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

邓谨, 编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围绕社会分层的七个核心问题对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展开研究:他们是谁?他们的兴起对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结构性特征与功能是什么?他们的职业声望评价如何?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获得?如何培育他们?他们的未来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涵盖了社会分层的形式和资源、分层结构、分层结果、归类过程和分层前景等。

作者介绍:

邓谨,1969年生于陕西富平,2012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志趣为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学术期刊的相关研究趋势分析

1.3 概念的建构

1.3.1 依据因素

1.3.2 实体界定

1.3.3 现实建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查数据说明

1.5 结构安排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农民分化与农村社会分层

2.1 社会转型与分层机制的变迁

2.2 农民整体的分化

2.2.1 分化原因

2.2.2 职业分化

2.2.3 收入分化

2.2.4 身份分化

2.3 农村社会分层

2.3.1 农村社会阶层构成

2.3.2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产生及其特征

2.4 农民阶层分化对农村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2.4.1 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趋向的影响

2.4.2 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2.5 小结:农村社会发展中间力量的兴起

第三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结构性政治表达

3.1 研究的逻辑起点

3.2 结构性政治稳定功能及变数

3.2.1 有恒产有恒心

3.2.2 结构性政治功能的变数

3.3 认同社会的总体状况

3.3.1 社会满意度

3.3.2 社会公平感

3.4 推进村庄政治变革

3.4.1 参与村民自治选举的境况

3.4.2 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民间主体

3.4.3 维权抗争的逻辑

3.5 小结:变数中的动态稳定力量

第四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镜像与结构效应

4.1 理论回顾

4.1.1 心理动因:地位区隔的符号标签

4.1.2 结构效应: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

4.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4.3 统计结果及发现

4.3.1 生活必需品消费从维持温饱向地位标签转化

4.3.2 家庭耐用品消费的主体

4.3.3 耕读传家

4.3.4 闲暇消费素描

4.3.5 宗教节日的消费诉求

4.3.6 消费特征

4.4 小结:有限的结构效应

第五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声望评价及社会经济地位测量

5.1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声望评价

5.1.1职业声望的等级序列及特征

5.1.2 职业声望评价比较

5.2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测量

5.2.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模型的建构

5.2.2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分布

5.3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主客观评价比较

5.3.1 社会流动领域两种传统的分析框架

5.3.2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框架

5.3.3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主客观评价趋于一致

5.4 小结:乡村社会认同的权威主体

第六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地位获得

6.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背景

6.1.2 研究假设

6.2 模型、变量和研究策略

6.2.1 模型

6.2.2 变量

6.3 地位获得的机会分布及障碍因素分析

6.3.1 地位获得的代际流动机会

6.3.2 地位获得的路径关系模式

6.3.3 教育地位获得

6.3.4 职业地位获得

6.3.5 经济地位获得

6.4 小结:机会的不平等叠加

第七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7.1 农民的资源占有、收入状况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

7.1.1 资源占有状况

7.1.2 收入状况

7.1.3 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

7.2 农民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壁垒

7.2.1 工业化的国家基础与城乡二元体制

7.2.2 城乡分治藩篱

7.2.3 农民主体性的非对象化

7.3 培育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机制和路径选择

7.3.1 培育实质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7.3.2 培育机制

7.3.3 培育路径

7.4 小结: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主体性培育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基本结论:社会转型期初兴的农村社会中坚力量

8.1.1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及收入伦理具有合法性

8.1.2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初步实现了中间阶层的结构效应

8.2 可能的未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终结

8.2.1 分层的未来:经典研究的指向

8.2.2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分层趋势:整体性的规约

8.2.3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未来趋向

参考文献

附录农民中等收入阶层调查问卷

后记

内容摘要: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围绕社会分层的七个核心问题对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展开研究:他们是谁?他们的兴起对转型期的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结构性特征与功能是什么?他们的职业声望评价如何?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获得?如何培育他们?他们的未来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涵盖了社会分层的形式和资源、分层结构、分层结果、归类过程和分层前景等。
  第一,界定了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在方法论上,农民中等收入阶层是笔者在阅读资料和生活观察基础上所做的一种理论假设,然后在调查中被真实地建构起来。由于农民的收入、生活方式与市民有明显的差距和不同,在界定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生存的制度安排、环境事实和心理状况,而不是纯粹的收入。因此,本文在界定农民中等收入阶层时依据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民的比较心理逻辑、职业和乡土社会的认识习惯来划分。
  第二,研究了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分化与农村社会分层。考察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分层机制及农村社会机会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农民分化的原因及职业分化、收入分化和身份分化的特征,研究了农村社会分层和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兴起对农村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第三,论证了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结构性特征及效应。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功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中间阶层研究的两个经典命题,亦是学界研究的两个焦点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即农民中等收入阶层是否是维护政治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章从结构、意识和行动逻辑方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态度和政治功能。第四章基于生活必需品消费、家庭耐用品消费、代际文化教育投资、闲暇消费和宗教节日消费五个方面的实证调研,分析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镜像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初具中坚力量的素质和特征,初步实现了中间结构效应。但是,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特征、各种体制的不完善和农民的获致性特征决定了农民中等收入阶层还处在成长中,其结构性功能的实现还存在一定变数,需谨慎对待。
  第四,测量了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声望评价和社会经济地位,验证了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能够作为分析农民中等收入阶层流动的基础,发现农民中等收入阶层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能够作为乡村社会的权威主体。
  第五,研究了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教育地位获得、职业地位获得和经济地位获得,发现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地位获得过程是复杂的,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城镇个人的地位获得模式相比较,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制度因素对个人地位获得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先赋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影响较强,获致因素的作用力最弱。而这种结果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制度因素和先赋因素交织作用所致,教育自致机制的影响并未彰显。在社会转型期,农民中等收入阶层总体流动机会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宏观制度环境,现代化和市场化成为农民获得中等地位的强劲推动力。但是,从具体的城乡制度安排分析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农民改进自身社会地位的进程却受到不平等机会的多重影响,造成不平等的叠加效应。
  第六,探析了农民占有资源的状况,整体定位农民的社会阶层位置,剖析影响农民获得社会优势位置的因素,探索培育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机制和路径。笔者认为,从社会转型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考量,培育农民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发展的价值选择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问题;不仅是反城市化留下的遗民问题,也是非农化进程中的移民问题,是社会体制变迁与结构创新问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9180635
如需购买下载《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3.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63.2 的主题关于 农民阶级-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