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8.0
本书论述的南明时期,经历了四个小朝廷,约十七年的时间(1644—1661)。其间南明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记载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思想、情感,是了解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献。虽然经过清代禁毁,许多史籍、诗文集今已无存,但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到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具体来说,就是:朝廷在播迁,士人在流亡。本书围绕“帝国的流亡”的主题,描绘出士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诠释诗歌在南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价值。避免现在所谓的“明清之际”、“明遗民”、“贰臣”等宽泛的历史概念和标签,在考证文献、辨析文献的基础上进入每个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通过这个研究,将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随处可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帝国的流亡》是一部未完稿,作者生前最后几年的主要精力都是为此书做研究和撰写单篇论文,在他去世前的两三个月,才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此书的写作。这份未完稿,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当然不少还是草稿,未经推敲润饰;上编的最后一章和下编的大部分,仅有残稿。但作者的研究意图和核心论旨,在书稿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如上所述。目前的整理初稿计有12万字,是由整理者曾诚按照作者生前所定目次将遗稿编排而成的,原来书后的两个附录,保留“南明诗人存诗考”,由李芳续补完成。作者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但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作者本人拼命治学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启示、激励和感动。
序历史叙述的细化与文学研究的拓展
代自序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
整理凡例
导论内容与旨趣
上编 诗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 奔赴弘光
二 奔赴隆武
三 奔赴永历
结语
从军、逃亡与贬谪
一 奔赴前线
二 方以智的逃亡
三 流亡中的贬谪
四 中央与地方
序历史叙述的细化与文学研究的拓展
代自序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
整理凡例
导论内容与旨趣
上编 诗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 奔赴弘光
二 奔赴隆武
三 奔赴永历
结语
从军、逃亡与贬谪
一 奔赴前线
二 方以智的逃亡
三 流亡中的贬谪
四 中央与地方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生还
一 钱澄之自粤返皖
二 方以智自桂返皖
三 汪启龄自粤返皖、王夫之自粤返湘等
四 屈士燥、屈士煌兄弟自滇返粤
结论
下编 流亡中的诗歌
士大夫的绝命诗
一 南明绝命诗概说
二 刘宗周的绝食
三 瞿式耜的狱中诗
四 死亡的公共性:张煌言的死
五 绝命诗的价值和意义
悲伤的诗学
殉国诗
残稿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死还
诗与血腥
鬼和坟墓
南明的军中诗
绝望感的层次
女性绝命诗
死亡的诗学
附录一 原目次
附录二 南明诗人存诗考
参考文献
整理后记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土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帝国的流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39226 如需购买下载《帝国的流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帝国的流亡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2 的主题关于 古典诗歌-诗歌研究-中国-南明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