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精神

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8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探讨人生、哲学、治学的经典著作,系统而又精到地阐述了他受新实在主义影响而形成的人生哲学观念。本书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书籍目录:

上篇阐旧邦以辅新命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3

泛论中国哲学/23

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26

中国哲学之贡献/35

从中国哲学会说到哲学的用处/40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43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55

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63

哲学在当代中国/68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72

中国哲学中所说精神动员/80

从哲学观点看艺术/84

论民族哲学/86

儒家哲学之精神/95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100

宋明儒家哲学述评/105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10

孟子哲学/122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136

老子哲学/144

浪漫派道家/157

名教之分析/168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17l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173

下篇极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179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181

人生成功之因素/184

论命运/189

一个新人生论(上)/192

一个新人生论(下)/209

中国之社会伦理/223

新旧道德问题/229

青年的修养问题/233

我的读书经验/237

论大学教育/240

大学与学术独立/243

历史与传统/246

教育与政治/248

乐观与戒惧/251

理想与现实/254

关于真善美/256

论信仰/260

说思辨/262

论信念/263

论知行/266

再论知行/268

论风流/270

论“唯”/277

论“比较中西”/279

论‘天下为公”/284

“贫穷的哲学”/286

论救国道德/289

北大怀旧记/291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295

怀念梅贻琦先生/299

怀念闻一多同志/30l

对《中国青运》记者谈五四/302

大人物之分析/303

势力之分析/305

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307

中国的官气与美国的商气/310

前言

哲人其萎遗范永存

张岱年

在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哲学界有几位著名学者努力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熊十力先生著《新唯识论》,意图改造佛学,创立融合儒佛的新体系。金岳霖先生著《论道》,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来建立自己的形上学体系,又撰写《知识论》,提出自己的论证详密的认识论学说。与此同时,冯友兰先生著《新理学》,建立了以“真际”与“实际”两个世界为基本观点的形上学体系,又撰写《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这几位哲学家都自成一家之言,达到很高的哲学成就。熊先生著作包含许多佛学术语,金先生著作接近西方的思路,都比较难懂,因而影响不大。唯冯先生的著作明白晓畅,因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冯先生所著“贞元六书”中虽包含许多玄虚之说,但充满了对于民族复兴的信心、对于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新事论》的结语云:“真正底中国人已造成过去底伟大底的中国。这些中国人将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有过无不及。这是我们所深信,而没有丝毫怀疑底。”《新世训》的自序云:“当我国家民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我国家民族方建震古铄今之大业,譬之筑室,此三书者,或能为其壁间之一砖一石欤?是所望也。”1946年夏,冯先生应邀赴美国讲学,1947年暑假回国。当时国内战局渐趋明朗,但冯先生毅然回国,于1948年冬以诚挚的热忱迎接了清华园的解放。他认识到唯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他看到民族复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取得的,所以他真诚拥护马克思主义,不惜放弃自己过去的哲学观点。这正表现了爱国哲人的胸怀。

冯先生多次引用宋代张横渠的几句名言,如《新原人》的《自序》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一个哲学家的抱负。也表明了冯先生为民族复兴而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三松堂自序》中,叙述40年代末思想的改变云:“新理学虽不是临摹柏拉图和朱熹,却也犯了他们的错误:那就理在事先、理在事上。现在我开始认识到,理在事中是正确的。”这也表明,冯先生的思想转变完全是高度自觉的。他肯定了“理在事中”,这是他的哲学思想方面的晚年定论。

冯友兰先生胸怀宽阔,涵养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见。30年代之初,在撰写《新理学》之前,他发表了《新对话》,主张“共相潜在”之说。当时友人张荫麟先生著文提出诘难。我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写了《谭理》一文,我的观点与张荫麟接近,不同意“共相潜在”的观点。冯先生虽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对于我的不同意见亦不以为忤,表现了宽厚的态度。

冯先生在《新理学》、《新原人》等著作中,强调提高精神境界。从他的态度、言行来看,他确已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态度谦和宽温,待人接物,从无急言厉色。50年代,他虽然表示赞同唯物主义,但仍多次受到批判。他坦然夷然,从无愠色。当时对冯先生的批判实有过“左”之处。例如冯先生提出哲学命题含有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的观点从而谈到继承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被有些人称为“抽象继承法”加以指责。事实上这个名称并不能表示冯先生的本意,而且思想史确实有一些命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是不应一律抹煞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冯先生更受到猛烈的冲击,当时冯先生表现了类似“见侮不辱”的超脱态度。

冯先生写有《三松堂自序》,叙述自己的一生经历,其最后一章《明志》,表明自己的愿望。《明志》引《庄子.养生主》“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说:“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我感觉到,历来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问家都是用他们的生命作为燃料以传这团真火。……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著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这些话正是冯先生平生治学运思备历甘苦的恳切自述。他的平生著作都是用生命来写作的。

内容摘要:

  这是本有关人生哲学的文集。作者冯友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阐旧邦以辅新命,下篇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25年起,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  本书为其著作,是有关人生哲学的文集。【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在哲学思想和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自成体系,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哲学的精神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1343753
《哲学的精神》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西安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哲学的精神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21 的主题关于 人生哲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