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写给巴金》收入了老舍、茅盾、方令孺等56位友朋致巴金的书信218封。本书信集所收信件时间跨度较大,最早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晚的在21世纪初,横跨六七十年。信件内容长短不一,长的多达千字以上,短的仅只言片语,反映了巴金先生这六七十年的生活、创作情况。这批书信并非现存致信人所致巴金信件的全部,而大多为以往未曾公开发表的。诚如本书“整理说明”中所言,本书的出版,将是“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成果之一”。
001/整理说明
001/叶圣陶(二封)
×年二月二日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九日
002/茅盾(三封)
一九七四年一月七日一九七七年十月三日
004/曹靖华(一封)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005/方令孺(三十五封)
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六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
032/郑振铎(二封)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年十月八日
034/老舍(二封)
×年六月十日~×年×月x日
035/夏衍(一封)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日
037/凌叔华(四封)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042/陈范予(一封)
×年×月十四日
043/蒋牧良(一封)
一九五三年四月二日
045/胡风(二封)
一九五○年一月五日一九五三年八月五日
046/阳翰笙(一封)
×年×月二十日
047/罗淑(六封)
×年×月十六日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日
053/丁玲(六封)
一九五○年×月九日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日
060/沙汀(四十二封)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一九八○年四月三十日
091/黎烈文(一封)
×年五月十九日
093/左恭(一封)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
094/冯至(一封)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九日
095/楼适夷(卜一封)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五日
102/臧克家(一封)
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
103/焦菊隐(六封)
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五日一九五○年九月十九日
110/苏金伞(二封)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九五○年一月十七日
112/李广田(五封)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九日~一九四八年三月五日
116/李健吾(四封)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二日~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九日
121/赵树理(一封)
一九六四年八月十日
122/曹葆华(二封)
一九五三年八月十七日一九五×年×月二十六日
125/蔡楚生(一封)
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126/沉樱(六封)
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130/萧军(一封)
×年二月四日
131/饭琢朗(一封)
一九四七年四月二日
132/金仲华(一封)
一九六六年二月十日
134/缪崇群(一封)
×年十二月七日
135/陈白尘(三封)
一九四×年一月十日一九八○年三月六日
137/罗洪(一封)
×年×月二十七日
138/曹禺(一封)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140/萧乾(七封)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二日~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
146/毕奂午(一封)
一九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147/何其芳(四封)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
151/杨朔(一封)
一九五○年三月六日
153/草明(二封)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155/舒群(三封)
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五日一九五×年十一月三日
158/唐搜(二封)
一九六三年五月八日~一九八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160/张光年(一封)
一九七九年一月六日
161/黄玉颀(三封)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
163/周而复(一封)
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
164/叶君健(二封)
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九八0年三月十五日
166/王西彦(四封)
一九四七年九月七日~一九七九年四月二日
170/田间(三封)
一九五二年八月二日~一九五三年二月九日
172/刘白羽(十封)
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年一月八日
178/逯斐(一封)
一九五二年七月三日
180/黄裳(二封)
一九五○年一月十四日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二日
182/康濯(一封)
一九五五年六月一日
183/汪曾祺(一封)
一九五○年十月七日
185/胡可(一封)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
186/江林(一封)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日
187/王仰晨(七封)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196/编后记周立民
前言
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向前走着。
电脑、互联网……一种又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交流手段,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兴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落,带来感伤。十多年前,我曾撰文为电脑写作将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遗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写作,未来的人们不仅很难欣赏到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迹,更难以从字句的修改来了解作者思想的脉络以及行文风格的形成。
当发出如此感慨时,我还没有想到,互联网这一更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伊妹儿”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继电话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绪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笔迹,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焦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的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体验。
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最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很乐观。
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这便是推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的初衷。
在这套书之前,我还主编了一套“大象人物日记文丛”,为它写序时,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今天,又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写序,恐惧与危机似已过去。短短两个多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一样,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传统的书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儿”方式,向亲朋故旧描述了各自的心理历程和现场目击。许多年后,它们如果有机会发表,都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书信与日记一样,是最具个人化的写作之一。原本意义上的书信如同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一些公开信除外)。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的《家书》、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以后,作者队伍将逐步从丈学界向其他方面扩展。应该特别说明一点,本套丛书以及日记丛书书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实预示着选题拓展的可能。重视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书信或者日记,只要有历史价值,都将列入其中。我向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原始记录的整理出版,我们对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对历史细节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星星点点的搜寻、发掘、整理,虽不像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论那样容易引起轰动,引起关注,但在解读历史、认识现实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对史料情有独钟的缘故。
很高兴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同时,也推出这套书简丛书。
是为序。
二○○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后记
这批书信是巴金先生所藏友人书信的一部分,写信入都是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知名作家,从相互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彼此真挚的友情,坦诚的交流,心怀天下的胸怀。正如丁玲晚年给巴金的信中所感慨:“我们应该互相比别人更加理解,更加融洽。我读了许多怀友人的文章,很羡慕他们同你的相识、相交。……现在我以十分感慨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让我们在有生之年更多地了解和彼此慰藉。请接受我这一点心意吧。”(丁玲1984年9月9日致巴金)“我们是作家,我们喜欢大家在一起谈生活,谈文学,谈创作,讲心里话,我们不能再忍受那些左的或右的棍子、鞭子、枷锁、框框。我们也不甘忍受那些庸俗的流言诽[蜚]语。唉1可惜,我们现在都老了,但我们都在想为我们文学界的大团结,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繁荣,再多做点事。”(丁玲1984年12月2日致巴金)这颇能代表一部分老朋友相濡以沫、满怀热忱的心境,而这些都毫无保留地保存在这些书信中。
对于一个作家的关注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当然是他公开出版的著作,第二是书信、日记这些带有个人私密性的文字,第三,是他的行为。这是三个互为一体、互为补充的层面,而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原因,书信、日记等私密性的文字可能比公开的著作更为直接和更为真实地表达了作家的内心和思想感情,它们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可能找到理解作品写作的背景资料,作家思想变化的线索,文坛交游信息,甚至可以说大量的、丰富的书信、日记等资料的发掘、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会刷新我们以往对于文学史的平面认识,让许多枯燥的历史有了色彩,有了丰富生动的细节。由此而言,这些友人写给巴金的书信其文献和研究价值真是不可估量。例如,人所共知巴金曾经担任了十四年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经他之手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新文学作品,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家和作品差不多占据1935年以后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由于编辑工作是一个幕后工作,所以对于巴金在新文学传播和积累上的这些贡献,以往只能从出版的书刊上、从作家的回忆文章中有所了解,而一些书信的公开(如他与沙汀、焦菊隐、李广田、何其芳等多人的书信),其中有着比较具体的书稿讨论的文字记载,让许多幕后的工作浮出水面,是我们研究新文学编辑、出版等生产机制的珍贵资料。
这些书信历经风雨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这不能不感谢巴金先生保存资料的精心和对友情的珍重。其中有许多信件“文革”中曾被抄走,造反派在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字句上画上了红线,想一想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平生遭际,读着字迹不同的书信真的会生出无限感慨。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巴金先生二十多年前已经捐赠出去的这些书信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收入了近年出版的作家的全集、文集中,很大一部分还在档案库中沉睡着。可能很多作家的家属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些书信留存,这从资料的利用上讲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更为遗憾的是许多巴金先生的回信,我们也没有征集到,也不知道它们是否还留存在人间。为此,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打算在今后将征集到的书信陆续整理、编辑出版,也希望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在此,再次感谢大象出版社、李辉先生和本书的责编成艳女士,他们为《写给巴金》的出版提供了难得的帮助。
与研究会的两位老师在整理和校阅这些信件的时候,正值挥汗如雨的黄梅季节,不觉现在已经是南方落叶飘零的隆冬,想一想本书中的生动鲜活的文字有的历经七十多年风雨了,不觉感叹岁月匆匆,人生易老……
周立民
2007年12月23日于上海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的《家书》、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本书收录了老舍、茅盾、汪曾褀、黄裳、方令孺等人致巴金的书信218封。这批书信是巴金先生所藏友人书信的一部分,写信入都是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知名作家,从相互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彼此真挚的友情,坦诚的交流,心怀天下的胸怀。 本书为“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成果之一”,收录了老舍、茅盾、汪曾褀、黄裳、方令孺等人致巴金的书信218封。这批书信大多为以往未曾公开发表过的,其内容大致反映了巴金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1世纪初,近七十年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极具史料价值。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写给巴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 | ||
9787534749360 如需购买下载《写给巴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郑州 | 出版单位 | 大象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2 | 印数 |
写给巴金是大象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I266.5 的主题关于 书信集-中国-现代 ,巴金(1904~2005)-人物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