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5.0
本文试图从全球化的开放视角,厘清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下,全球流动性创造的机理和流动性在国际间的分配机制。并以此为制度背景,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在全球化过程中流动性过剩的必然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输入性特点以及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进而在开放的视角下和历史的过程中去寻找系统的途径,来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更加科学、全面。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
1.3.2 关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
2.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2.1.1 全球化的定义
2.1.2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2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的均衡调节模型
2.2.1 IS - LM - BP模型的均衡调节
2.2.2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均衡调节与国际资本流动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民族主义
2.3.2 自由主义
2.3.3 马克思经济学的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3.4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2.4 本书的主要理论基础--国际分工理论
2.4.1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2.4.2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逻辑和趋势
2.4.3 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两个维度
3 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分配机理
3.1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实体经济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
3.1.1 当前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3.1.2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国际收支特点
3.1.3 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全球经济失衡
3.2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制度背景--国际货币体系
3.2.1 金本位制及其根本缺陷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一黄金本位)
3.2.3 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
3.2.4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逻辑
3.3 国际货币的提供、膨胀和流动机制
3.3.1 当前国际货币的主要构成
3.3.2 全球货币流动性的提供、膨胀过程
……
4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的输入
5 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
6 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某个国家独有的,也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角》试图从全球化的开放视角,理清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下,全球流动性创造的机理和流动性在国际间的分配机制。并以此为制度背景,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在全球化过程中流动性过剩的必然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输入性特点以及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进而在开放的视角下和历史的过程中去寻找系统的途径,来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5040454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成都 | 出版单位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32.5 的主题关于 资本市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