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5.0
本书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政治现象,此即所谓的实证政治理论。本书着重研究了实证政治理论的一种类型:集体偏好。各章内容分别为:选择与偏好、权力与集体理性、限制结果集、限制偏好、空间模型、不稳定性混沌,最后得出结论。
致谢前言第一章 选择与偏好 1.1 偏好基础上的选择 1.2 可理性化的选择 1.3 应用:个体参与者(unitary actor)假设 1.4 传递性的可理性化 1.5 应用:结盟 1.6 讨论 1.7 习题 1.8 进一步阅读第二章 权力与集体理性 2.1 加总与阿罗公理 2.2 应用:选举一个代议 2.3 准传递的规则与非循环的规则 2.4 决定集与滤子 2.5 集体选择规则 2.6 讨论 2.7 习题 2.8 进一步阅读第三章 限制结果集 3.1 决定性联盟与简单规则 3.2 非循环的简单规则 3.3 应用:简单规则的比较 3.4 投票规则 3.5 计数规则 3.6 讨论 3.7 习题 3.8 进一步阅读第四章 限制偏好 4.1 单峰偏好 4.2 核的特征 4.3 单维度结果空间 4.4 应用:提供公共品 4.5 序限制下的偏好 4.6 应用:关于税率的集体选择 4.7 讨论 4.8 习题 4.9 进一步阅读第五章 空间模型 5.1 从连续统中选择 5.2 核的存在性 5.3 应用:分配政治学 5.4 核点的特征 5.5 讨论 5.6 习题 5.7 进一步阅读第六章 不稳定性与混沌 6.1 核点的一般不存在性 6.2 应用:再谈分配政治学 6.3 循环 6.4 讨论 6.5 习题 6.6 进一步阅读第七章 总结 7.1 社会选择 7.2 博弈论 参考文献
实证政治理论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政治现象,这些模型能对政治结果为什么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做出解释。有关这种政治结果的例子包括:在选举中脱颖而出的政党或者候选人、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关于是否进入战争状态的决定或者设计宪法等。这些模型一般都首先假定政治结果是有关人——在第一个例子中为选民和候选人,在第二个例子中为当选民意代表或经任命产生的政府大臣,在第三个例子中为政府首脑和公民——的决策所产生的结果——想要的结果或者不想要的结果。 实证政治理论中的大部分模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但是,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一类模型是以标准的关于个人决策的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这一理论假定每个人在给定的选项集上有界定清晰的偏好,一旦此人做出了选择,则在选项集中没有其他任何选项会被此人更加偏好,就是说,此人选择了一个最好的选项。但是,在政治学中,极少出现一个人的偏好决定最终的集体选择的情况;甚至独裁者都会对所在政体中其他某些人相当敏感。于是,实证政治理论中的第一类模型探讨个人偏好被直接加总为集体偏好或社会偏好关系的可能性,如同个人决策模型,集体偏好或社会偏好关系于是被最大化,从而产生一组最优选项(在这里,“最优”指的是在集体偏好关系下“最被偏好”)。如果对一个给定的加总方法,最优选项集肯定存在,我们就有了一个类似个人选择的模型:所观察到的集体选择是这个最优选项集中的元素;并且至少在理论上我们能够确定,对在现实政治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个模型是否提供了好的解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实证政治理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汉译经济学文库 | ||
9787564210410 如需购买下载《实证政治理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