孩子/157
2.担当凡人的责任/158
3.付出是快乐吗/159
四、希望的缺失/160
1.以生而为人而骄傲/160
2.你不是无药可救/161
3.厨师女孩/162
4.错怪了老师/163
结语我们如何抵御伤害/164
第九章回忆与自由/165
一、生而勇敢/167
二、生而富有/170
三、生而被赋予使命/171
1.孩子生而会吃饭/172
2.让她自己考虑一下/173
四、生而会思考/174
1.8岁孩子的思考力/174
2.发掘孩子头脑申的宝藏/175
五、心灵的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175
1.成功的教育没有现成的方程式/175
2.改良与革命/176
3.回忆是重建心灵的开始/177
结语使孩子免于忧惧,就是慈悲/178
前言
一位美国父亲经常陪着儿子在儿童游乐场尽情玩耍。他最爱干的事,是和儿子一起,在庞大的迷宫中爬进爬出,真是不亦乐乎。到了中国,他的行为被朋友劝止,因为在我们看来,大人玩儿童游乐设施有失体统,大人要有大人样。
无独有偶,另一位刚做了爸爸的中国父亲,与我聊天时突发奇想,说他发现带孩子也需要一种特别的天赋,他把这种天赋称为“育商”,与“智商”相对应。意思是,有“智商”不一定有“育商”,有知识、有学历的父母与普通农村父母相比,在带孩子方面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事业成功的人也不一定会教孩子。
这两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呢?
这位与孩子一起爬迷宫的美国父亲可能已经了解自己的本性。他把自己当作孩子,展示了孩童般的自由率性,同时,也激发了儿子的自由天性。那位有创意的中国父亲则发现,带孩子有一套独特规律,这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有关,与高学历、高智商没有必然联系。
《庄子.至乐第十八》曾提出“以鸟养鸟”的主张,反对“以己养鸟”。意思是说,养鸟的人必须顺应鸟的生活习性,甚至按照鸟的生活方式生活,“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养鸟人应住在树林里,漂浮于湖面上。而“以己养鸟”的做法则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鸟雀,给鸟听音乐,喂鸟吃牛肉,这样的话,迟早会把鸟儿折磨死。
同理,教育孩子也要“以童教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这正是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经由卢梭完整提出,直到现在仍在发展的,西方儿童教育的基本趋势。
中世纪时,西方人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所以不论穿着还是教育,都是成人的缩小版,只是到了卢梭才提出,儿童有儿童的独立王国。他在名著《爱弥尔》中,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人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
要理解孩子,须唤醒自己的童年,记起自己也曾是孩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有许多障碍,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自己的童年;其次,就算没有忘记,回忆起来也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好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更何况,换位思考本就是一件累人的事。所以,管教孩子时,不如直接摆出大人的威严来得方便。常见的教育书籍,也都把父母定位于教育者,把孩子定位于受教育者,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泾渭分明。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大人和孩子已开始玩一样的玩具,从动漫到网络游戏,从玩具枪到畅销小说,不但孩子参与,年轻父母也抢着玩。靠着这些轻松的游戏,大人像率性的孩子,暂时远离了功利的盘算,放松精神、回归自我。同时,借着玩具的共享,父母也毫不费力地找到童年的感觉,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力图模糊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强调父母要回归童年,把自己当作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
笔者依据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以及大量案例,发现大部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父母回归童年,就是解开过去的心结,卸下现在的负担,然后与孩子一起,让心灵自由地飞翔。可以说,这就是写作本书的最终目的。
《庄子.至乐第十八》曾提出“以鸟养鸟”的主张,反对“以己养鸟”。意思是说,养鸟的人必须顺应鸟的生活习性,甚至按照鸟的生活方式生活,“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养鸟人应住在树林里,漂浮于湖面上。而“以己养鸟”的做法则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鸟雀,给鸟听音乐,喂鸟吃牛肉,这样的话,迟早会把鸟儿折磨死。同理,教育孩子也要“以童教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笔者依据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以及大量案例,发现大部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父母回归童年,就是解开过去的心结,卸下现在的负担,然后与孩子一起,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以前的教育书籍,都把父母定位于教育者,把孩子定位于受教育者,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泾渭分明。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大人和孩子已开始玩一样的玩具,从动漫到网络游戏,从玩具枪到畅销小说,不但孩子参与,年轻父母也抢着玩。靠着这些轻松的游戏,大人像率性的孩子,暂时远离了功利的盘算,放松精神、回归自我。同时,借着玩具的共享,父母也毫不费力地找到童年的感觉,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力图模糊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强调父母要回归童年,把自己当作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欣赏说“NO”的孩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孩子自然成长丛书 | ||
9787535753748 如需购买下载《欣赏说“NO”的孩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长沙 | 出版单位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8 | 印数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