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2.0
本书是对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的解读,作者是美国文学研究专家。
Series Editor's Preface1 Introduction2 The Trying-out of A Farewell to Arms 3 Distance,Voice,and Temporal Perspective in Frederic Henry's Narration:Successes,Problems,and Paradox4 Hemingway's Unknown Soldier:Catherine Barkley,The Critics,And The Great War5 A Sliding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A Farewell to ArmsNotes on ContributorsSelected Bibliography
《永别了,武器》(1929)是海明威继《太阳照样升起》(1926)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本书收集了目前研究中最为有趣的四篇代表性论述。保罗·史密斯论述了这部小说的起源问题——海明威是如何写始写《永别了,武器》和为什么他花了那么长时间——以及展现他在1918年至1928年的十年期间是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创作来表现战争经历的。詹姆士·菲兰研究了海明威在运用一种复杂的但又十分适当的叙述技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回顾了针对凯瑟琳·巴克利的一些批评态度后,桑德拉·惠普尔·斯帕尼认为凯瑟琳经常会被人误解是因为缺少由战争所造成的那种紧张状态的意识。最后,本·斯托茨弗斯从语言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拉康式地解读这部小说。这些观点中的每一个——历史文本的、叙述学的、女奴主义者、心理学的——都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方式去阅读一部经久不衰的小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永别了,武器》新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剑桥美国文学新论 | ||
9787301113776 如需购买下载《《永别了,武器》新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英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永别了,武器》新论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074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文学研究-美国-现代-英文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