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本书集纳了作者多年来的电影论文,内容涵盖三大方面: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影像中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转向;比较审视中的影像审美与文化。
一、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
回归本体
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从美学形态观照新中国电影史
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
全球化与民族性:关于电影的审美思考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
论“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及其当下意义
关于当下观影之文化背景和审美接受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对电影读解的影响
“视觉冲击”和“现实主义”一定构成悖论吗?
对当下中国影像消费导向与“现实主义”生存的一种反思
二、影像中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转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构与建构
处于多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视文化
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
从《小城之春》到《孔雀》的“小城”(镇)情结
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
飘浮不定的碎片
论全球性后语境影像的一种发展态势
电视身体文化中的自恋、窥视与“废墟”现象
兼涉对影像的认同与差异性
关于电视产品的生产与观众接受
电视审美:文化共享与社会消费
重识当下电视形态的审美特征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
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
从“超女”到“梦想中国”
对当下电视媒体狂欢娱乐的整体文化反思
三、比较审视中的影像审美与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
关于第五、六代电影导演之比较研究
试谈邵氏电影对中国古装片及市场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颠覆”后的另一种解读
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恋》的思考
从“原型意象”之重建看经典理论的恒常性
关于电影《绿野仙踪》与《我心狂野》的比较研究
类型的重组与审美流变
论香港武打片的当下转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重识“文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兼涉对两种极端“女性意识”的反思
后记
本书以当下跨文化、后现代语境为背景,从多种视角来阐释电影美学与影视文化的内涵及其各种呈现,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不但坚持对影视文本的哲学意义、审美内涵的研究,同时能对文化流变作出美学上的回应,其对电影美学的坚守和探索,在喧嚣浮躁的消费时代尤显珍贵。 本书以当下跨文化、后现代语境为背景,从多种视角来阐释电影美学与影视文化的内涵及其各种呈现,通过对电影美学的反省与建设性思考,将电影的文化哲学属性作为电影美学的支撑点,由此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和审美转向作出梳理和探讨,并进一步对具体影片作了审美与文化上的剖析和解读。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不但坚持对影视文本的哲学意义、审美内涵的研究,同时能对文化流变作出美学上的回应,其对电影美学的坚守和探索,在喧嚣浮躁的消费时代尤显珍贵。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海上电影学人文丛 | ||
9787309070019 《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4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