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黄山书社
年代:2009
定价:20.0
本书是游记作品集。分蜀道难、沧洱之间、中国人与中国文三部分。蜀道、洱海、苍山,在国难的日子里,从自然的风景间,写出时代与历史的变迁。其中更有一些民国时代的文人如老舍、罗庸、穆旦、闻一多等人的逸闻趣事更是妙趣横生,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感。
蜀道难
谢序
自序
蜀道难
一缘起
二从昆明到重庆
三从重庆到泸州
四叙永的一周间
五十二天的沉闷生活
六闷热的板栗坳
七叙府的三日乡居
八民教轮上
九从竹根滩到嘉定
十峨眉四日游
十一观光川大
十二走上了艰难的蜀道
十三尝尝成都跑警报的滋味
十四可靠的邮车居然出了“拐”!
十五赶上了“疲劳的轰炸”!
十六歌乐山的几天喘息
十七在天空过了生日
苍洱之间
杨序
潘序
从滇池到洱海
苍洱之间
一大理的新年
二杨玉科祠和杜文秀府
三关于喜洲
四华中大学
五圣源寺和罗刹阁
六洱海之滨
七中央皇帝庙和三灵庙
八无为寺与下鸡邑
九“挂彩”归来
清碧溪记游
大理的几种民间传说
一观音降罗刹
二南诏始祖的感生影
三大理始祖的感生影
四猴儿换太子
五望夫云
六余论
五华楼
鸡足巡礼
一不肯低头便挂冠
二走马下山兴未阑
三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四记宾居大王庙
五从乌龙坝到倒挂水
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
中国人与中国文
自序
中国人与中国文
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师范学院国文学系所应注意的几件事
我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
从文艺晚会说起
误读字的分析
国语运动的新方向
中国语里的借字
从昆曲到皮黄
附录
老舍在云南
我与老舍
昙花未现
编辑后记
前言
夕常培先生的《苍洱之间》要再版,编辑知我过去做过一点西南联大的研究,非要写几句话,我推辞不了,只好勉为其难。
记得过去在白化文先生一篇文章中,见过一个与罗常培先生相关的细节,说是有一次罗先生讲课,要坐着讲,说自己血压高,老朋友傅斯年也是这个病,刚在台湾去世了。白化文先生顺便还提及,罗先生讲课时,身后有一个学生为他板书,这个学生就是有名的语言学家王钧。我忽然想到这个细节,是因为王钧先生的哲嗣王旭前几天才来厦门大学,他现在澳大利亚,是一位画家,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感兴趣,想以此题材创作,来厦门大学和我交流一下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感想。闲谈中提及他父亲和罗常培先生的关系,我才知道他的身世,同时也还提到了许多他们家的邻居,都是现代语言学家,如周有光等人。罗先生和王钧先生一起编著过一本《普通语音学纲要》,可见关系是相当密切了。罗先生讲课,王钧板书,很让人想起当年章太炎讲课,钱玄同板书的历史掌故,老辈学者间的风采,令人神往。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苍洱之间》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游记,包括《蜀道难》和《苍洱之间》两部分,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罗常培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果不是十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一般普通读者很难见到语言学家的散文集子。
中国老辈学者虽然各有专业,但一般都是文章高手。西南联大时期,此类著述非常普遍,比如陈达《浪迹十年》、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费孝通《鸡足朝山记》等,这些集子都是散文佳作,不但文字好,更有知识、思想和当时的历史情景,我平时读书,最喜欢这一类的文章,尤其是专业学者偶然写就的散文小品,更保有一种单纯和自然天趣,因为他们自己有稳定的专业,文章纯粹是兴趣所致,读来别有一番兴味。我曾推荐过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年一本类似的书《天山之麓》,真是极好的散文。有专业的人写散文和作家的散文有明显不同,作家的散文一般不如有专业而偶然为文的学者自然风趣,比较起来,我在散文中最喜欢读的不是作家的散文,而是有专业的人写的散文,比如学者、比如科学家。
《苍洱之间》肯定是一本名著,不但因为罗常培先生的文字美,更在于罗先生叙述的历史有趣味,还在于罗先生的书中有许多学术史的材料。罗先生此书恰好完成在四十年代,当时中国的学术重心还在西南,重要的研究机关和大学在罗先生的笔下均有记述,涉及的学者相当广泛,以后凡做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罗先生的这本游记一定是最好的参考资料,它的好处不在完整,而在细节,不在刻意保留史料,而在无意间叙述出了学者生活的情调。
我们一般做学术史研究,总是容易从大的方面着眼,无论梳理史料,还是判断学术脉络,向成型文献中找史料是基本习惯,但成型史料不如零散史料有趣,不如零史料鲜活,也不如零散史料奇妙,而这些零散史料的出处,除了日记之外,恐怕最常见的去处还就是如《苍洱之间》这一类学者的散文了。我十多年前研究西南联大时,一是不大知道有此类著述,后来知道了,也很难找到,那时见到这样的书真有欣喜若狂之感,因为它是对当时学术生活的真实叙述,当与成型文献对应阅读的时候,那种可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感觉才慢慢呈现出来,细节、掌故丰富了历史叙述,也散发出了生活气息,多读这样的书,才能提升判断历史的能力。希望以后多出这样的书,最好成系统出版,慢慢积累成现代学术掌故丛书。
罗常培先生1926年曾在厦门大学教书,他在《蜀道难》的自序中曾回忆过当年和鲁迅先生谈天的情节,鲁迅发出了“创作和研究不能同时兼顾”的感慨。2007年,我也来到厦大中文系教书,八十多年后,在罗先生的书中读到与厦门大学有关的史料,遥想老辈学者当年的风采,真是别有一番感慨!
后记
《苍洱之间》西南联大的一段往事
大学时,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罗常培的名字并不陌生,知道他是语言学专家,也读过他的《中国音韵学导论》和《汉魏六朝文研究》,看他能用文言说理叙事的严整精炼,音韵和美,便想他要写散文也会是很好读的,后来朋友送了本远景图书繁体版的《罗常培散文集》才知道,这位严谨认真的语言学大师真的可以写出一篇篇如此隽秀的散文来,于是便把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三本小书找出来读,它们分别是《苍洱之间》、《蜀道难》和《中国人和中国文》,这三本书主要收录了罗常培在西南联大时的文章。
1937年,抗战开始,随着战事日紧,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南迁长沙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当时的蒋梦麟累电北大,要求“国文、经济两系需人,盼莘廉两兄即来”,足见罗常培当时在北大的学术地位。接电后,罗常培与郑天挺、罗庸、魏建功等人取道天津南下湖南。然而不久南京失守,联大不得不再迁往昆明,更将文法学院安排到了蒙自。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西南联大”。而《苍洱之间》、《蜀道难》便是这个时期,作者边撤退,边在大理进行白族语言田野调查,边写作的散文集。1945年开明出版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当时印量就很少,流传不广,1949年之后,大陆没有再版过,许多谈罗先生一生业绩的文章都没提过。这书是罗常培避地西南后的一些散文的合集,其中有几篇是他在西南联大时在电台做的学术演讲,是作者不愿“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之作。此外附录部分收入了罗常培写老友老舍的文章,现在看来也是颇有意味的。其中《昙花未现》一篇曾收入过台湾的国文教材。原来我们在背诵《荷塘月色》时,海峡的那边在读《昙花未现》。
你看学者就是学者,在战乱迂徙之时不忘做乡野调查,在避地西南之时不忘做普及文化的演讲,在颠沛流离之时不忘寄情山水。
读这本书你既能欣赏一位学者行走于山水间的才情,同时你也能看到罗常培先生学术研究的投影,而且,其中有很多对当时抗战大后方文化界、学术界许多人和事的记叙,如果想了解西南联大的状况,其中有不少难得的一手资料。
李知鱼
2009年4月15日
谢泳倾力作序!陈子善,李新宇,梅毅,陈远联袂推荐! 艰难曲折的巴蜀山道,挺拔秀美的苍山洱海,抗战中南迁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曲“未央歌”!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苍洱之间》是罗常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云南“登山临水,访古寻幽”的散文集。独具慧眼的作者,既陶醉于山水之间,更站在山水之外思索,独特的风土人情伴随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在作者笔下流淌。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苍洱之间》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游记,包括《蜀道难》和《苍洱之间》两部分,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罗常培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果不是十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一般普通读者很难见到语言学家的散文集子。【作者简介】 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4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有《罗常培文集》十卷。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苍洱之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46104713 如需购买下载《苍洱之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黄山书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苍洱之间是黄山书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4 的主题关于 游记-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