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本书主要研究了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问题,讨论了后现代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
"导论
一、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兴起
二、大众文化释义
三、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殊异
四、大众文化研究概况
第一章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早期理论资源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化主义
(三)以葛兰西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
二、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的代表性流派
(一)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二)文化工业的强制性和操控性
(三)文化工业:文化艺术的蜕变
三、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溯源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大众文化
二、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
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一)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二)思想领域的后现代转向
(三)艺术领域的后现代转向
四、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以杰姆逊为代表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
批判理论
(二)以博德里拉为代表的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三)以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民粹主义
第三章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主题
一、消费文化
(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二)消费文化的影像与符号
(三)大众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
二、媒介文化
(一)媒介文化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博德里拉的媒介文化理论
(三)媒介文化范式与受众
三、文化生产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二)文化生产与需求
(三)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质疑与修正
第四章后现代大众文化对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的
渗透
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一)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转向――视觉文化的崛起
(二)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整合
(三)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弭
二、大众文化与后现代社会政治(一)后现代文化与文化失序
(二)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变
第五章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
一、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英雄神话与偶像崇拜
(二)感性的沉沦与欲望的泛化
(三)影像的拼贴与能指的碎片
(四)历史的断裂与当下的孤独
二、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后现代大众文化对传统价值的颠覆
(二)从理性主义向世俗化的转向
(三)后现代时代的价值多元论
三、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
(一)后现代大众文化评价
(二)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
第六章通向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一)推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互动
(二)大众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霸权问题
(三)对文化霸权的反思
(四)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大众文化
(一)后现代的都市消费文化与消费生活方式的展现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三、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展望
(一)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评价
(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趋势
(三)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大众文化研究是我到黑龙江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后确定的论文选题,该论文的选题得到了衣俊卿导师的鼓励和支持。确立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源于我自己的文化体验。大众文化现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代社会的主要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一路高歌猛进,越来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情感、思维和道德选择,为人们提供生活方式的样态。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也就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终促成我从学理上研究探讨的强烈渴望,虽然这块领域如今已经充满了繁花硕果,但我还是付出了勇气、努力和执著。在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衣俊卿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论文的研究框架、创作思路、篇章结构等方面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而且在百忙之中两次仔细地审阅了我的论文,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严谨了论文的框架和结构,也规范了我的文风。如果没有导师的精心指导,我不可能完成这篇论文。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学力有限,这篇论文远未达到和实现导师的要求及殷切希望。对此,我除了表达我的诚挚谢忱之意,也有深深的愧疚之情,惟有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自己的努力和成果来回报导师的教诲和师恩。在黑大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让我感受到了最后一次做学生的快乐,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洗礼,只是四年的学习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弹指而过。在这弥足珍贵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张奎良、衣俊卿、丁立群等老师在做人和做学问等方面都给予我谆谆教导和不倦的教诲,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必将惠及我的终身,在老师们的身上,我深深地体悟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含义。尤其是张奎良老师对我的工作和学习的关心、帮助令我感念之深、终生难忘。在此,向诸位老师表达我诚挚、衷心的感谢!在黑大的学习生活中,我结识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同学和可以信赖的朋友,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我一生的珍贵。李楠明、庄严、陈树林、李庆霞、陈福胜、陈红、韩红等同学给予我许多的帮助,给我的黑大博士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和美好的回忆。我为认识他们而感到高兴。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先生和女儿,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理解。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我会珍惜在黑大所学到的和得到的一切,热爱黑大这块充满活力和生命的学术沃土,并以自己的努力去培育学术上更多的成绩,以报答恩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和支持。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出版基金及黑龙江省博士后经费的资助,在此也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姜华2006年5月28日于东北农业大学
"
生活在当今都市的人们,正每日每时地受到大众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塑造人们的情感、思维和思想,为人们提供生活方式的样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环境中,我们的服饰、身体语言、谈吐、消费、休闲娱乐,我们对媒体的依赖,我们对生活方式的安排,都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已经变化了的时代。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成为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个最具批判性的理论,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文化哲学问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是与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分不开的。从19世纪30--40年代大众文化的崛起,发展到今天,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文化形态,对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的研究、分析和批判也就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当代文化批判丛书 | ||
7010057206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是人民出版社于20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112 的主题关于 后现代主义-影响-文化-研究-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