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8.0
作者以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为时代背景,以百日维新中废科举,兴新学为主线,记述了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始末,对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的孙家鼐在创办京师大学堂中的贡献及其教育思想对日后北大学风的影响等等都有深刻论述,同时书稿中对于清朝末年朝廷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与妥协、对于清末各大家族的政治背景及恩恩怨怨的来龙去脉等都有记述。
试论孙家鼐的七大历史性贡献(代序)
第一章山雨欲来
一、戊戌年初老天爷欲哭无泪
二、一个“段子”暗藏杀机
三、皇上的心为何比黄连还要苦
四、满朝文武数寇公公最爷们
五、慈禧太后故意“让一步”
六、师徒状元品茗论英雄
第二章冤家聚“寿”
七、“四大家族”寿州大对决
八、意外发现财宝之后
九、被老天爷“罚背十年书”?
十、一副妙联点状元
十一、“中国成语城”
十二、竟是李鸿章惹的祸
十三、“我自横刀向天笑”
十四、中国近代军阀第一人
十五、树皮、草根、中药材都吃光了
十六、翁、李两家暗生芥蒂
十七、“伤疤”常在国难时“发作”
第三章出身未捷
十八、“三元会”
十九、李鸿章的难言之隐
二十、贤良寺阴谋
二十一、千古一怪“圣人为”
二十二、谁最先提出“设学堂”
二十三、最具绅士风度的京官
二十四、太后画圈皇上跳
二十五、翁中堂抹泪归故里
第四章明争暗斗
二十六、维新第一仗
二十七、众望所归的管学大臣
二十八、李鸿章推荐总教习
二十九、康党为何众叛亲离?
三十、为维新连献“三计”
第五章力挽狂澜
三十一、冲在维新实践第一线
三十二、勇敢捍卫中国主权
三十三、光绪的“舞步”越来越乱
三十四、翁同穌死难瞑目
三十五、谁无意间点燃了“导火索”
三十六、袁世凯“告密”火上浇油
三十七、复辟寒流席卷全国
三十八、大学堂为什么大难不死
三十九、千方百计保护皇上安危
四十、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第六章心惟向日
四十一、排除干扰办学堂
四十二、巧妙撵走赛金花
四十三、奋力回击对大学堂的诋毁
四十四、辞职抗议“废立”图谋
四十五、谁敢在状元面前舞文弄墨
四十六、艰辛探索教育新路
四十七、竹松晚节惯经霜
第七章最后的“文正”
注释
附录一、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附录二、孙家鼐奏覆筹办大学堂情形折
附录三、孙家鼐世系简表
附录四、寿州孙氏后代精英列传
附录五、参考资料举要(78部)
前言
在晚清史、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晚清重臣、开明政治家、著名教育家孙家鼐一直鲜有人问津,其历史性贡献,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正如李振东在《北大的校长们》中指出的那样:“在维新人物中,孙家鼐常被忽视,或者被误认为‘帝党’中的思想保守的‘右派’。其实,孙家鼐是当时统治阶级特别是高级官吏中爱国、开明并对维新运动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他的作用和功绩不可忽略。”在纪念戊戌变法暨京师大学堂创建110周年之际,笔者怀着重估历史、缅怀先贤的心情,特撰此文,希望拂去岁月的尘埃,让孙家鼐的功绩大白天下;也希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孙家鼐(1827-1909),寿州人(今安徽寿县)。字燮臣。咸丰状元。同治七年,奉旨在上书房行走;光绪四年,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担任皇帝师傅。历任工部、户部、吏部、礼部等部尚书。1898年7月,担任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也称管学大臣)、协办大学士,创办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夭折后,慈禧企图废除光绪皇位,朝臣多阿附,唯独他坚决反对。不久,他以病为由辞去官职,以示抗争。庚子国变发生后,他诀别家乡,抱病北上,共赴国难。1904年,任学务大臣,参与“新政”。1907年,任武英殿大学士,为资政院两总裁之一。1908年赏太子太傅。1909年病逝,谥号文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部长、最后一个拥有文正谥号者。经过深入研究,我认为,孙家鼐主要有七大历史性贡献:
一、殚精竭虑,培养了一位富有维新思想的明君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也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他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年号光绪。俗称光绪皇帝。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其妻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光绪可以喊慈禧太后“大姨”,也可以喊他“大婶”。但是,为了施行精神控制,从光绪进宫那天起,权欲超人的慈禧就命令他喊自己“亲爸爸”,而且,终生未让他再见生母一面。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讲究“三纲五伦”,“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涵盖了人的天伦之乐。在光绪身上,“五伦”是很不完整的。所以说,光绪的宫廷生活非常痛苦。在痛苦的生活中,只有老师能给他带来一些人间温暖。
按照清朝皇室的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开始在毓庆宫上学,这一年他虚岁是6岁,足岁只有4岁半。直到光绪二十三年正月,毓庆宫被慈禧下令裁撤,光绪的汉师傅有好几个,如翁同稣、夏同善、孙家鼐、孙诒经、张家襄等,另外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陪伴光绪时间最久、也最为他信任的老师只有两个:翁同穌、孙家鼐。由于翁同穌在戊戌变法开始才4天,就被罢官赶回原籍。所以,孙家鼐陪伴了光绪一生,并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他送终。
光绪读书很用功,连慈禧都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在培养光绪皇帝的维新思想上,孙家鼐与翁同穌一样,起到了巨大作用。
例证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郑观应完成了维新巨著《盛世危言》。1896年9月,他委托陈炽转送孙家鼐一部新增订的《盛世危言》、书信及《时事急务条陈》、日本《教育法规类钞》’等。孙家鼐也两次在光绪面前高度评价《盛世危言》。光绪深表赞许,命令总理衙门印2000部,发给大臣学习、研究。
例证之二,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李提摩太到达北京,专门拜访了李鸿章、翁同穌、孙家鼐等人,广泛宣传变法主张。他特意请孙家鼐帮忙,将自己的著作《现代教育》等呈送皇上。李提摩太对孙家鼐印象深刻。他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中说:“改革维新派强学会得到了总署大臣翁同穌与皇帝的师傅孙家鼐的同情和支持”,我“接受了李鸿章总督的建议,我像跟皇帝本人谈话一样与他(指孙家鼐)交谈。……我发现,他是所有中国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第一次见面时,他告诉我,有两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为皇上读我翻译的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
例证之三,1898年7月17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孙家鼐上了一道《请饬刷印〈校分邠庐抗议〉颁行疏》,曾回忆说:“臣昔侍从书斋,曾以原任詹事府中允冯桂芬《校邢庐抗议》一书进呈,又以安徽青阳县知县汤寿潜《危言》进呈,又以候选道郑观应《盛世危言》进呈,其书皆主变法,臣亦欲皇上留心阅看,采择施行……””’同事们也说,孙家鼐本人对《校邢庐抗议》更“有偏嗜,平日固不离左右”。
……
孙家鼐为政清廉,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绵里藏针,受到了同代人的高度评价。1909年11月29日,孙家鼐死在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邮传部长、学者杨士琦撰写的挽联,对其为人、学养、品格都做了生动的概括:“事上也敬,行已也恭,杖于朝,杖于乡,允矣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能为师,能为长,所谓大臣。”自宋代以后,“文正”便是朝廷对大臣死后的最高谥号(荣誉称号)。宋代,司马光、范仲淹等3人获得“文正”谥号;明代,获得“文正”谥号者仅2人。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8人获赠谥号“文正”。孙家鼐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享有“文正”殊荣的人。
当然,作为封建末期的官僚,孙家鼐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他的忠君思想浓重。在开议会问题上,曾担心“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矣!”因此不太赞同;他做事比较圆滑,比如在处理杨翠喜案件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但瑕不掩瑜,孙家鼐的历史性贡献是十分宝贵的,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启迪、借鉴价值。
《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是孙家鼐的第一本传记,也是揭示北大创建艰难历程的第一部纪实。全文30万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作者以戊戌变法前后,孙家鼐排除各种阻力创办京师大学堂为主线,以大量的图文史料、家族资料和民间故事为依据,以作者所倡导的纪实文学“三趣”(文趣、情趣、理趣)为指针,回归“现场”,重估历史,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中国改革家楷模孙家鼐的光辉形象,深刻而艺术地破解了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史和北京大学史中诸多谜团,既能使人享受高品位的阅读快感。 他是咸丰状元,晚清四朝元老,光绪皇帝师傅,武英殿大学士;他是创办、保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第一功臣;他是中国师范、医学、政法教育的倡导者,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部长、最后一位“文正”;他的弟子还有辛亥元勋孙毓筠、柏文蔚,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他曾经被贬低、忽视,今天,他作为中国改革家的楷模横空出世……【作者简介】 余音,1962年出生。当代新锐文史学者、纪实文学家。安徽寿县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辽宁作协会员、大连作协理事。《家庭》、《知音》、《报告文学》等多家报刊签约作家。曾在海军政治部、大连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到东北之窗杂志社,历任首席记者、专题部主任、执行主编等。多次成为央视“实话实说”、中央台“午间一小时”等栏目的特邀嘉宾。主要从事《史记》、戊戌变法、纪实文学理论研究。已出版《传销内幕揭秘》、《维和高官传奇》、《中国维和警察》、《特稿采写宝典》等著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10072241 如需购买下载《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36 | 印数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