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5.0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
前言第一章 《诗经》的作者、时代及地域第一节 诗的产生第二节 庞大的作者队伍第三节 漫长的时间与广袤的空间第二章 《诗》的结集第一节 “王官采诗”说第二节 “孔子删诗”说第三节 “太师编诗”说第三章 《诗》的“六义”第一节 《风》、《雅》、《颂》第二节 “变风”、“变雅”、“四始”第三节 赋、比、兴第四章 洋洋大观的《诗经》第一节 周族史诗第二节 劳动之歌第三节 婚恋之歌第四节 战争行役之歌第五节 寓教之歌第六节 讽谏之歌第七节 祭祀仪礼之歌第五章 《诗经》的功用第一节 献诗陈志第二节 赋诗言志第三节 徒歌明志第四节 孔门诗教第六章 《诗经》的音乐美第七章 《诗经》的语言美第八章 《诗经》研究概况第一节 “四家诗”第二节 《毛诗序》第三节 东汉以后的《诗经》研究第四节 《诗经》逸诗略说第九章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第一节 “刺美现事”的现实精神第二节 永不衰竭的艺术源泉第十章?? 《诗经》鉴赏举隅后 记修订版后记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过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鲁春风吾与点”;下联是“南华秋水我知鱼”。“南华秋水”,说的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辩论的故事。“东鲁春风”说的是孔子和学生讨论理想的事。孔子有一次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各自的志向。曾皙一边听着同窗慷慨激昂的陈辞,一边悠闲自在地鼓着瑟。显然,他并不赞成那些富国强兵的煌煌大论。老师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呢”曾皙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我希望在暮春季节,穿着宽松轻柔的春装,同着一些朋友,在沂水中沐浴,在祭坛边趁凉,唱着歌,悠悠然走回家去。”孔子听了以后,感叹道:“好啊,我也赞成这样的理想啊!”曾皙所要唱的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里的“诗”。那个时候,大多数读书人都能赋诗述志,出口成章,咳唾成珠的。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正处于西周——春秋时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了大约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出现了一股历经几百年而不衰的崇尚诗歌的热潮。 如果真有童话里所说的时空飞行器,让我们回到那个古老的、抹上了种种神秘色彩的时代,我们将看到我们的先人,无论男女老少、贤愚贵贱,或在风和日丽之中、平原旷野之上,群歌互答、忽断忽续;或在学校墙内、师生之间,琴瑟相和、朗吟盈耳;或在朝会之际、酬酢之时,钟鼓齐鸣、涵咏不绝……这是怎样的诗的盛况啊!人们都称誉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个国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拥有了一个花团锦簇的灿烂的春天! 那时的人们,或是用诗来表达互相爱慕的情意;或是如曾皙那样,用诗来抒发快乐的心情;或是用诗来讽刺暴君的丑行;或是像外交使节那样,用诗来表明各自的立场。思想深邃的哲人们,还从诗中领悟到“厚人伦、美敎化、移风俗”的道理,并用它来谆谆敎导后人。 《诗经》不但主题丰富多样,其艺术手法也异彩纷呈,如赋、比、兴、对偶、重迭、夸张、比喻……表现的风格或雄壮、或柔美、或苍凉、或轻婉……姹紫嫣红,触处皆春!韩愈在《进学解》中推誉《诗经》:“诗正而葩。”这个“葩”字,精彩地道出了《诗经》千姿百态之美。 《诗经》的美,是不朽的,因为她的美已经汇入了中国流淌数千年的文学长河,她泽被后代文学的功绩,就像她被人们咏诵的次数一样,是难以计算的。 明人方孝孺《谈诗》诗写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朱东润先生也说:“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 可见《诗经》在中国文学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英华弥缛,万代永耽”。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话,意思说优秀的诗歌如花似锦,受到千秋万代人的喜爱。我们用这八个字来概括《诗经》的特色,不是很恰当吗【作者简介】 陈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诗经开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十三经开讲 | ||
9787561789032 如需购买下载《诗经开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