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8.0
本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了修编,全面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完善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理论与工程、节水指标体系和技术,污水再生回用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增补了地下水开发工程的过滤器结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1.2 水资源的特性 1.3 水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和内容第2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1 地球水量储存与循环 2.1.1 地球水储量与分布 2.1.2 地球上水循环 2.1.3 水量平衡 2.2 全球水资源 2.2.1 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2.2 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 2.2.3 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趋势 2.3 中国水资源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1.2 水资源的特性 1.3 水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和内容第2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1 地球水量储存与循环 2.1.1 地球水储量与分布 2.1.2 地球上水循环 2.1.3 水量平衡 2.2 全球水资源 2.2.1 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2.2 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 2.2.3 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趋势 2.3 中国水资源 2.3.1 中国水资源量概况 2.3.2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2.3.3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 2.3.4 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第3章 水资源量评价 3.1 水资源的形成 3.1.1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 3.1.2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运动规律 3.2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3.2.1 水资源的分区 3.2.2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3.2.3 河流径流计算 3.2.4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3.2.5 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2.6 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估算 3.3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3.3.1 地下水资源分类 3.3.2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原则与一般程序 3.3.3 地下水资源补给量(Qb)和储存量(W)计算 3.3.4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第4章 供水资源水质评价 4.1 水质指标体系与天然水化学 4.2 生活饮用水与饮用水源水质量标准与评价 4.2.1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与评价 4.2.2 饮用水水源水质量评价 4.3 工业用水质量评价 4.3.1 锅炉用水的水质评价 4.3.2 其他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4.3.3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第5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概述 5.1.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5.1.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 5.1.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 5.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典型年法 5.2.1 典型年法的涵义 5.2.2 计算分区和计算时段 5.2.3 典型年和水平年的确定 5.2.4 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计算 5.2.5 供需平衡分析和成果综合 5.3 水资源系统的动态模拟分析 5.3.1 水资源系统 5.3.2 水资源系统供需平衡的动态模拟分析方法 5.3.3 模拟模型的建立、检验和运行 5.3.4 水资源系统的动态模拟分析成果的综合 5.4 水资源动态模拟的实例分析 5.4.1 研究区水资源动态模拟方法概述 5.4.2 主要计算模块的描述 5.4.3 水资源动态模拟过程概述 5.4.4 水资源动态模拟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5.4.5 水资源动态模拟计算成果分析第6章 取水工程 6.1 地表水资源供水特征与水源选择 6.1.1 地表水源的供水特征 6.1.2 水源地选择原则 6.2 地表水取水工程 6.2.1 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 6.2.2 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 6.2.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一般原则 6.2.4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分类及设置原则 6.2.5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6.2.6 活动式取水构筑物 6.2.7 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6.3 地下水水源地选择 6.3.1 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 6.3.2 小型分散式水源地的选择 6.4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6.4.1 管井 6.4.2 管井和井群的出水量计算 6.4.3 管井施工 6.4.4 大口井 6.4.5 复合井 6.4.6 辐射井 6.4.7 渗渠第7章 节水理论与技术 7.1 节水内涵与现状分析 7.1.1 概述 7.1.2 节约用水的涵义 7.1.3 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 7.1.4 节约用水现状 7.2 城市节水 7.2.1 城市用水量定额和指标体系 7.2.2 节水指标种类与计算 7.2.3 城市节水水平评判 7.2.4 城市节水措施 7.3 工业节水 7.3.1 用水分类与用水量 7.3.2 工业节水指标体系 7.3.3 工业节水措施 7.4 农业节水 7.4.1 农业用水现状 7.4.2 农业节水的发展趋势 7.4.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指标体系 7.4.4 农业节水技术与工程措施 7.5 污水再生利用 7.5.1 污水再生利用概述 7.5.2 再生水利用类型及再生水水质标准 7.5.3 污水量计算和预测 7.5.4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 7.5.5 污水回用的经济分析 7.5.6 污水再生利用对策第8章 水资源保护 8.1 水资源保护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8.1.1 水资源保护概念 8.1.2 水资源保护的任务和内容 8.2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8.2.1 污染调查 8.2.2 水环境质量监测 8.2.3 水环境质量评价 8.3 水体污染的理论体系 8.3.1 水污染的含义 8.3.2 水体污染的特征 8.3.3 水体污染三要素 8.3.4 污染水体的物化与生物作用 8.4 污水排放工程 8.4.1 污水排放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8.4.2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8.5 水资源保护措施 8.5.1 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8.5.2 水资源优化配置 8.5.3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8.5.4 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8.5.5 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 8.5.6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带 8.5.7 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8.5.8 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主要参考文献
本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了修编,全面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完善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理论与工程、节水指标体系和技术、污水再生利用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增补了地下水开发工程的过滤器结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本教材系统性强,理论性与实用性统一,作为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参考。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课教材,探讨水资源分布、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与方法。为了适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作者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一版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全面调研,结合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材进行修编。保持了原教材所具有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系统补充完善和更新。 教材全面介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完善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理论与工程、节水指标体系和技术、污水再生利用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增补了地下水开发工程的过滤器结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等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本书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利、水资源管理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可供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12117857 如需购买下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2版 | 印次 | 15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V213 的主题关于 水资源-资源利用-高等学校-教材 ,水资源-资源保护-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