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4.0
本书作者以清朝福建武夷山下每村一个邹姓茶商家族的真实故事为底本,以武夷山地区的文化、风物为背景,演义成这个家族以茶为业,终于使乌龙茶走向全国甚至传至海外的茶商小说。同时借这个舞台,描写了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经商与读书矛盾之下传统儒商内心的文化冲突,以及穿插其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闽北丰富的民俗文化画卷。
“吃茶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清茗》之外的故事
前言
“吃茶去”
刘林风
1
记得《清茗》完稿的那天是2008年的9月28号晚上。我一个人在家里站着,看了会儿电视,又给金鱼换了换水。我好像还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然后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有时候,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其实是什么都想做。是的,我什么都想做,我想立刻就把儿子接回来,想去逛街,想看那些我从来没好好看过的杂志,想看我淘回来的盗版DVD,我还想在网上看《越狱》,看《绝望的主妇》……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我的心里莫名其妙地空旷起来。当我终于把一个庞大的故事勉强讲完的时候,心里却忽然因为曾经的拥挤而变得空旷起来。
是的,空旷,无知无觉,什么都没有,比雪地还干净,比大海还广阔。我后来才知道,这种感觉应该叫幸福,境界最高的幸福。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
知道这句诗的那一年,我去了武夷山。武夷山里有一座寺庙,名字叫天心永乐禅寺,而在我的小说里也有一个天心永乐禅寺。确切地说,我小说里的那个天心永乐禅寺就是这个天心永乐禅寺,虽然为了情节的需要,我让书里的天心永乐禅寺站得离崇阳溪近了一点。
在这座寺庙的四周,有永远开不完的四季桂花和成片成片的毛竹。我常常一个人在寺庙的茶室里坐着,想一些不着边际、深不见底的事情。师父在大殿里诵经,渺茫的经声和缭绕的青烟一起从风里传过来。然后,我站了起来,从师兄手里接过一杯茶。
那是一杯正宗的武夷岩茶。颜色是金黄色的,夕阳一样的金黄色,而且,在那金黄色的水面上,停泊着一缕兰花的味道。
我像每个武夷山人一样,把茶嘬进嘴里。然后,夕阳便流到了我的心里,而兰
花,也开到了我的心里。
3
如果顺着天心永乐禅寺下的山路一直往下走,我们就可以和崇阳溪相遇;而如果我们沿着崇阳溪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梅溪。
梅溪不曲折,更不妖娆。她流过的地方,山不高,但是山色很绿。顺着她一直往前走,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叫下梅的村庄。村里有许多老屋,有马头墙和小石桥,有孩子,有老人,有猫,有狗,还有船。不过,当你背着包想要靠近它的时候,就会有人走出来,问:“你买门票了吗?”
如果你从远方而来,你要买门票。
而你只要买下这张门票,就可以买下下梅的一段历史。
下梅是个有很多很多历史的地方。
在那段历史里,这个村庄曾经很张扬。
它有一条穿村而过的人工运河和一个繁忙的码头。有一个宗支庞大的家族和许多分工明晰的作坊。它还有高大的祠堂和精美的砖雕,有祠堂里朗朗的书声和祠堂外争分夺秒的劳作。
在那段历史里,梅溪边上的下梅顺着梅溪走到了崇阳溪,走出了武夷山,走过了分水关,走过了鄱阳湖,走过了长江,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它能走到的那个世界的所有角落。
下梅之所以走得那么远,是因为它乘了船,一艘茶叶做的船。
4
茶真的是一艘船。
它载了一缕清香和一缕纯真,从武夷山出发,无所畏惧地上路。在沿途,它看到了寂寞的山谷,山谷中有石头铺成的羊肠小路和马帮叮当的驼铃。山色清新,危机四伏。
有时,它可以看到喧哗的街市,看到街市上独自走着的小脚女人,看到神色匆匆的商旅和脚夫。一个拖着长辫子的民族正斜眼观察东南方微启的国门,而在那半掩的国门外,盘旋着资本贪婪疯狂的梦想。
在资本的驱使之下,茶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路上,白骨累累,一路上叮当作响的白银在弹奏胜利的凯歌。
而茶,却永远是茶。
它静静地沉于杯底,对杯盏之外的世事浑然无知。
夕阳在杯底,兰花在杯底。
而同样幽静的武夷山,也在杯底。
5
那真是一段奇妙的历史。
在那段历史里,温和迟缓的东方竟然和激情喧闹的西方站在了一起。不好说是西方的激情喧闹征服了东方的温和迟缓,还是东方的温和迟缓捕获了西方的激情喧闹。那是上层建筑的事情,而我,只看到了人,一个个,行走的人。
许多人在这段历史里行走。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这段历史里行走。
历史不能重演,而我亦不能走回从前。我只能把我的想象寄托于下梅村祠堂里悬浮的尘埃,借着那些尘埃,历史,忽隐忽现。
或者,我只能翻阅那些沉默不语的书籍,在那些字迹的缝隙里,搜索到历史些许的痕迹。
然而,历史真的不能重演。
我看到的,只能是我以为自己看到的历史。还有许多人的历史。或许,还有许多人的现在。
6
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文字里描述这样的历史。
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这个描述的过程就像分娩一样漫长和痛苦。更多的时候,是浮躁,和由此带来的崩溃。
不在崩溃中倒下,就在崩溃中重生。但是后来,我学会了在崩溃中妥协。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妥协,一场和命运的妥协。没有一个人可以原原本本按照最真实的想法生活,所以,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妥协。在妥协中活着,也在妥协中坚持和不屈。
为了这样的坚持,我舍弃了叙述的完美,舍弃了细节的真实,舍弃了每个字句的斟酌,换来的,是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
7
这个故事基本完整。
只能是基本完整。
知子莫如母。这故事就是我的孩子,我清楚地知道它身上的每一个斑点和瑕疵,知道每一处无法下笔的彷徨与忧郁。但,我无力改变它的美丑和优劣,因为它是我的孩子,而我,已经竭尽全力。
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放下。
我放我的孩子走向它自己的旅途,从我将它带到人间的那一刻,它就只能自己行走于自己的旅途。
因为佛说了,莫向外求。
8
还是回到那座寺庙。
因为那一年的那一月,我常常在寺庙里,坐着等师父。
师父很忙,他的信徒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匍匐于他的脚下,只为了聆听佛的声音。
佛也很忙,因为众生都很忙。佛要聆听忙碌众生的声音,他听见一个人的欢笑,听见一个人的痛哭,听见一群人的欢笑,也听见一群人的痛哭。
然后,佛不语了。他因为沉默而更显高大,因沉默而更见包容。
最后,他瞥见了那只静默的茶盏和茶盏里更加沉默的叶子。他迟疑着将茶盏举了起来。
茶是是金黄色的,夕阳一样的金黄色,而且,在那金黄色的水面上,停泊着一缕兰花的味道。
佛像每个武夷山人一样,把茶嘬进嘴里。然后,夕阳便流到了他的心里,而兰花,也开到了他的心里。
于是,佛笑了,我们听见他说吃茶去。
后记
《清茗》之外的故事
邹全荣
刘林风是一个纯朴的女孩。虽然已经做了母亲,但是她的作品里仍然饱含着青春的智慧与才气,文字间还保留着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坦率和纯真。两年前,她刚刚生下了自己的儿子,然而,在这样的忙碌中,她仍然笔耕不辍地孕育着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长篇小说《清茗》。所以,这本书也是伴随着初为人母的喜悦来到读者中间的。
认识刘林风,缘于我的那本文史随笔《武夷山村野文化》。三年前,邵问津先生就介绍说,北京的一位女孩正在读你的书呢。那时我对此事没有留意。因为我的那本文史随笔,是个很粗糙的集子,我之所以出版它,是因为武夷山太需要这种文化资源的提供渠道。刘林风偶然从一个朋友那里拿到此书,后来,她对她武夷山的朋友们说,她要沉下心来写武夷茶,还要写武夷茶商的创业故事。
再后来,我果真接到来自北京一个女孩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很诚恳,她希望来武夷山做一次创作前的热身与深呼吸,她说,要把武夷山的人文底蕴做一番深挖掘,对武夷山的民俗风情做一番田野调查,还要和武夷山人做朋友。那女孩就是刘林风。
也就是那时,她跟我说,她想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而小说的素材来自武夷山,来自武夷茶,也来自我的家乡武夷山市下梅古村。
那时的刘林风还是一个准妈妈。但是,在等待新生命降临人间的同时,她还在顽强地读着有关武夷山的各类书刊。据说为了全面了解武夷山,她曾经托各路朋友一口气买了数千元的书籍。儿子出生之后,她又常常将襁褓中的孩子托付婆婆看护,然后她很安静地潜身附近的书店书吧,静静地构思,静静地写。为了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在她的儿子刚刚十个月的时候,她又携着笔记本电脑和简单行囊,只身奔赴武夷山,深入武夷山采风。在武夷山,她住在茶农家里,倾听农户的故事,参观历史古迹,企图从历史的遗存中探寻历史真相。她就是这样执著地孕育另一个生命,她的长篇小说《清茗》。
读者现在看到的《清茗》是刘林风几易其稿后的结果。虽然她跟我说,她自己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但是,细读此书,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刘林风把她所有的人生情结,万千恩怨,都归纳在这杯清茶里了。这就是《清茗》的要义所在。
人生如一杯清茶,何等清高的暗喻!《清茗》不仅塑造了小说中的茶商,描写了他们争名逐利后施与仁义的善举,更把一种特殊的情感寄予于艰难地生存于当今浮躁世态中的那些孤傲者。那些人虽经历浮躁往事,但仍然人如清茶,仙风道骨。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她故事中庞茂瑾的原型就是清代中后期武夷山下的巨贾邹茂章。二百年前,邹氏与晋商常氏联手经营武夷茶,共同打造万里茶路,那段历史,是我们邹氏家族的骄傲。在刘林风亦真亦幻的叙述中,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杯耐人寻味的武夷茶,而小说中庞氏兄弟的创业经历就成了虚实相间的历史背景。
在这本小说中,刘林风借助几大茶商的坎坷经历,试着把武夷山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整个故事虽不多么跌宕起伏,也无太多的悬念,更无媚俗的噱头,但是她的描述注重情景的再现,语言婉转清新,仍然带给读者诗与画的视觉冲击,也因此,这种慢板式小说节奏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依我所见,小说最大的不足是缺乏驾驭历史题材的那种纵横驰骋气概。这也许和刘林风本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作为一位年轻作者,她的创作之路还很长。
武夷山水好,武夷山更因为有了岩茶而驰名中外。武夷山有一条通往恰克图的万里茶商古道,这条古道因留下了武夷山茶商与晋商的步履而意义深远。这条古道上,录下了历史的风云,录下了辉煌的贸易史,而对于后人的创作来说,一路上还有更多故事有待发掘和重新描述。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刘林风笔下的长篇小说《清茗》。但愿这部小说是古商路发掘之旅上的一个新的起点。邹全荣完稿于2008年10月21日柳永家乡白水村采风归来
清朝康熙年间,一户庞姓人家避难至武夷山,茶商陈运德和方茗梅正暗中较量,一个传奇珍瓷把三家的命运纠结在了一起。庞家老二过继给陈运德为子,老大茂瑾在方家做事,方茗梅希望他做方家的女婿,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茂瑾最想娶的女人不是方家小姐方梓然而是陈家小姐陈盈天。
正直的茂瑾成为方茗梅最大的敌人,锒铛入狱,恋人远嫁。出狱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茶行,靠着信誉和努力,成为武夷山最大的茶商,并做出了武夷名茶乌龙茶。乌龙茶引来了晋商、徽商和广东十三行商人,也吸引了欧美商人的目光。贸易繁荣的背后,罪恶的黑手悄悄伸向了风景如画的武夷山;困扰茂瑾的,还有对盈天和梓然的爱……
小说根据武夷山茶商世家的创业故事改编,借一段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武夷往事,展现武夷山水之奇秀,阐释武夷茶文化之清雅,讲述武夷“圆融”的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还原那个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
一部最值得期待的茶文化小说,一部悲欣交集的历史文化小说。
《清茗》讲述一代儒商情与义的冲突,个人与家族的情仇,讲述武夷山与晋商、徽商、广东十三行横跨中国的相遇,讲述鸦片战争前温和东方与激进西方的强烈碰撞,看武夷往事,品旷世名茶,观茶商传奇,思家族恩怨。小说根据武夷山茶商世家的创业故事改编,展现武夷山水之奇秀,阐释武夷茶文化之清雅,讲述武夷“圆融”的精神境界。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清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5879406 《清茗》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兰州 | 出版单位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8000 |
清茗是敦煌文艺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