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与创新

阐释与创新

常江,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9.0

书籍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思想文本为研究依据,以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为现实诉求,来阐释马克思历史观的“感性的人的活动”本质及其丰富的思想具体性和整体性。鉴此,本书运用“内在于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旨趣,揭示马克思的历史观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凸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本质与批判精神;运用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历史观点”整合起来,诠释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整体性;通过将马克思“两大发现”内在贯通,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总体,进而自觉结合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切实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介绍:

常江,男,汉族,1972年8月生,籍贯吉林省长春市,中共党员。2009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吉林省时事评论专家,吉林省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伦理学。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全国教科、省社科等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在《高校理论战线》、《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道德与文明》等核心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学术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或索引。1项学术成果获得省政府二等奖,1项学术成果获得吉林省伦理学会一等奖,2项学术成果获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引论

一  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自觉

二  西方历史观传统及其思维方式省思

1.宗教神学观点的历史观念

2.形而上学观点的历史观念

3.实证科

引论

一 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自觉

二 西方历史观传统及其思维方式省思

1.宗教神学观点的历史观念

2.形而上学观点的历史观念

3.实证科学观点的历史观念

三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之思想真义

四 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整体性和具体性

第一章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历史观变革

一 青年马克思历史研究的思想理论背景

1.《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学理论

2.古典经济学的历史理论与《1844年手稿》的思想实验

3.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批判的成分”

二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

1.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扬弃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肯定与超越

三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之精神实质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方式变革

2.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相统一的“新历史观”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现实历史”的历史观念

一 “历史唯物主义”论点的初始论述

1.“历史唯物主义”所唯之“物”

2.《神圣家族》批判“变得敌视人”的旧唯物主义

3.《哲学的贫困》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二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清算

1.“思维着的人”与“一般人”

2.“感性的人的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三“人的现实历史”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实践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观点的分析与批判

1.“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新历史观”实践本质的误解

2.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二 马克思历史观的“劳动实践”本质

1.“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启示

2.“劳动实践”的价值批判意蕴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辩证法”精神

1.“原初的历史的关系”与“现存实践的意识”

2.“劳动实践”融涵“经济”、“超经济”的双重特性

3.历史的活力:人的否定性实践活动

4.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观点”的历史理想

一 “哲学一经济学”双重维度的社会历史观批判

1.“无人身的人类理性”

2.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二 人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人是对象性的“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2.人与自然的“本质交换”过程中生成自身的历史

三 人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发展史”

1.“真实的分工”是人的本质力量历史性生成的社会化方式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3.“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第五章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到“剩余价值规律”的具体理论

一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逻辑

1.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方法

2.人从“原始的丰富”到“自由个性”的“三形态”理论

二 《资本论》的逻辑与批判

1.“资本”的本质在于物化的、颠倒的社会关系

2.“抽象成为统治”与“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三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是“艺术的整体”

1.“劳动价值论”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剩余价值的发现”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第六章 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及中国化方式

一 马克思历史观的人类性与时代性品格

1.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及其共产主义追求

2.马克思历史观的开放性与时代性

二 马克思历史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毛泽东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2.邓小平解决“实践的问题”中证明马克思历史观的“真理性”

三 马克思历史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历史科学”精神与中国“和谐社会”实践的融合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历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阐释与创新--马克思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以 马克思思想文本为研究依据,以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 创新为现实诉求,来阐释马克思历史观的“感性的人 的活动”本质及其丰富的思想具体性和整体性。鉴此 ,《阐释与创新--马克思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运用 “内在于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思维方式 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旨趣,揭示马克思的历史观与 辩证法的内在统一,凸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本质与 批判精神;运用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 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 、“历史观点”整合起来,诠释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思 想整体性;通过将马克思“两大发现”内在贯通,把 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总体,进而自觉结合中国优秀 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切实 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创新。本书由常江著。

编辑推荐:

基于遮蔽马克思历史观思想实质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观念,《阐释与创新--马克思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以马克思思想文本为研究依据,以对误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主要观点的批判为逻辑线索,以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为现实诉求,来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感性实践”本质及其丰富的思想整体性和具体性。由此,笔者常江将全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并在四部分内在的逻辑关联中完整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观。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阐释与创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29883
如需购买下载《阐释与创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阐释与创新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03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