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68.0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之一。本书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历史科学的论述,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了经典作家在历史科学问题上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读者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科学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一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科学的变革
(一)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艰苦细致研究工作的结晶
(三)唯物史观的产生过程
(四)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五)对机械唯物论的批判
(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唯物史观现实前提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
(一)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
(二)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四)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发现
三唯物史观是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靠指南
(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一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科学的变革
(一)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艰苦细致研究工作的结晶
(三)唯物史观的产生过程
(四)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五)对机械唯物论的批判
(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唯物史观现实前提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
(一)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
(二)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四)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发现
三唯物史观是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靠指南
(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二)自然与人类。自然史与人类史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劳动创造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五)从唯物史观看人性及其改变的历史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
(一)理解唯物史观必须认真研读原著
(二)唯物史观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发展
(三)不能将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或教条套用
(四)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
(五)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一种目的论
(六)反对篡改和曲解原著
(七)正确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局限性
(八)坚持不懈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
第二部分唯物史观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的劳动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
2.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3.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5.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生产力的发展、脑体分工的消除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二)生产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的生产关系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3.生产力的不同水平决定分工的不同阶段;分工的不同阶段决定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或“市民社会”、“交往形式”)构成经济基础
(二)国家以及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构成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七存在决定意识
(一)人们面临的社会和自然的存在都是人们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三)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
(四)在物质生产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在精神生产领域也占有主导地位
(五)透过各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独立发展的外观洞悉它们表达的实际生活内容和阶级意志
1.关于国家形式
2.关于民主
3.关于自由、平等权利和人权
4.关于法和法律体系
5.关于道德
6.关于宗教
7.关于文学艺术
(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八阶级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新内容
(二)阶级的产生
1.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分工的规律
2.阶级产生的两条道路
(三)个人、政治派别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
(四)必要的阶级和多余的阶级
(五)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2.新中间阶级的兴起及其政治影响
(七)阶级差别随着脑体分工的消除而消除
九国家
(一)国家的产生
(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
(三)国家的职能
1.社会经济职能
2.阶级压迫职能
(四)国家的消亡
十社会形态
(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构成经济的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个人独立性逐步增强和依附性逐步减退的过程
(三)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发展形态的多样性。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演进过程上升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
1.规律的共同性必然因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而表现为发展形态的多样性
2.农业公社的公有制由于历史环境的差异有的很早解体,有的长期保存下来,出现不同的发展道路
3.原生态的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铁的定律只限于西欧各国,非西方国家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即使同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具体形态也会各不相同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实际进程的多样性
1.资本主义“自然规律”的共同性和各国进程的特殊性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途径:暴力革命或自我扬弃、和平长入
(五)共产主义社会
1.生产力高度发展和脑体分工的消除是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的必要条件
2.共产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而是改变现实的现实运动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4.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
十一民族
(一)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民族内部结构和民族关系决定于各民族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关系的发展水平
(二)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冲突的根源
(三)共产党要为逐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从而最终消除民族冲突创造条件
十二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
(二)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怎样促成了西欧封建社会解体
(三)劳动大众的态度决定历史的结局。得到劳动大众拥戴或认可的领袖人物能在历史创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部分有关实证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部分论述
十三以科学理论为指引,在翔实的史实基础上作出结论
(一)不要以理论作为研究前提,而要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研究的前提
(二)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三)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十四运用科学的辩证方法探寻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
(一)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从研究恒定不变到研究发展演变
(二)唯物辩证法取代唯心辩证法:抛开神秘的绝对精神“异化”和“复归”,探寻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三)承认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必须找到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原因
(四)从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必然性由人的实践活动证明
(五)从曲折中看总的趋势
(六)从批判地继承或“扬弃”中看发展
(七)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辨清内容与形式
(八)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历史关联环节中考察
(九)用历史的观点对研究对象做出评价
(十)摒弃折中主义的方法
(十一)主体能动性与客观限定性。自由与必然
(十二)不能把实际的历史运动归结为“永恒真理”的概念运动。不能把辩证法变成诡辩法
(十三)把握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演进的规律性
(十四)把握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的地区史走向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进而走向世界大同的规律性
(十五)坚持不断发展论,摈弃包括资本主义永恒论在内的一切永恒论
十五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二)个人是隶属于一定阶级的
(三)辨清阶级利益是阶级分析的核心所在
(四)阶级分析的复杂性
(五)经典作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案例
1.对小资产阶级的分析
2.对政党阶级基础的分析
3.对社会思潮阶级属性的分析
4.对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策略的分析
十六历史比较方法
(一)历史比较的意义在于加深对历史规律性的理解
(二)历史比较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不看内在实质,就会陷入谬误
(三)纵向比较。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四)横向比较
十七“西方”和“东方”不同历史进程的比较
(一)上古时期“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和“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及其演变的比较
1.三种公社所有制的劳动生产方式和财产关系的不同特征
2.三种公社所有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不同形态
3.三种公社所有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二)中古时期带着上古亚细亚公社遗存的“东方社会”与西欧的“拉丁一日耳曼封建社会”的比较
1.带着上古亚细亚公社遗存的“东方社会”及其停滞性表现
2.西欧的“拉丁一日耳曼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三)近代:资本主义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的觉醒
1.资本主义的西方向全球扩张
2.东方的苦难
(四)东方的觉醒、抵抗和新纪元的来临
十八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一)历史认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但它总是不断趋近于绝对的真理
(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后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期大林论历史科学》的出版,对我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对深化我国学术界相关科研工作,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也将提供便利并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36010 如需购买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A569.2 的主题关于 马列著作-史学-评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