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本书总结和概括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特征,指出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有其视野的局限,给出了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合理解释,探讨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化和顺利发展中的实践难题,提出新的有价值的理论视角和参考对策。
中英文摘要
第1章导论
1.1选题的意义及概念界定
1.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国外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的“两条主线”
1.2.2国外经济转型研究的“三派观点”
1.2.3简要的小结
1.3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1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
1.3.2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
1.3.3体制初步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
1.4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1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小结
1.4.2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1.4.3选题研究的理论重点和难点
1.5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创新及方法
1.5.1基本思路
1.5.2理论创新
1.5.3研究方法
第2章市场经济范式与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
2.1思想基础与主流脉络:范式提出
2.1.1“凯恩斯-萨缪尔森范式”和“哈耶克-萨克斯范式”的提出
2.1.2“马克思-列宁范式”的提出
2.2核心理论与分析框架:框架梳理
2.2.1“马克思-列宁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2.2“凯恩斯-萨缪尔森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2.3“哈耶克-萨克斯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3理论层次与制度假设:范式比较
2.3.1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假设和终极认识不同
2.3.2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关系的认识不同
2.3.3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分析方法的理论层次不同
2.3.4市场经济基本社会制度假设的不同
2.3.5理论范式的硬核不同
2.3.6所有制及社会秩序观念认识的不同
2.4同一主题与不同道路:范式联系
2.4.1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共同认识
2.4.2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认识的异中之同
2.4.3共同的福利社会思想
2.4.4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共同认识
2.4.5三大范式研究中必须提到的人物
2.5理论范式与社会实践:模式改良
2.5.1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改良道路
2.5.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综合改良
2.5.3市场经济改良道路的中国启示
2.6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
2.6.1转型目标明确
2.6.2制度约束刚性
2.6.3改革形式灵活
2.6.4阶段性推进
第3章制度层次性、双重转型难题与中国道路
3.1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
3.1.1微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1.2中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1.3宏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2经济转型的次序性问题
3.2.1经济转型次序性问题的理论探讨
3.2.2制度层次性决定改革的次序性
3.3经济转型的速度问题
3.3.1转型速度问题的不同主张及背景
3.3.2速度不能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
3.4经济转型“局部改革的陷阱”
3.4.1“局部改革的陷阱”的提出
3.4.2“局部改革的陷阱”的层次性分析
3.4.3“局部改革的陷阱”的理论拓展
3.5一个简要的总结
3.5.1目标模式决定转型的具体方式
3.5.2政治架构决定转型过程的具体特征
3.5.3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是解决转型难题的理论基础
3.6经济转型的中国道路
3.6.1中国经济改革试验探索阶段的过程考察
3.6.2中国经济系统改革阶段的过程考察
3.6.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阶段的过程考察
3.6.4中国经济转型深化阶段的过程描述
3.6.5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考察的主要结论
第4章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
4.1俄、中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
4.1.1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转型模式设计
4.1.2“休克疗法”与中国经济转型方式的显著差别
4.1.3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价格机制形成路径不同
4.1.4所有制问题上快速全面私有化和阶段性调整的差异
4.1.5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及生产力体系的完善
4.1.6宏观层次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
4.2俄、中不同经济转型模式的绩效比较
4.2.1转轨之前的绩效比较
4.2.2转轨期间的绩效比较
4.3基于效率、稳定、公平和制度的绩效评价
4.3.1对俄罗斯转轨基于效率的评价
4.3.2对俄罗斯转轨基于稳定和公平的评价
4.3.3对俄罗斯转轨基于制度的评价
4.3.4俄罗斯人民对经济转轨的评价
4.4俄、中不同转型道路的发展趋势
4.5俄、中经济转型比较的主要结论
4.5.1转型要破除新自由主义教条和模式崇拜
4.5.2转型要注重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调整
4.5.3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
4.5.4转型不是主题单一的经济体制转轨
4.5.5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与经济转型合拍
4.6结束语
第5章转型深化期的实践难题及改革抉择
5.1慎重选择转型深化期的改革方式
5.1.1激进方式和渐进方式的局限
5.1.2对转型方式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5.1.3转型深化期中国转型策略的抉择
5.2规范所有制调整中的产权改革
5.2.1产权改革并不能激发激活企业效率
5.2.2区分要素市场的发育和要素私有化
5.2.3所有制改革要符合产权社会化趋势
5.3通过自主创新解决经济增长难题
5.3.1转型深化期经济的阶段性特点
5.3.2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构分析思路
5.3.3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强自主创新
5.4确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三维体系
5.4.1恰当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横向关系
5.4.2构建市场运行机制层次性的纵向制度保证
5.4.3重视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混合影响
5.5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
5.5.1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公有制为主体
5.5.2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础
5.5.3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
5.6稳步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
5.6.1影响社会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5.6.2社会转型是宏观层次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5.6.3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
5.7立足合法性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5.7.1政府管理体制是宏观层次制度规范的重点
5.7.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市场化
5.7.3通过责任效能的公共政府改革增强合法性
5.8通过社会制度创新发展现代社会主义
5.8.1基本经济制度转型是社会制度创新的显著标志
5.8.2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创新的关键内容
5.8.3改善和加强中国特色党政双重结构的政治体制
5.8.4建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主义
第6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与前景展望
6.1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
6.1.1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
6.1.2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
6.1.3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
6.1.4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
6.1.5中国经济转型的双主题联动性
6.1.6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6.2中国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经济转型模式
6.2.1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不同概括及局限
6.2.2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双主题”特征
6.2.3中国经济转型模式“阶段转换式”特征
6.2.4“双主题阶段式转换”: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概括
6.3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吗
6.3.1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独特性
6.3.2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普遍意义
6.4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人名及术语索引
后记
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要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行得通,走得好,就必须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根据,从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通道。张建君博士的《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科研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转型经济实践本土化理论阐释的特征。 中国经济转型主要是指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全过程。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可以把中国的经济转型分为改革、转轨和转型三个阶段。历史地看,1978年到1992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也是改革经济学兴起的时期;1992年到2003年是明确提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轨阶段,也是转轨经济学兴起的时期;2003年到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体制完善阶段,也是转型经济学兴起的时期,狭义的经济转型期也主要是指这个阶段。逻辑地看,中国经济所经历的上述阶段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完整过程,是全面认识和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不可或缺的整体内容,可以说中国的经济转型发轫于改革阶段的体制摸索而终将成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虽然转型和转型经济学是继转轨和转轨经济学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的术语,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时期的阶段主题;但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中国经济不断转型的过程,广义的经济转型逻辑地包含了改革、转轨和转型这样三个阶段。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研究,就是不但要着重探讨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的转型难题和转型方式,而且要对改革和转轨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模式加以总结和概括。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转轨和转型有不同的英文单词,但在国内外早期的研究中并没有严格的内涵区分,二者基本上可以相互取代,指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这种情况在国内学术界反映的更充分,转轨和转型往往是同一个英文单词Transition的不同译法,有时Transition也被译为“过渡”,但有时Transformation也被译为“转轨”。随着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在国内外开始被明确区分。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主题的差异;理论基础的差异;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同。本文界定的经济转型包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等三层涵义。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提出是与明确目标下社会经济体制有序转变、经济绩效良好、社会生活稳定变迁的改革过程相联系;是对这一经济转型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既是对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践模式的概括和总结过程,也是对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具体内涵和体制特征认识明确化的过程。全文共分六部分探讨了上述主题。 第1章:导论。通过对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概念发展、流变过程的梳理,界定了经济转型的内涵,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对影响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形成的国外理论,概括为“两条主线,三派观点”进行了评述,“两条主线”是“市场社会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这是贯穿国外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的两条主要理论线索;“三派观点”包括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主体的“后华盛顿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殊途同归的渐进制度观点(渐进主义)、“北京共识”为代表的其他各种观点。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国内文献,按照实践发展的次序,分为改革探索期、转轨明确期和转型深化期三个阶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优势与不足,阐明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理论现状和深化思路。 第2章:市场经济范式与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马克思列宁范式”、“凯恩斯一萨缪尔森范式”和“哈耶克一萨克斯范式”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三大经典范式,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市场经济的道路和实践模式。三大范式尽管存在基本制度假设、分析工具和理论主张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但市场运行机制是其共同主题和可以借鉴的内容。在上述范式影响下,市场经济的实践模式经历了改良和构建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创新成为市场经济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的主要通道。无论从市场经济的理论范式、还是市场经济的真实进程来看,市场机制、国家干预、混合经济和福利社会基本上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共识;市场经济的体制安排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性建构和自发演进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基本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即转型目标明确、制度约束刚性、改革形式灵活、阶段性推进。框架分析显示,转型成功的核心就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政治合法性资源的稳定转型。没有政治合法性资源的稳定转型,就谈不上经济转型的成功,而政治合法性资源的稳定转型主要源自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制度刚性不断增强。 第3章:制度层次性、双重转型难题与中国道路。经济转型模式的形成是理论实践的结果,不同的理论范式有不同的转型主张,国内外不同转型理论主张最为重要的差别取决于对待市场经济的理论态度,即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价格机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是看作可以层次性构建的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把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加以区分,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在转型经济学研究中还基本上是个空白,这是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视角。本文提出了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微观层次上以价格机制为中心、中观层次上以企业组织形式为中心和宏观层次上以宪政性法律制度为中心的层次性制度安排;并在微观上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三个层次,中观上表现为市场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管理形式三个层次,宏观上表现为经济体制、宪政性法律制度安排和社会秩序三个层次。这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逻辑结构和演进路径。因此,在经济转型模式问题上受不同理论指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型难题,其中改革速度和“局部性改革的陷阱”成为影响转型模式的双重难题,不同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不同的转型模式,并从不同的层次可以看到在具体转型实践中的影响和问题,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成为市场经济框架建立后的转型难题,并实际影响着转型国家的经济绩效和改革进程。对中国经济转型实践道路案例分析的结果显示,转型速度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全面改革和局部改革也不是刻意采取的转型战略,全面改革和局部改革都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改革需要和对市场经济的层次性认识。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性推进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存在。从而使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可以逻辑地表现为微观价格机制的构建、中观市场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宏观经济体制的完善这样三个主要的层次,这构成了正确的转型次序和阶段性改革推进的可能路径。宏观经济体制的完善成为转型深化期的改革主题,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继续推进的主要目标。 第4章: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通过俄、中经济转型模式形成和真实转型绩效的比较,从效率、稳定、公平和制度四个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经济转型是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全面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追求改革速度和全面改革但缺乏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正确认识,结果付出了国民经济崩溃代价的错误转型道路。21世纪俄罗斯经济所出现的恢复性增长,也主要是受益于能源输出和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强力干预,这和转型初期拷贝资本主义制度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证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鼓吹的转型模式并不存在切实可行性。俄、中两国转型深化期的转型模式形成,都存在着如何摆脱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范式的影响,构建反映本国制度特征和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这将深刻影响各自经济转型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比较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结论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要破除新自由主义教条和模式崇拜,转型目标要反映制度要求和民族特点,转型过程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要加强市场经济改革的次序性认识,注重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调整;俄罗斯转轨速度与全面改革的危险,证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全面改革和局部推进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最优模式,速度并不能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毕其功于一役的转型是不可能成功的;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是并行不悖的转型主题,俄罗斯转轨的失败还在于俄是主题单一的转轨;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与经济转型合拍。 第5章:转型深化期的实践难题及改革抉择。宏观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是转型深化期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型深化期,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的实践难题,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中,坚持阶段性推进的转型战略是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建构内在逻辑的战略选择;在所有制调整中要规范产权改革,使所有制的改革符合产权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避免狭隘的私有化改革预期;在推动转型经济持续增长的方面,要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生产力体系;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提出确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三维市场运行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方面,主张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混合经济体制;在社会秩序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方面,推进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转变;在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中,要避免市场化的政府体制改革方向,建设责任效能的公共政府;整体而言,转型深化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模式的内在逻辑架构,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层次的制度完善,建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主义,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融合。 第6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与前景展望。全面总结和概括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经验,有许多显著的转型模式特征,诸如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社会制度约束的刚性化、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转型措施的实验性、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主题和体制改革主题的联动性、以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等。基于这些成功经验,本文从现实过程描述和实质特征揭示的两个角度概括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模式,提出了“双主题阶段转换式”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中国经济的转型模式既区别于“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模式,又区别于“以市场经济作为唯一目标”的渐进模式;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模式最恰当的概括是“双主题阶段转换式”转型模式;“双主题”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和改革主题,“阶段式转换”则描述了转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战略和改革重点阶段式推进的实践特征。这一模式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就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并没有把市场经济体制迷信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转型必须实行一步跨越;而是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巧妙地切中了市场经济体制层次性的制度安排特点,从而使作为制度建构和创新的转型过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又在阶段性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了具体经济难题的化解。目前,中国转型深化期的改革战略需要从“双主题阶段式转换”模式中汲取智慧,通过阶段性的发展和调整来解决转型深化期的改革矛盾和难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539824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1 的主题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