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女人

午间女人

(德) 弗兰克,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书是长篇小说,描写从一战到二战的跌宕起伏的德国社会中,一个普通德国女人的命运。

作者介绍:

尤莉娅·弗兰克(1970),生于德国柏林,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古美洲学,哲学和德意志语言文学。1995年在柏林“开放的麦克风”文学竟赛中取得优胜,1997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来的厨师》,后又出版长篇小说《诌媚之人》(1999),短篇小说集《腹部着地》(2000)、长篇小说《营火》(2003)。曾获2004年马利路易斯·卡什尼茨奖和2005年甘德斯海姆市罗斯维塔奖章。长篇小说《午间女人》(2007)获当年的德国图书奖。

书籍目录:

前言

在当前德国新生代作家当中,尤莉娅.弗兰克是个人经历非常坎坷的一位。她于一九七。年生于前东柏林,母亲是一位演员,父亲则从来没有与她们一起生活过,弗兰克还有两个异父姐姐和一个双胞胎妹妹。八岁那年,在多次提出移民西部的申请终于获准之后,母亲带着她们四姐妹得以成行,先是在一个收容所里度过了九个月,母女五人挤在一间十二平米的小屋里,后来在石荷州的一个小村庄定居。十三岁的时候,弗兰克得到母亲的允许,离开家庭,只身前往柏林,投奔这里的朋友,断断续续完成了中学课程,后来进入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法律、古美洲学、德语文学和哲学。在没有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她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学业,她做过十年的清洁工,还做过保姆、护工、打字员,给电台和报社打杂。弗兰克自小喜爱文学,在收容所栖身那段日子里,每周会有图书馆送书来,母亲给了她一些本子,于是她用来写日记、编故事,写作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乐趣,而是活下去的动力。在弗兰克二十五岁那年,她的一篇短篇小说获得了柏林“开放的麦克风”文学竞赛的一等奖,这个比赛在德国文学界有着相当的分量,它给了德国的青年作家以脱颖而出的机会。能够在这个比赛中获胜,极大激励了弗兰克的创作热情,也为她走上文坛提供了机遇。后来,她陆续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新来的厨师》(1997)、《谄媚之人》(1999)、《营火》(2003),以及两部短篇小说集,《腹部着地》(2000)、《我没什么,你没什么》(2006)。

《午间女人》出版于二○○七年,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德国图书奖。《午间女人》的时间跨度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伦娜的成长经历,生动再现了德国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而在作品的序幕中,海伦娜遗弃了她的亲生儿子彼得。弗兰克在十年前便有意创作这样一部小说,它取材于发生在弗兰克家庭中的真实故事。弗兰克的父亲于尔根.塞米施生于一九三七年,在二战结束之后,他被母亲遗弃在一个小火车站。这件事给他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使得他痛恨自己的母亲,并且发展为对所有女性的不信任。弗兰克自小便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直至父亲去世前几年才真正了解了他。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弗兰克本人也做了母亲,她越来越想知道,为什么她的祖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弗兰克做了大量调查,她到过祖母的家乡鲍岑,到市府机构查阅案卷,她得知,她的祖母是一个护士,出身于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市民家庭。在抛弃儿子之后,她在原东德地区与姐姐生活在一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世。她将遗产留给了一位同事,并且早在十五年前就立下了这个遗嘱:据她的同事说,她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寡言罕语,与人交往很少,因而显得有些古怪,这位同事虽然与她认识了几十年,对她有一个亲生儿子的事实却毫不知情。这一点尤其让弗兰克感到惊异,一个做母亲的人,怎么能如此决绝地否认儿子的存在呢?何况,在二战期间,她的丈夫已经在事实上抛弃了他们母子,她是与儿子相依为命地挨过了战争岁月。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为什么她偏偏在这个时候丢下了自己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弗兰克的脑海里萦绕不去,在她写出了《午间女人》这部小说之后,她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我想,对于弗兰克而言,在她完成了这部小说之后,答案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重要的是写作的过程,也便是她追寻与思索的过程。

弗兰克在童年时期较为亲近的是她的外祖母,发生在外祖母家庭中的故事,也同样引发弗兰克的思索,并且对《午间女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她的外祖母英格博格出身于一个学者家庭,父亲是一位化学家,负责一家大型化工厂,而母亲则是一个犹太人。在纳粹当政时期,他不断受到纳粹的威胁,要他与妻子离婚,在二战的最后两年,他只能让妻子藏身于地下室里,并且被解除了在化工厂的职位。他们的四个孩子有的流亡国外,有的进了劳改营。英格博格是一个雕刻家,在当时的德国,她是完成了石刻艺术学习的唯一的女性。尽管她在艺术上才华出众,由于犹太出身,仍然被迫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在意大利,她与一位德国画家相爱,但根据《血统保护法》的规定,他们根本不可能结婚。虽然英格博格从小接受的是富裕市民的传统教育,也不得不生下了两个非婚生的子女,并且,在后来有机会回到柏林的时候,她的父亲拒绝接纳这个未婚生子的女儿。纳粹统治者执行的排犹政策,使得一个人的血统与出身给生活打上了多么坎坷、无奈、屈辱的烙印,这是弗兰克创作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动机。

弗兰克本人生长于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完全没有个人体验,《午间女人》的故事发生在她完全陌生的历史时期,为此她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弗兰克注意到一个问题,在二战期间,许多德国妇女杀死自己的孩子而后自杀,而将孩子送到乡下,在城镇遭到大规模轰炸、物资匮乏的最后两年,更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反观今日的德国社会,遗弃孩子是大悖人伦之举,甚至将孩子托付给他人或是机构,都已经成为了不可理解的事,大部分德国妇女认为,母亲是孩子唯一的监护者,她们当仁不让地独立担负起哺育、照顾和教养孩子的责任,认为孩子只有留在亲生母亲的身边才是最好的选择,从而拒绝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机构。纳粹的罪行,纳粹时代造成的恶劣后果,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了今日的德国社会,延伸到人们对于母亲和家庭的观念。

以上是对于《午间女人》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的一点介绍,它主要来自于二○○八年七月在德国举行的《午间女人》翻译讨论会的纪要。我作为这部作品的中文译者也得到了邀请,但是,由于我必须照顾我两岁的儿子,无法分身前往。感谢作者弗兰克,将讨论会的纪要以电子邮件发给了我,并且回答了我向她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翻译《午间女人》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它描摹的历史环境,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到风土习俗、建筑、街道、服装、戏剧电影、书籍杂志等等,弗兰克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对于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查阅资料,查而不得便只能求助于作者本人了。当这些疑惑得到解答之后,更让我感受到弗兰克严谨而细致的创作态度,例如,作品中海伦娜读了一本德国诗人贝恩的诗集,引用的诗中有一个字我遍查无获,弗兰克告诉我,它也许是诗人自造的一个词,也许是印刷错误,初版诗集便是这样印的,而一后来再版则改动了。但是由于作品中海伦娜当时读的应该是初版,便照录下来,以符合历史真实。另一个困难在于,弗兰克致力于“画面感的语言”,努力让读者看到立在面前的人物。她以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来叙述,鲜有心理描述,她认为那应该交给读者,让读者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将这种“画面感的语言”转换成中文,读者可以想见对我提出的挑战。

最后,关于《午间女人》这个书名,弗兰克向许多德国媒体做过解释。“午间女人”的形象来自于作品中海伦娜的家乡鲍岑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对于此地区之外的德国人也同样是陌生的。作品中只有一次提到了“午间女人”形象,我在译文中做了注解,解释了这个传说故事。弗兰克曾几度更改书名,最终选择了“午问女人”。这个传说故事让她感兴趣的,在于它所描摹的沉默与语言、生与死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与手工纺织之间的类似。从而,弗兰克塑造了一个逐渐失语的海伦娜的形象。而她是如何失语的,为何会失语的,相信尊敬的读者会自己从作品中去寻找,我不再哕嗦了。

杜新华

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内容摘要:

1945年的德国,一个小火车站上,难民如潮。海伦娜带着七岁的儿子捱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苦难已经过去,新生活就要开始,然而,她将儿子留在了月台上,一去不归……本书讲述了一位德国女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坎坷经历。

编辑推荐:

《午间女人》讲述了一位德国女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坎坷经历。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午间女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9787020072637
如需购买下载《午间女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午间女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6.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德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