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

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

周一渤, 陈锋, 编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大背景下,从挖掘、整理、弘扬珍贵民间艺术的角度策划、编辑的一本有较高收藏、艺术、学术价值的图文书,读者从中可看到中国酿酒、年画、泥塑、剪纸、砚台、蜡染、刺绣、紫砂壶、宣纸、毛笔、墨、陶艺、唐三彩等近30种民间艺术的制作和文化风采,是有较高品位和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书籍目录:

古曲今歌更风流(代序)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吉祥富贵话灯笼9

面人:跳跃在指尖上的精灵27

毛笔与乡村里的“毛笔王”39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49

汝瓷与汝窑春秋69

源远流长的牙雕艺术8l

景泰蓝的前世与今生95

竹编神韵驻青神113

铸剑127

商洛民间酿酒143

追根求源“唐三彩”153

“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细说扬州剪纸167

清风雅致话扇子18l

皮影戏

电影的始祖193

风翔的“泥玩艺”205

扎染和蜡染

手工印染的姐妹花219

浑厚古朴的北京雕漆235

中国艺苑的奇葩

木偶艺术251

刺绣

中国手工艺永远的美丽263

喜庆中国结275《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即将出版,出版社和编辑做了一件好事。我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关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怀有很深的情结。出版这样的书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但是我知道,凭借我个人的热情是很难完成的。

我为这本书的出版感到高兴。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续,大致有三条脉络。第一条是儒家文化。儒家原来只是一个哲学的流派,汉代以后为历代皇家所推崇,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文化,并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每个曾经生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的人,都会被打上它的烙印,它对整个华语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并随着中国的崛起,开始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一个脉络体系就是民间文化。它发源于民间,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其中很多的构成因素今天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就是一个案例。今年秋天在甘肃天水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我们讨论了一个与天水有关的问题。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是中华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他就是在这里“演绎八卦”的。这里流传着各种关于伏羲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中华文化的发源提前了。我们常说的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从三皇五帝算起的,而如果从伏羲算起,将会更早。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与本书所述的民间工艺都归属于民问文化,同属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上述儒家文化和民间文化外,还有一个脉络体系是文人文化。其最典型的例子是宋代开始逐渐形成的“文人画”,到明清两代更是愈演愈烈。

虽然人人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然而,在三种文化体系中民间文化却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人们只看到了民间文化实用性的一面,却无视了其艺术性和学术性,使民间文化长期处于不应有的地位。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被我国政府定为文化遗产日。

今年的这一天,我正好在浙江东阳的雅溪卢氏老宅参观。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硕大的明角花灯,有两三米高,悬挂在宅邸的过厅中,精致的饰件在古老的房间里熠熠生辉。东阳远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就是在这个偏僻小地方的民宅里面,我们现在居然能够看到如此美轮美奂的花灯,这说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无处不在。这让我感慨: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大量这样美丽的民间艺术需要我们去发掘和整理。

本书介绍了20种传统民间工艺,数量不算多,但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些目前还存在,但是有一些已经濒临绝迹。本书的出版将不仅使人们看到这些手艺的过去和现状,而且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它们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某些民间传统工艺逐渐消逝的原因很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并不完全是坏事。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如果一些工艺不随时代变化,被淘汰是正常的,这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我们合弃一些低效率的工艺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了传统工艺所带来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没有个性,缺少艺术性。在享受了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往往又会回归传统艺术,这也是进步。

就传统民间工艺的继承和保护来说,目前有些事实确实令人感到酸楚。

譬如苏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宋代就在苏州地区兴盛。数个朝代以来,苏州农家几乎家家都有绣娘。他们有时候作为苏州织造的放绣点,类似今天的委托加工点,为官府制作绣品。同时也为民间刺绣,例如戏衣和幔帐等。过去苏州农村流传有“一件蟒两头猪”的说法,也就是说绣一件蟒袍相当于养两头猪,而两头猪是当时一个农村家庭一年三分之二的收入。可见当年绣工的收入是非常高的,因而那时的手艺很容易被继承下来,而现在绣一件蟒袍只相当于城镇工人一个月的饭钱。多数传统工艺费工费时,因此很少有人去做它,如果政府不给予扶持和鼓励的话,长此以往,很多传统工艺必然消逝。目前很多传统工艺都处于这样的境况。

我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小的时候,这本书提及的传统工艺品我在工艺美术商店都能看到,例如毛笔、景泰蓝、唐三彩、剑、竹编、灯笼、牙雕、泥塑、汝瓷、扎染和蜡染、蜀绣、剪纸以及与传统酿酒工艺密切相关的中国名酒等。当我们今天大量出口电器甚至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在新中国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这些祖宗留下的手艺生产的出口产品,为我们换取了国家需要的宝贵外汇,让我们能够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发展我们的现代工业。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传统工艺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如何留住这些传统工艺?在我看来,首先要有热心人,一批对于传统工艺强烈热爱的人。热心人能够挖掘、研究和保护传统工艺,他们的灵感和见识,很可能发现新的市场,对工艺的发展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中国结就是一个好例子。曾参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庄尚严先生曾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老先生喜欢收集前朝遗物,尤其是一些编织品,例如清代的眼镜套、荷包、笔套、香囊、扇套等。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编制品的一些缨络破损了,需要织补方可恢复原貌。这一女红的工作落在他的儿媳妇陈夏生的身上。陈夏生向故宫博物院里会编结的老工人请教,又仔细研究了馆藏的相关文献,在完成织补之余对编结产牛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出版了书籍,并在学校授课,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台北的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结的展览,一时轰动台湾,尤其受到台湾上流社会妇女的推崇。一些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加入到研究和学习的队伍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中国的编结在古代被称为“盘长(肠)”或者“方胜”,与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共称佛家八宝,陈女士给了它时尚且有新意的称呼  中国结,现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陈女士这样的热心人,化腐朽为神奇,才使得中国结古为今用,使传统的工艺发扬光大。在景泰蓝的保护中,林徽因和钱美华也是典型的热心人。林徽因在患病时,仍然为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奔波忧虑,钱美华牢记老师的嘱托几十年,为景泰蓝事业默默奉献。她们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传统工艺太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了!留住老工艺的基础是保留工艺方法,这需要抢救性地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例如:老北京的一些戏曲曲艺、著名的老北京吆喝叫卖,都面临老手艺随着老艺人去世而消失的境遇,真可以称其为绝活绝唱。新中国对不少工艺的抢救都是成功的,这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如果不是建国之初,北京市政府将已经失散的景泰蓝手艺人聚集起来,成立景泰蓝厂,景泰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对牙雕和雕漆工艺的抢救也有类似之处。扬州市政府为剪纸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手段。留住了人,就能够留住手艺。

在研究和抢救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要尽量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冯骥才先生近些年来倡导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对传统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相关工作室,出版了传统文化挖掘的工作手册。确实应该使用科学的,像田野考古这样的方法来挖掘、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田野考古包括调查、发掘、测量、绘图与拓印、摄影等方法,对一些工艺的保护工作的成果说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是科学的。景泰蓝目前可以说是北京传统工艺中发展最好的一项,有今天这个局面,与采用工程制图方法记录传统图案和工艺细节密切相关,这是由林徽因倡导的,由钱美华实施的。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口传身授的局限,传承起来有了依据,而且还可以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实际上,田野考古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古老,但是因其科学性而具有通用性,不仅被研究学者所使用,也被一些前卫艺术家所使用。例如,在2004年上海举办的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展会开幕式大厅的主装饰招贴就是陕西延川的剪纸,古老的艺术出现在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展中,非常引人注目。据说有关的美术工作者采取了到当地人户调查,一户一户回收问卷的形式来记录剪纸这个民间工艺,并从中寻找灵感。

本书通过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介绍,唤起大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诸多有识之士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自觉体现。

图文并茂的记录方式是这本书的重要特点。本书采用图片展示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传统工艺的现状,其中对工艺细节的描述、对精品的展示以及对老手艺人经历的叙述,是文献记录的方法,也是科学的记录方法。冯骥才先生的手册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这本书正好印证了这样做是对的,是科学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有许多现代科学手段可以应用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去,影像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采取系统研究的办法,通俗地说是打包研究。

传统工艺过程非常繁杂,种类浩瀚,但同类工艺甚至不同种类的工艺之间相互关联,所以应该综合地成系列地研究,这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像年画有很多流派,我认为应该一起研究,而不是只集中在一个专项。只有相互对比,才能看出工艺之间的联系,才能突出工艺的特点,对于工艺的发展创新也开拓了思路。我们的这本书可以说把20种工艺打了一个包。剪纸、皮影、年画、蜀绣、扎染和蜡染是平面艺术,景泰蓝、牙雕、雕漆、汝瓷、唐三彩、面人、泥塑、木偶、灯笼、竹编等是立体造型艺术,毛笔是两种艺术中多种工艺都要用到的工具。这些工艺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例如剪纸和皮影、皮影和木偶(尤其是铁枝木偶)、面人与泥塑、泥塑与唐三彩(陶器的一种)和汝瓷(瓷器的一种),它们在发展历史上和技法上都有相互的关系。本书把它们编辑在一起,读者们可以相互对比,以便对其有个全面的了解。

最后要提到的是,保护传统民间工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个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费力不讨好,但是却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幸运的是,政府对此越来越重视,今年文化遗产日,就公布了有500多个项目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这本书所介绍的传统民间工艺包含工艺过程和工艺作品两个方面。对于工艺过程来说,是一种非物质遗产,而工艺的成果,则是物质遗产,这好比硬币的两个面,我们保护民间工艺具有双重的意义。我的朋友台湾出版人黄永松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用中英文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乡土文化遗存,其中有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他说他要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基因的提法非常精辟,本书中的传统工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感谢这本书的出版,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出版物介绍我们的传统工艺,为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挖掘、保存和传播做出贡献。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作者为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辑)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了20种传统民间工艺,数量不算多,但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些目前还存在,但是有一些已经濒临绝迹。本书的出版将不仅使人们看到这些手艺的过去和现状,而且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它们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小的时候,这本书提及的传统工艺品作者在工艺美术商店都能看到,例如毛笔、景泰蓝、唐三彩、剑、竹编、灯笼、牙雕、泥塑、汝瓷、扎染和蜡染、蜀绣、剪纸以及与传统酿酒工艺密切相关的中国名酒等。当我们今天大量出口电器甚至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在新中国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这些祖宗留下的手艺生产的出口产品,为我们换取了国家需要的宝贵外汇,让我们能够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发展我们的现代工业。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传统工艺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3640184
《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青岛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是青岛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528 的主题关于 民间工艺-简介-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