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5.0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中国文学在近六十年发展历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理论主张的演变过程,全面分析,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绪论
第一章 文学转型与范式重构
第一节 新规范的确立
第二节 创作队伍的新旧交替
第三节 新面貌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突围的潮流
第五节 “文艺大跃进”与“两结合”创作方法
第六节 走向“文革文学”
第二章 颂歌与战歌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概述
第二节 贺敬之:宏大抒情模式的建构
第三节 郭小川:战士与诗人之间
第四节 闻捷等人的诗意探寻
第五节 艾青:失败与成功的启示
第六节 流沙河等人的探索与突破
第三章 小说(上):几种不同形态
第一节 题材与风格的时代选择
第二节 赵树理及其追随者的方向
第三节 孙犁等人的艺术追求
第四节 农村现实题材与李准等人的创作
第五节 革命历史题材与峻青、王愿坚的小说
第六节 主流之外的另类
第四章 小说(下):几部长篇代表作
第一节 《红旗谱》与革命史诗
第二节 《创业史》与农业合作化叙事
第三节 《青春之歌》与知识分子道路
第四节 《艳阳天》与阶级斗争想象
第五节 《李自成》与历史小说的新模式
第五章 曲折行进的散文写作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况
第二节 巴金、冰心等老一代作家的散文
第三节 “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第四节 “三家村”杂文及其他
第五节 魏巍、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六章 风云变幻的戏剧舞台
第一节 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
第二节 老舍、田汉、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
第三节 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节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社教”剧
第五节 戏曲改编及其成果
第六节 “京剧现代戏”
第七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文学园地的浩劫
第二节 红卫兵诗歌
第三节 “革命样板戏”
第四节 浩然等人的小说
第五节 “文革”后期的诗与电影
第八章 地底的文学潜流
第一节 关于“地下”文学
第二节 下乡知青与地下诗歌群落
第三节 手抄本小说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文学的复兴
第一节 尾声与序幕
第二节 作家队伍的重建与现实主义的复苏
第三节 回归“人的文学
第四节 “85新潮”与多元格局的形成
第十章 复活的诗歌
第一节 “归来的诗人”与现实主义诗潮
第二节 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
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群体
第四节 女性诗歌的艺术建构
第十一章 小说(上):现实主义大潮
第一节 刘心武等人的“伤痕小说
第二节 高晓声、张贤亮等人的历史反思
第三节 蒋子龙、柯云路等人的改革小说
第十二章 小说(下):新潮小说及其流变
第一节 王蒙、宗璞等人的尝试
第二节 韩少功、阿城等人的寻根小说
第三节 刘索拉等人的“现代派”小说
第四节 莫言、残雪等人的小说
第五节 马原、余华等人的小说
第十三章 散文的复苏与收获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巴金的随想录
第三节 孙犁、丁玲等人的散文
第四节 贾平凹等散文新秀
第五节 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十四章 戏剧创作的多元景观
第一节 戏剧复兴和发展概观
第二节 崔德志等人的社会问题剧
第三节 沙叶新等人的探索
第四节 现代派戏剧的探索
第五节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的演变与分化
第一节 创作队伍的更新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流向
第三节 理论批评的新导向
第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小说
第一节 新历史小说
第二节 私人叙事与身体写作
第三节 市场背景下的新市民小说
第四节 现实主义冲击波
第五节 底层文学
第十七章 世纪之交的散文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散文热
第二节 学者散文与文化散文
第三节 张承志、史铁生等人的散文
第四节 邵燕祥、牧惠等人的杂文
第五节 世纪之交的思想随笔
第十八章 世纪之交的诗歌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的诗歌概况
第二节 诗歌的知性美与知识分子精神
第三节 平民化倾向和日常生活的审美空间
第四节 新世纪网络诗歌的兴起
第十九章 台湾文学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述
第二节 白先勇、陈映真等人的小说
第三节 余光中等人的诗
第四节 散文:从梁实秋到龙应台
第二十章 港澳文学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述
第二节 刘以鬯、李碧华等人的小说
第三节 舒巷城、也斯等人的诗
第四节 散文创作
后记
《现代中国文学(1949~2008)》所讲述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也就是长期以来一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我们之所以不再使用“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为20世纪50年代特定背景上临时采用的一个概念,它并不适用于文学史对一个历史阶段的命名。原因众所周知,所谓当代,即当下的时代,是正处其中而尚未过去的时代,但时光流逝,当代的具体时间所指无时不在更替之中,一些内容很快就会成为过去,与当代渐行渐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在开始使用时是适用的,因为它所指称的对象那时刚刚发生,的确是当下的文学,但在60年之后的今天,仍把半个世纪之前的文学称作“当代文学”,就多少有些勉强。作为一门课程或一个研究方向,如果说这个概念现在还勉强可用的话,再过几十年,把一百年前的文学称作当代文学,就更说不通了。所以,这个命名迟早要改变。二是根据过去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性质的规定,它已经不能容纳今天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全部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1949年之后的文学被定名为中国当代文学,是从它所显示的不同于现代文学的新的性质着眼的,也是与当时意识形态建构的要求相一致的,所以,所谓当代文学,也被称作“新中国文学”或“社会主义文学”,其具体特点就是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坚持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方向。这种性质持续了大约三十年,但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文学自身和外部环境却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固守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认定,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时期文学”大多会无处容身。而且,按照过去对中国当代文学性质的认定,它既然是“新中国”的文学或“社会主义”的文学,当然不包括我国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在内。而在今天,虽然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并未改变它自身的性质,我们却已经没有理由继续把它排除在中国文学之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现代中国文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10031948 如需购买下载《现代中国文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23 | 印数 | 3000 |
现代中国文学是南开大学出版社于2009.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7 的主题关于 当代文学-文学史-中国-1949~2008-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