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0.0
本书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践,主要探讨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分析了后进国家如何实现赶超发达国家。
导论
第一章制度、技术学习和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生产与制度: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生产性制度的主要分析框架
第三节知识、制度与后进国家追赶的政策和制度
第四节制度质量与技术学习的路径依赖、创造和破坏
第二章改革与中国技术学习模式变迁
第一节生产性制度视角下的计划经济
第二节中国改革的不同路径
第三节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整体技术学习和追赶
第三章知识、竞争和中国交换机产业成长
第一节知识、动态竞争和交换机产业的追赶:跨国视角
第二节知识、竞争和中国交换机产业的成长
第三节中国交换机产业成长的政策和制度基础
第四节本章小结和3G时代的展望
第四章中国轿车工业的追赶:零整协同的视角
第一节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和后进国的追赶经验
第二节中国轿车工业的技术能力成长
第三节中国轿车发展战略的政策分析
第五章半导体工业追赶“移动的机会窗口”
第一节比较视角下的追赶历程和绩效
第二节本土企业学习机制的比较分析:以个案为基础
第三节政策比较分析
第六章总结:技术学习的制度基础和中国模式
第一节进一步讨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和制度基础
第二节中国学习体制的总结和改革建议
为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看似完美的理论却无法解释中国转轨中的经济发展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提出,体制改革和发展政策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与此相对应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建立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基础上的改革思路在广大的苏东和拉美地区都遭受失败?深受自由化改革之害的广大后进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基础来帮助实现追赶?本书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解释。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尝试性地对赖纳特-贾根良有关“生产性制度”概念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拓展。尽管赖纳特对经济学中生产和交换两种脉络进行了区分与梳理,贾根良明确地提出“生产性制度”的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就理论的具体框架做出分析,本书的理论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结合经济学说史和后进国家经济追赶的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有关生产性制度的一般性原则及其分析框架。 (2)将演化路径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路径创造与后进国家通过技术学习实现追赶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认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和能力积累的路径依赖性形成了根本的矛盾,追赶是一个不断对战略和制度基础进行调整以实现技术学习进而不断实现阶段性跃迁的过程,如果后进国家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可能会导致“锁定”在低效率路径中的危险,而错误的制度改革方式甚至会带来学习路径的破坏和经济退化。 (3)通过对交换机、轿车和半导体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的翔实分析,提出了特定技术范式所对应的知识和资本壁垒、技术变迁速度以及技术关联程度三个方面是后进国家追赶难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从而深化了新熊彼特经济学对后进国家追赶的“机会窗口”和“进入壁垒”的分析框架。 (4)分析方法上,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将中国的技术学习和发展置于广泛的后进国家追赶的背景之下,第二章到第五章都是通过对大量后进国家和地区追赶历程的典型化事实进行概括、剖析,总结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的“产业特定”和“制度特定”因素,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中国的技术学习和能力积累的历程与现状以及深层的政策、制度决定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对中国的学习路径、绩效和制度特征做出更好的定位。比如,在整体经济层面,通过与苏东国家的比较发现,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强调发展和结构变迁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地对经济体系的各个部分进行改革,重塑了学习模式和制度基础;通过与东亚模式的比较发现,中国改革以来的制度建设尚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学习和技术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体制改革与技术学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 | ||
9787505885714 《体制改革与技术学习》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 |
体制改革与技术学习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9.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1 的主题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