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4
定价:
本书以当代信息传播的发展为主线,在社会与媒介互动的背景下,探索网络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书中分析了网络传播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挖掘其思想渊源方面的脉络,多角度地探讨了新技术和新经济对社会、文化及心理的重大影响,展示了网络文化面向未来的深远意义。
序绪论传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要义 第一节 传播:人类文化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节 传播方式:从身体“语言”到“超文本”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特性 第四节 本书的视域第一章 孕育与超出 第一节 多方位的震动 第二节 发生转换的机制 第三节 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含义 第四节 冷战结束后的思考第二章 创新机构的创新成果 第一节 在纯粹研究气氛的笼罩下 第二节 大学和智囊团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科学(家)的眼界
序绪论传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要义 第一节 传播:人类文化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节 传播方式:从身体“语言”到“超文本”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特性 第四节 本书的视域第一章 孕育与超出 第一节 多方位的震动 第二节 发生转换的机制 第三节 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含义 第四节 冷战结束后的思考第二章 创新机构的创新成果 第一节 在纯粹研究气氛的笼罩下 第二节 大学和智囊团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科学(家)的眼界 第四节 独特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方式第三章 反主流文化运动的推动 第一节 动荡的时期和动荡的一代 第二节 激进的电子计算机迷 第三节 早期因特网之外的电脑网络 第四节 早期“黑客”文化现象分析第四章 网络传播与现代通信业的互动 第一节 从香农的信息论到万维网 第二节 未来主义者的普及作用和互动关系的真正开端 第三节 网络传播特别将现代通信业置于多变之中 第四节 90年代通信业“阵痛”的网络文化内涵 第五节 信息高速公路和传统的“美国梦”第五章 麦克卢汉与网络时代 第一节 “感知革命”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解读电视和预测网络时代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媒介即是讯息” 第四节 过渡性的桥梁、机构和人物第六章 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教育和文化能力 第一节 早期远程教育的失败和意义 第二节 网络能力何以成为现代人的必要能力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第四节 重新思考文化能力的概念 第五节 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第七章 中西视角:文字、语言和网络传播 第一节 文字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网络数字语言的特征 第三节 解读“后麦克卢汉主义者”的一个观点 第四节 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分析第八章 网络传播与“全球媒体新秩序” 第一节 早先的争论:“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第二节 当代“全球媒体新秩序”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传播:“全球媒体新秩序”的不速之客 第四节 侧重于文化意义总结对中国传媒业的启示 第五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延伸与转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本书以当代信息传播的发展为主线,在社会与媒介互动的背景下,探索网络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书中分析了网络传播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挖掘其思想渊源方面的脉络,多角度地探讨了新技术和新经济对社会、文化及心理的重大影响,展示了网络文化面向未来的深远意义。 本书适合传播专业师生、对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网络文化的历史与未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2100041 《网络文化的历史与未来》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网络文化的历史与未来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4.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P393-05 的主题关于 计算机网络-文化-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