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148.0
本书通过对古气候、古环境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进程,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该学术领域的科研水平。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特征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植被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的独特性 第二章 气候替代性指标、转换函数及古气候参数估算 第一节 气候替代性指标 第二节 现代环境样品的采集和环境替代性指标分析 第三节 古气候参数的估算方法 第四节 若干地区和地点150 ka来古气候参数定量估算 第三章 150 ka来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记录和事件年表 第一节 年轻地质样品年龄测定适用方法探索 第二节 典型黄土剖面高分辨率记录 第三节 轨道尺度的气候事件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特征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植被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的独特性 第二章 气候替代性指标、转换函数及古气候参数估算 第一节 气候替代性指标 第二节 现代环境样品的采集和环境替代性指标分析 第三节 古气候参数的估算方法 第四节 若干地区和地点150 ka来古气候参数定量估算 第三章 150 ka来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记录和事件年表 第一节 年轻地质样品年龄测定适用方法探索 第二节 典型黄土剖面高分辨率记录 第三节 轨道尺度的气候事件 第四节 末次冰期气候变化与Heinrich事件 第五节 D—O旋回在黄土地层的记录 第六节 102a尺度气候事件的地质记录 第七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八节 古气候事件年表 第四章 中国北方E.W向环境大断面 第一节 内陆湖泊环境变化记录 第二节 沙漠一黄土边界带环境变化记录 第三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化记录 第四节 北京地区黄土沉积环境变化记录 第五节 莱州湾沉积环境变化记录 第六节 太平洋粉尘沉积记录 第七节 中国北方E-W向环境大断面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特征时段环境空间格局 第一节 根据地质记录制作古环境图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北方环境演变分区 第三节 特征(典型)时段中国北方环境空间格局 第六章 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亚洲古季风变化机制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东亚古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潜在控制因素 第四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机制的概念模型 第五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 第七章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 第一节 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北方环境演变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八章 对我国干旱环境研究未来的展望 第一节 时间序列 第二节 空间格局 第三节 动力机制 第四节 发展趋势下篇 分论 第一部分 湖泊和沙漠、绿洲的环境演化 第九章 新疆巴里坤湖150ka来环境变化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巴里坤湖沉积旋回 第三节 巴里坤湖沉积剖面时间序列. 第四节 巴里坤湖沉积物粒度组成、磁化率及其古环境意义 第五节 巴里坤湖碳酸盐沉积序列 第六节 巴里坤湖沉积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第七节 巴里坤湖湖相沉积物花粉分析 第八节 巴里坤湖150ka来古水文演化序列 第十章 青海湖和达布逊湖环境演化 第一节 青海湖古环境演化 第二节 达布逊湖古环境演化 第十一章 萨拉乌苏古湖和毛乌素沙地环境变化 第一节 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和年代 第二节 末次间冰期以来萨拉乌苏古湖的环境演变 第三节 毛乌素沙漠消长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十二章 居延海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居延海和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历史 第二节 居延海地区沙漠化进程 第三节 居延海地区环境保护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新疆和田绿洲环境演变及沙漠一绿洲系统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和田绿洲近代沉积地层年代 第二节 和田绿洲环境演化 第三节 于田沙漠一绿洲系统演变动态分析 第十四章 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干旱环境 第一节 高原隆升与侵蚀一堆积旋回 第二节 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地质环境的演化 第三节 第四纪时期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化的趋势 第四节 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其环境效应的理性思考 第二部分 黄土高原区环境演化 第十五章 粉尘堆积与冬季风 第一节 黄土粒度变化的气候意义 第二节 高分辨率粒度记录及其与格陵兰冰芯的对比 第三节 冬季风波动机制 第十六章 黄土剖面的古土壤与夏季风 第一节 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第二节 黄土和古土壤的土壤化学及黏土矿物特征 第三节 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的古风化强度 第四节 黄土中150ka来的古土壤分类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第五节 古土壤反映的轨道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 第六节 黄土中记录的非轨道气候事件与季风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第七节 黄土中非轨道事件与轨道事件叠置关系及其可能原因 第八节 主要结论 第十七章 黄土剖面元素演化的古气候记录 第一节 渭南黄土剖面主要元素分布特征与迁移序列 第二节 渭南黄土中的稀土元素 第三节 环境示踪指标选择及其古气候意义 第四节 古气候演化讨论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十八章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黄土中的碳酸盐 第二节 样品与方法 第三节 黄土碳酸盐同位素组分的特征 第四节 碳酸盐同位素组分与环境变化 第十九章 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第一节 样品采集和有机质碳同位素测试 第二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三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古植被 第四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古季风 第二十章 黄土和古土壤磁化率的气候意义 第一节 黄土和古土壤中磁性矿物与磁化率的气候意义 第二节 磁化率沉积分量和成壤分量的分解及磁化率通量的气候意义 第三节 150 ka来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时空演化 第二十一章 现代粉尘与黄土所记录的大气化学特征 第一节 样品采集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中国北方沙漠和黄土区现代大气粉尘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大气矿物粉尘与风成黄土的组分 第四节 黄土高原风成黄土的源区分布 第五节 中国沙漠粉尘的区域和全球尺度搬运模式 第六节 大气矿物粉尘向黄土的输入过程 第七节 末次间冰期以来风成黄土的沉积后再改造程度 第八节 风成大气粉尘沉积与东亚季风气候变迁 第九节 主要结论 第二十二章 沙漠一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一节 黄土一沙漠边界带的沉积地层 第二节 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其反映的环境变迁 第三节 黄土一沙漠边界带的沉积地层及磁化率曲线对比 第四节 特征时段的古沙漠范围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二十三章 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的变迁及其与全球古气候旋回的关联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实验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三部分 干旱化的海洋因素和海洋记录 第二十四章 干旱化的海洋因素 第一节 现代我国干旱气候的海洋因素 第二节 浅海区的海流变迁 第三节 深海区的流场与温度场 第二十五章 干旱化的海洋记录 第一节 风尘沉积 第二节 深海沉积附录 西太平洋末次冰期最盛期古地理实际材料站位表参考文献跋
上篇是总论,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环境替代性指标及其与某些古气候参数的转换函数,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年代学或年代学框架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序列,中国北方E_W向环境和古环境大断面,若干特征时段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空间格局,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北方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和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下篇可以看成是分论,分为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内陆极干旱和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华北滨海和边缘海及西北太平洋古环境变化及其代表性事件的研究结果。
上篇是总论,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环境替代性指标及其与某些古气候参数的转换函数,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年代学或年代学框架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序列,中国北方E_W向环境和古环境大断面,若干特征时段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空间格局,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北方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和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下篇可以看成是分论,分为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内陆极干旱和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华北滨海和边缘海及西北太平洋古环境变化及其代表性事件的研究结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黄土与干旱环境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3743109 如需购买下载《黄土与干旱环境》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气象局, 编
王训明, 李晋昌, 郎丽丽, 著
陈曦, 等著
陈曦, 主编
李生宝, 等著
荣艳淑, 著
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 编
张茂省, 等著
乌日乐玛,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