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8.5
本书既记录了端午龙舟节的热闹节日表象以及许多维系族亲的感人细节,更挖掘出了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配有大量生动图片。
引子\1
端午龙舟,源远流长\3
端午节探源\3
南越人的龙图腾与水文化\8
广州龙舟,各有千秋\13
长龙与短龙,“鸡公头”与“大头狗”\14
百年龙舟,深藏大洲\16
石楼大乌龙,威望镇四方\18
大岭黑白桡,竞逐尽风流\23
沙亭龙船也,神奇之龙母\29
沣塘盐步两龙船,父子结谊传佳话\30
猎德花龙,时代的叹息\32
瀛洲飞龙,刘袭所赐\36
珠村乌龙公,巡游显威风\38
龙船制造,内有乾坤\39
船头、船鼓、神斗有讲究\41
造船之乡与造船巧匠\48
龙船赛景,民间节庆\57
各地互访,龙船趁景\58
招景探亲礼数周\70
趁景绝技“晒功夫”\78
赛龙夺锦,斗标生猛\82
龙船文化,博大精深\93
扒龙船仪式\93
龙船食文化\108
龙船文化艺术品\127
龙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29
后记\147
前言
洋洋洒洒,淋漓尽致,一套介绍广州乞巧节、广州龙舟节、广州波罗诞、广州刺绣、广州彩瓷的“广州民间艺术系列丛书”就要正式出版了。其编写单位为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其主编是著名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女士。
广州,她让我怀想于2005年在白云山下考察广电产业发展盛况的感慨,令我重温于2006年在番禺参加首届中国飘色艺术节的旧梦,也叫我依然沉浸在2007年应邀在从化与广州文艺界交流和谐文化建设思考的激动中。
广州啊广州,这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英雄城市,这片倾注了中华民族百年期盼的改革开放热土,曾经让我,也让多少国人为她的辉煌而自豪,为她的传统文化命运而担忧!
是的,广州经受现代化文明之洗礼,于思想革命到制度革命都开中国社会风气之先;广州迎接工业化、全球化之挑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文明建设都走在全民族之前列;广州拥抱世界,亦被世界所拥抱,它走出中国、走出亚洲,也让全人类走进自己的家园。
是什么让广州这样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态度从容、锐意进取,引领着珠江三角洲乃至全中国一个多世纪现代化的潮流?是什么让广州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正在实现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到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什么让广州置身于全球化的背景却不丧失个性,创造着巨大的物质文明但精神永驻?
朋友,翻开这套“广州民间艺术系列丛书”,您就会寻找到启开广州秘密的文化钥匙:广州的存在离不开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广州的发展凭借着伟大的传统精神,广州的创新立足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广州的大雅以粤地的大俗作为支撑!
请您品纤云弄巧,
怡情广州乞巧;
请您观赛龙夺锦,
壮志广州龙舟;
请您叹千年海祭;
行走波罗庙会;
请您披万缕金丝,
玩味广州刺绣;
请您赏千年华彩,
细说广州彩瓷。
我相信,这套丛书将陪伴您走进广州的历史深处,徜徉在广州的文化家园,并重新发现与确认广州精神、广州元素、广州品牌和广州根脉。
因为她,我感激广州市委宣传部的远见卓识,使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不只是流于号召与形式;我感激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出色劳动,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凸显与张扬;我更感激曾应枫主席率广州民间文艺队伍固守广州文化根脉、传递广东文化圣火、建设中华文化长城。
总之,我感谢广州。
白庚胜
2008年4月10日
后记
岭南地区近水,多河涌,尤其是广州,这个被珠江贯穿而过的城市,曾几何时因水而自豪。龙船文化,即起源于岭南先民的水崇拜。每年的龙船景,即是岭南人民对水的感恩,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样,扒龙船、玩龙船水,这种种习俗正反映了岭南人与水的亲近。
在接到编写以“广州龙舟节”为主题一书的任务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来自印象中的龙船鼓、鞭炮和那些让人激动的号子。那种场合,那种氛围,能感染所有在场的人,能令大家为之振奋,感受男子汉团结、拼搏的力量。许多描写龙舟的书籍、影像大都将这种景象大写特写。但笔者随着日渐深入的采访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斗龙竞赛背后,却还有着许多维系宗亲、睦邻友好的感人细节,有着因此而派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细节也同样让我们心灵撼动。正是这一刚一柔两种情绪的宣泄,使这种习俗,以一种包容的文化形态,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因此,笔者在书中除了记录下这个节日的表象,也尝试去发掘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
比如我们说端午龙船节其实是一个男人节,是一个将阳刚之气表现得最充分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氏族、人丁兴旺、优胜劣汰的历史见证一个氏族的影响力、能力都在这里得到展现。因此,也不难找到在农耕社会里,为什么对后续男丁那么看重的原因。又如游龙探亲,表面上是远亲近邻进行联谊访问的一种形式,但实质上是他们通过姓氏、姻亲来区别兄弟老表,提醒他们之间某种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的探访,使这条宗亲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氏族血脉关系通过一种节庆文化而得以维系和延续。他们将龙船节与春节作了一个比较,认为:春节是自己一家人的节日,是一个“小家”的节日,而龙船节则是一个氏族、一条村庄的节日,是一个“大家”的节日。因此,有村民甚至说,龙船节是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这种说法表达了村民对氏族团结兴旺、对整体力量表现的重视。
而在另一方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龙船节,他们又不无担忧。近数十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对河沟的“城市化”改造,许多的河涌被填平,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对龙舟活动产生了根本的影响。有的村民说,以前河涌两边长满了河草,堤岸是斜缓的,龙船侧翻或者人落入水中,随便划两下,就上岸了,所以,以前孩子划龙船家长都很放心。现在的河道多用水泥石块砌成,堤岸几乎是直立,如果翻船,不要说小孩,就连大人都爬不上去。以前,一到龙船节,大家都要洗洗龙船水,以沾“龙气”;而现在,许多龙船都是有选择地探亲,对一些河涌的恶臭污染闻之却步。以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每村仅有几条龙船,大家都非常重视端午节,那时,为争到一个在龙船节当桡手的机会,是要靠游泳比赛争抢的;而现在船多了,人都在城里上班,人少了,许多龙船都坐不够人数,等等。笔者希望本书能将这些表象、观点梳理提炼出来,提请大家更加关注弘扬龙舟文化。
田野调查是件很艰苦的事情,在两年多时间里,笔者走访了与广州有龙船联系的许多自然村落。这些乡村,虽然已改称街道,也纳入了广州的行政区域,但位置多处城乡结合部,有些地方仍为郊区,采访条件颇为艰苦。记得去采访番禺区一个造龙舟的船坞时,泥泞的小路刚够过一辆小车。这段不足一公里的泥路上,原来是铺着一些碎石块的,但因雨季(龙船水)的到来,碎石不规则地挤堆在一起,使道路变得更难走。那些尖利的碎石块,把底盘、轮胎割出一道道伤痕。采访回来后,不得不将轮胎全部换掉。而在天河区的某祠堂前,因为下着连天大雨,积水漫过了膝盖,水上漂着污垢物,短短二三十米的距离,就是过不去。唯有在雨中赤脚等了大半个小时,才得以走进祠堂采访。采访虽然艰辛,但幸而,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至专家、下至村民的诸多支持,尤其是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支持。他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龙船民俗的相关细节和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将这种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记录下来。在这期间,笔者已不记得作了多少次、多少个点的访问,有些点反复去了十数次,连当地的村民都开玩笑说,连狗都认识你们,不吠了。采访照片、录音、录像几乎装满了一个移动硬盘。在这个过程中,从表面看热闹到深入其中,从观察记录到思考理解,也使笔者重新认知和理解了龙舟文化。在这里,笔者要感谢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帮助的人,其中,特别要感谢的是屈慎宁、梁谋、苏进泉、任洁璐、苏锦标、梁镇洪、王洁新、李光华、湛汝松、邱榕枢、马健辉、范德智、苏京沪、郝富强、王善、何志丰、陈顺华、潘国根、叶伙有、莫绮萍、潘剑明、古金福、陈周起等,他们之中有俗称“地胆”的民俗专家,有传统龙舟活动的组织者“龙船头”,有龙船以及相关部件的制作者,有龙船民俗、故事的传授者,有龙船文化线索的提供者,还有龙船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者。他们不但讲授,许多人还亲自示范、操作,使资料更翔实生动。有些人是系统地介绍,有些人仅仅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但无论言语多少,都非常珍贵,对我们的成书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感谢的人很多,所列名单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谅解。从2008年开始,作为重要的民俗节端午节有了正式的假期,标志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笔者认为,端午节文化应该通过研究、策划和资源整合而成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引领主题。本书稿虽多次求证改稿,但我们仍不能不为书中存在的诸多错漏深感惭愧,希望大家指正,也敬请大家谅解。再次真诚地谢谢大家!曾应枫陆穗岗2009年3月4日
本书作者曾应枫是广州市民协主席。这部书是在其多次到与广州龙船有联系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通过本书,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认识龙舟文化。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端午节的渊源,广州龙舟,龙船制造,龙船赛景,龙船文化。 朋友,翻开这套“广州民间艺术系列丛书”,您就会寻找到启开广州秘密的文化钥匙:广州的存在离不开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广州的发展凭借着伟大的传统精神,广州的创新立足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广州的大雅以粤地的大俗作为支撑! 本书为这套系列丛书之一,介绍的是传统民间文化节日龙舟节。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赛龙夺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广州民间艺术系列丛书 | ||
9787540674786 《赛龙夺锦》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8.5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赛龙夺锦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1 的主题关于 节日-风俗习惯-广州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