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5.0
本书中作者具体阐述了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范围。
序言上篇 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第一章 网络时代社会学的范式重建 一、互联网与社会学 二、网络技术、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三、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议题 第二章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 一、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研究 二、资讯社会理论的社会学理论性格 三、电脑与人脑的界面 四、科技末来与人的价值 第三章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一、网络文化的社会学基础 二、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下篇 网络社会学议题:结构与行为问题
序言上篇 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第一章 网络时代社会学的范式重建 一、互联网与社会学 二、网络技术、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三、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议题 第二章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 一、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研究 二、资讯社会理论的社会学理论性格 三、电脑与人脑的界面 四、科技末来与人的价值 第三章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一、网络文化的社会学基础 二、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下篇 网络社会学议题:结构与行为问题 第四章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 一、虚拟社区的崛起 二、虚拟社区的类型 三、虚拟社区的虚拟问题 四、虚拟互动与虚拟认同 五、虚拟社区的虚拟基础 第五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逻辑 一、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二、网络技术范式与网络化逻辑 三、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 四、二元交织的网络空间 五、网络空间的后现代性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第七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第八章 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 第九章 超文本的话语 第十章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性 第十一章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第十二章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十三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二十多年前,对社会学理论有着几近狂热的研究兴趣。顺着学习上的特殊机缘,长达五年时间,大量研读韦伯(M.we。 ber)的各种著作,除了想尽办法在海内外找寻所有韦伯著作和文章的英译,还花时间修习德文,以便能够查对原典真正的意思。这五年中,韦伯一直是我生活与学习的重心:大学主修经济学,与韦伯有着专业上的接近;参与科际整合研讨会,持续三年半每周研读西洋社会经济史,就为了能贴近韦伯对西方世界的分析;为了认识基督教义,到神学院修希腊文解经及新旧约神学;为了掌握韦伯新康德主义的精神,在哲学系(所)旁听了四年课程;为了理解韦伯对法律社会学的讨论,阅读西洋法制史……那种着迷程度,现在想起来还真执着呢!举凡韦伯著作年代、思想脉络、英译错误之处,都深藏心中,成为波兰尼(Michael Po. Ianyi)所言的“默会知识”。当年一心一意想要成为韦伯专家,投入的心力不可细数,两巨册《经济与社会》,随着讨论课实实在在地读过一遍,有几本韦伯著作,甚至阅读超过五遍,没有什么议题是不曾触碰过的。 互联网的普及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而对互联网的社会学研究将构成网络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将不只是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或一种研究取向,而是有可能成为社会学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取向,它有可能在21世纪重写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和基础。在本书中,作者具体阐述了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范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网络社会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56582 如需购买下载《网络社会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网络社会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301 ,TP393 的主题关于 计算机网络-影响-社会生活-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