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徐泓, 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5.0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 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包括前言在内20章。

作者介绍: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前,作为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以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约200万字,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新闻实务、对外报道等。科研方向始终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联系。担任多家媒体新闻奖评委和业务顾问,承担多项社会工作,如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委员、财新传媒集团公信力委员会委员等。   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书籍目录: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

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结果。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重要的是观念。而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你们遇到的问题,我都遇到过,思考过,总结了应该怎么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这个节目能不能服务于提高人文教养水平呢?

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新的题材领域。

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度:"目击者"的态度,人文关怀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选择了一种工作,实际上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要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异奔放和老老实实。

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法算哪一派的?

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观众的理性到场。

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关注现实的此刻当下,这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纪录片最终的结果是和社会发生关联。中国纪录片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创作者对社会关注能力的挑战。

纪录片有剥削性,就是把本来属于个人的问题公众化了。

影像纪录比文字叙述更有文献价值。

大道无术万法归心

作为第一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塑其行易,塑其心难,所以"万法归心";心正则权正,出于我心,归于公心。

尊重,始终贯穿在我与人的相处关系中,也是我管理中一脉相承的东西。

我更在意你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永远把你的思想、经验和精力贡献给新来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

既然文如其人,为何不从做人开始?

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么更好;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审片的四层次:主题、结构、细节、节奏。

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

自我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胜于他人枯燥乏味的说教。

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泪。

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

我们自身掌握影像方式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重要原因。

纪实影像有三个功能,或者说三种境界--叙事、抒情、思想。

视觉词汇更多的是一种创造,不是继承。是用新的词汇、构图、运动来体现你的表达。

在全局战略上是编导说了算,在局部战场上就是摄像说了算。

影像风格是由景别和长度决定的。

视觉解读能力是要训练的,你必须经历精读和泛读两个过程。

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的主体

真实是无干扰的记录,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摆拍一个镜头,就失去被拍摄者正常生活的真实状态。

没有绝对的真实,任何一种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从空间来说,真实就是角度;从时间来说,它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点。

未来电视"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都永远是我们拍摄的机会,而不是我们拍摄的障碍。

事实判断而非态度判断应该是我们认识的底线。

从注重结论的表达转向为对过程的表达。

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深刻不是耍大胆,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利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

结构就是如何选择配角。

结论是简单的,关系是复杂的。

利用结构的力量加大背景。

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长期用统一的坐标进行判断,呈现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在这个大圆里选择一个小圆,是你必须做的一份工作。

纪实影像不是一种技术,它首先是一种思想。

三段式创作方法

在开拍之前决定关注方面,在拍摄中发现价值,在剪接时表达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

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并对你的答案反复审视。

没有不能拍的选题,只是你怎么拍,怎么把握。

在剪接的过程中表达主题,媒体立场是通过对素材的取舍来完成的。

利用你的信息调动观众的参与。

纪实影像的四次选择

纪实影像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你对事物的选择和判断。

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你什么时候介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机的选择。

以观众的未知作为剪辑的起点,并带着问号前进。

说了和说清楚了,是两回事儿:信息的密度、落点、位置。

说清楚了和说精彩了,又是两回事儿:叙述的技巧。

栏目化运作:前面有目标,背后有理念

独,就是别人没有的你有;特,就是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用足,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栏目定位以后要把自己的选题标准清晰化,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进入《新闻调查》的选题,一定要有一个只有通过调查才可以认知的未知空间。

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策划就是打好智慧牌。

中国的电视栏目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创办新栏目是容易的,守住是艰难的。

最大的困难就是超越自己。

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我们最缺的是言论性表达,电视的下一个高峰将是观点类谈话节目。

不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谈话的方式、内容、深度。

先放在低层次的选题上,逐渐地锻炼队伍。一旦这个空间开放,它就首先闯进去。

创新如果从内容、形态、角度三个层面同时进入,这个栏目必火无疑。

《社会记录》的三个门槛

我认为还有一个空间,那就是做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

建立一种新的思维,追求一个另类的表达。

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不断地塑造人物个性,创造这种评论的人物化空间。

包装阿丘这个非主流标志性符号。

社会新闻的叙事结构一定要个性化:改变报道态,学做调查态。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未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

我批评了你并不可怕,我对你失望才可怕。

什么对一个主持人最重要?平台!拉里?金也得扎在演播室里,一天天过。

有话好好说。说人话,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做节目,要学会放空自己,去感受。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做电视必须创新,而创新就是永远做那没人做过的事情。

一个创意的产生,决不仅是个人的灵感,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

每个媒体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也就是我们要发出一个怎样的声音。

做节目,就像十指捧水,如果每个指缝间都往下漏,捧起来就会两手空空。

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也就知道了如何做事。

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办有挑战性,这是最好的状态。

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新闻频道要改变:组织生产的方式、频道和受众的关系。

凡是那些人们不知道、或者不曾被合适地表现、不曾被真正理解的事物都是新闻。

向上的题材向下做,向下的题材向上做。

我们有意地低估了受众,为自己的低级趣味制造借口。

白岩松说我是头发最长的制片人。这也是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宽容。

陈虻: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还会选择央视

附录

对话王韧:那批人都是有纪录片理想和职业操守的

对话吕新雨:我们不缺记录的手段,但缺乏记录的理念

对话李伦:陈虻的理念能帮人做一次精神上的整容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书会实录

编后语

内容摘要: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陈虻,我们听你讲》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陈虻,我们听你讲》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于2013年1月推出第一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连续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给了我修订的机会与时间,使我能够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勘误、校正以及补充与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质,回馈读者的厚爱。
  本次再版,主要进行了四处较大的修订: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结构,根据时间维度和逻辑关系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来一些疏漏的内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对一些素材新的认识,一一补充、修正到书中,因而各个章节内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二、2013年为纪念央视《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拍摄了8集电视专题片《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东方时空”二十年》,三联书店同时推出了同名书籍。在这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曾先后采访了在《生活空间》工作过的15位编导、摄像。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这15位被访者讲述的原始记录,从中摘取了一些内容,对有关章节做了充实。
  三、附录部分置换了全新的内容:1.上海《东方早报》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专题”版推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的书评专题报道,该报记者对王韧、吕新雨、李伦的三篇访谈。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办的大型读书会2个半小时的现场全文实录。
  四、重新设计了本书的版式、装帧,其中陈虻的艺术照,出自著名摄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杂志,照片于2002年拍摄。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间》栏目组刘鸿彦和陈虻的家人提供。

编辑推荐:

海报: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0196541
如需购买下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4.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22.3 ,J952 的主题关于 电视节目制作 ,电视纪录片-创作方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