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本书记录了巴金晚年的思想、著述、生活情况。
第一章“巴金迷”
过去的记载/003
我的记忆/010
第二章初访
一个采访选题/017
见到了他/023
他的家/029
他的信/033
第三章夜访
思念/041
寻觅/047
夜访/051
暗夜/055
第四章《巴金评传》
巴金作品还有生命力吗/063
情义/067
写传/071
《评传》出版/077
第五章荆棘丛生
渴望多写/083
独立思考/086
为文学成绩高兴/089
创建文学馆/093
荆棘丛生/097
第六章爱国者
笑谈西湖/103
关于《苦恋》/107
反思“文革”/112
爱国者/116
宽容/122
第七章香港十八日(一)
陪随访香港/129
初读/134
香港中文大学(一)/137
香港中文大学(二)/140
第八章香港十八日(二)
颁授典礼/147
挚爱年轻人/152
会议活动/157
旧雨新知/161
第九章三瓶酒
三瓶酒/169
关怀/174
病痛/178
第十章“紧箍咒”
《紧箍咒》/185
《随想录》完成后/187
巴金和胡乔木/190
不能容他/194
第十一章浪花四溅
青浦会议/201
成都会议/205
北京会议/210
第十二章灵隐长谈
《巴金的梦》/217
可以出个批判集/220
特立独行/227
告别/234
畅谈人生/238
后来/243
追念
再也听不到您的声音了!痛悼巴老
悼念之余/251
后记
前言
为“中国人物系列”和“中国往事系列”而作李辉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如以往一样,每天都在流动。但是,流向何处,如何流动,谁能说得清?面对现实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莫测,我们的困惑,或许更多于兴奋。
君不见,启动电脑,走进电子网络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电子网络如此快捷如此便利,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事件名称,键盘轻松一敲,几秒时间它跟随搜索引擎走遍了世界各地百万千万上亿网页,瞬间就把搜寻结果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的确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扑朔迷离的事件、光怪陆离的景象,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网打尽,再也不会被忽略,无论是谁都可以神游其中,与历史亲密接触。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我们每日看到的还有另外一种景象:娱乐化挟电子网络之便利而蔓延。历史被戏说,被删减,甚至如同电脑文件一样被格式化。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健忘几乎在每个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普遍存在。不同历史阶段众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今昔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若隐若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丰富多彩,诸如此类与民族记忆密切相关的内容,很难说不会被慢慢消解而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现实情况不正是这样吗?人们习惯于臧否时事,慷慨激昂大发宏论,或者在网络世界以片言只语挥洒激情。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立足的历史叙述,很可能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堆由片面、偏颇、甚至偏见构成的沙丘。有的人往往自以为洞悉一切,其实所知甚少。历史的许多细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早已变得陌生。某些今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事件,初看起来清晰明了,我们哪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背后早就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纠缠其中,远不像非此即彼如此简单。问题是,我们很可能对此无从知晓。
或者,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了。
幸或不幸,我们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情境之中:一方面,电子网络的空间迅疾拓展,历史与现实的容量可以放大到难以想象和预测的无限;另一方面,历史的叙述则又逐步萎缩,许多曾经重要的人物的名字逐渐被淡忘。
作为一个写作者和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困惑。欣喜还是悲观?哪里说得清楚。
不管如何,写作者和出版者,还是应该积极应对电子网络的挑战,于坚韧沉着之中,将历史记忆尽可能地清晰地呈现出来。它们是故事,是细节,同时也是知识,是思想。星星点点,方方面面,不同时期不同人亲历的一切,不同领域不同性格的人物,旦汇集起来,将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丰富的文本。
走进电子网络虚拟世界,我们脚下踩着的,却应是一块坚硬的基石,而不是一片轻飘的浮萍。
“中国人物”与“中国往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互有交叉,很难有绝对清晰的区别。事中人,人之事,又如何能分开?“中国人物”主要选编某一作者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不同的选本和传记一旦汇聚一起,就将形成中国各界人物的群体形象,从而有可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读者对历史的触摸,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强烈反差而变得生动起来。
“中国往事”则以事为主,由事入史。主要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
两套丛书体裁有别,但贯串其中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应是一致的。这就是:尊重历史,强调客观,注重细节,突出多样性。
是为序。
二○○七年七月十九日,北京
后记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我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看新文学书,就读到了巴老的作品,并且引为我最早的思想和文学启蒙的老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不久,就有幸采访、也因此认识了巴老。迄今四十年了。
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写《巴金评传》。九十年代初,我又重新写作巴老的传记《巴金的梦》。上个世纪末,我终于完成《巴金全传》的写作和出版。倏忽间,前后竞达二十多年。
但是,全传写完以后,我总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还有不少的事应该告诉读者,让读者了解的。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想把我与巴老接触过程中的亲见亲闻,当然也有所感所想,却又是全传中未便写进去的,另外再把它写下来,使读者能像我一样,近距离地更直接地更亲切地认识巴老,有与巴老交流、共享他的亲切慈蔼的关爱的机会。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好几代人都曾痴迷喜爱他的作品,是汲取他的思想文化艺术营养的乳汁长大的。因此,人们也特别热望更多地了解他。
巴金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人。如有人说的那样: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在惊涛骇浪、诡谲风云的社会变迁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像殉难的圣徒,面对专制和暴力,血污和屠刀,诉说他的抗议和忏悔。人们当然也就想更多地理解他。
因此,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是原生态的、真实的、准确的,只是一份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一些,质朴一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也是对巴老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如果里面还有错误和缺失,当然是我的水平所限造成的,一经发现,我会尽快改正的。
事实上,我在写作之前,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和顾虑,怕会引起人们的误解,或对巴老带来什么麻烦。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后来,大概是上帝帮我下了决心:先把它写出来,尽了我应尽的责任,也了却我久存在心的一份夙愿,以免一些宝贵的史料被湮没或遗忘。至于是否公诸于世人,则由世人去作决定吧!文内因故仍还有些未尽之处,则只能有待他日有机会时再作弥补了。
写作过程还算顺利。但也反复核对,查阅有关资料,断断续续工作了二年之久。其间得到济生叔、小林、绍弥的大力帮助。谨在此致以最深切的衷心的感谢。
我想,我确实应以真挚虔诚之心,把这本小书献给我的上帝。尽管是微不足道的劳作,但若没有那神秘的谕示,可能至今仍还只是存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二○○五年三月十五日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巴金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人。如有人说的那样: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在惊涛骇浪、诡谲风云的社会变迁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像殉难的圣徒,面对专制和暴力,血污和屠刀,诉说他的抗议和忏悔……他的晚年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个文化名人晚年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提出过哪些建议和期盼?他和他的亲人和朋友是如何相处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晨为你做客观而又翔实的解读……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份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是原生态的、真实的、准确的,只是一份记录。他的晚年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个文化名人晚年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提出过哪些建议和期盼?他和他的亲人和朋友是如何相处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晨为你做客观而又翔实的解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走进巴金四十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9927237 《走进巴金四十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走进巴金四十年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7.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巴金(1904~2005)-评传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