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顾洪章, 主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记载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缘、发展、结束的全过程。

书籍目录:

第一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

第一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提出和界定

一、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理论依据

二、拉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序幕

三、毛泽东发出到农村中去的号召

四、刘少奇南下考察中小学毕业生的安排问题

五、知识青年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5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的特点和做法

一、初期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自行安排

二、先有回乡,后有下乡,两者交织进行

三、采取多种创业形式,试办集体安置

第三节兴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始末

一、创建青年垦荒队的来龙去脉

二、知名度较高的几支垦荒队

(一)第一支垦荒队在萝北县创建“北京庄”

(二)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

(三)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

(四)开发建设大陈岛的浙江青年垦荒队

第四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

第二章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一节实行调整方针,度过困难时期

一、“大跃进”的恶果及其关键性的转折

二、整体调整工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三、果断地压缩两千万城镇人口

第二节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作为长远方针

一、由安置精简职工逐步转向动员城镇青年下乡

二、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开始有计划地展开

第三节插队成为主要安置方向

一、下乡插队的提出

二、插队经验的推广

第四节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推动插队工作

一、周恩来倡导嘉兴经验,坚持插队方向

二、谭震林亲自总结插队工作的实践经验

三、邓小平指出插队为主是一件长期的大事

第五节中央发布指导知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决定(草案)》的出台

二、《决定(草案)》的基本要点

三、《决定(草案)》的配套措施

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

第六节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发展

一、要把知青下乡作为长远事业去办

二、调整安置布局,开发山区经济

三、倡导城市开办劳动后备讲习所

四、推广农村业余教育,试办耕读学校

五、研究制定全国知青下乡的长远规划

第七节五年的回顾

一、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二、一份历史性的答案

三、比预想的结果要好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一节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造反”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知青回城“造反”

三、动员下乡知青就地“抓革命,促生产”

四、下乡知青再次回城“造反”

第二节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奏

一、红卫兵运动的衰落与转向

二、“老三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危机

三、“四个面向”的提出

四、走在上山下乡运动前列的红卫兵

第三节把上山下乡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一、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

二、兴起支援边疆和老区的热潮

三、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

第四节高潮之后的低谷与回升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低谷

二、“三突破”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再度兴起

第五节毛泽东批复:知识青年问题容当统筹解决

一、毛泽东亲笔给知识青年家长复信

二、周恩来主持研究落实“复信”精神

三、组织全国性大检查,印发毛泽东的复信

四、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

第六节毛泽东再次批示:知识青年问题似宜专题研究

一、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二、毛泽东把问题提交政治局

三、国务院再次组织知识青年问题大调查

四、一场“扎根”与“拔根”的大辩论

五、推迟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四章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

第一节上山下乡步履维艰

一、重新评价知青插队

二、农场人满为患,要求停止增人

三、知识青年问题既敏感又棘手

第二节顺应民心,调整政策

一、突破禁区

二、为彻底解决知青问题做准备

三、中央领导层商议大政方针

四、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

五、《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引起的波澜

六、中央批转会议文件,知青工作走向新的转折

第三节一场回城风波

一、农场知青集体上访、罢工、请愿

二、王震、程子华苦口婆心做工作

三、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商定平息措施

四、“回城风”蔓延各地

第四节为继续解决好知青问题创造条件

一、开展慰问活动

二、加强舆论宣传

三、号召安定团结

四、表扬好人好事

五、交流工作经验

第五节亮起终止上山下乡的红灯

一、改变插队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二、进一步放宽政策

第六节把知识青年问题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

三、举办劳动服务公司

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五、多年积累的知青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第七节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一、关于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问题

二、关于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

三、关于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人户问题

第五章国家关心下乡知青所做出的努力

第一节经费和物资上的扶持

一、拨出专项经费和专项物资

二、不同时期经费补助标准

三、对知青场(厂)队实行税收减免

第二节调整安置政策,改进安置形式

一、安置政策的调整

二、改进安置形式

第三节选派带队干部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缘起

二、各地选派带队干部的一些做法

第四节为下乡知青创造学习条件

一、把知青点当成学校办

二、各地举办业余教育的一些做法

第五节结合安置青年,城市支援农村

一、北京支援延安地区

二、上海支持重点安置地区

三、推广株洲经验,城市支援农村

第六节对迫害知青的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打击

第七节加强知青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

一、安置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二、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三、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四、“文革”初期的安置办公室

五、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第六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

第一节活跃在农垦战线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第二节为建设新农村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节他们将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

第四节老知青依然眷恋当年奋斗过的农村

结束语

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发和持续的经济原因

二、上山下乡运动走入歧途的政治原因

三、“知青”的历史奉献功不可没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附录

附表1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21962197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31962一1979年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下乡人数

附表41974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各级领导班子人数和城镇派带队干部人数

附表51962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及去向

附表619621979年国家拨付知青经费数及供应木材和建房数

注释

前言

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中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段历史,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前后经历了27年。它伴随共和国的坎坷步伐,走过了兴衰跌宕的历程。在此期间,最震撼人心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下乡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社会影响之深远,令世人瞩目。

今天,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的小说、影视、歌曲、绘画及回忆录等作品所形成的知青文化潮,大都是老知青用他们自己的心血和笔墨,深情地描绘当年那一段色彩斑谰的人生轨迹,重温那些酸甜苦辣的逝去年华。他们说,“不堪回首,却要回首。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自豪。艰难困苦生活赐予我们的恰恰是无价财富:勇敢、执著、坚韧、奋进。我们理解,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的平凡劳作。我们今天依然平凡,平凡也将成为历史”。这正是中华大地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青春和血泪谱写的历史回声。

岁月在流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风云,必将成为文学艺术的不败主题。但这远远不够,历史需要正视那段岁月,人民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真实、全面地反映那段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反映有关那段历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和结束,并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不同角度去揭示其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基于此,曾在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过的一些同志,毅然挑起组织和编写这部史书的重担。他们在国家劳动部的指导下,并得到中央档案馆、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和各地方劳动部门的热情支持,经过两年多的通力合作,将两部书奉献给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这两部书:一部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部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前者分章记述史实,兼及史论;后者按年记其要事,近乎事典。两书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便于参照查阅,可谓姊妹篇。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全书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炼。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参加撰写本书的老同志都已年逾花甲,甚至年过古稀,他们曾长期从事过知青工作,占有较多的历史资料,比较熟悉上层决策过程,对于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坎坷经历知之较深。参与编写本书的还有当年下乡的老知识青年,。他们亲身经历过插队和支边生活,熟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的境遇和感受。所以,编写人员本身就是可靠的历史见证人,他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加之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确保了两书的历史价值和权威性。

我们很早就希望以这样一部忠于史实、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上山下乡知青史,献给当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其亲友们。同时,也为编写国史、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研究或创作提供基础史料与线索。今天,总算了却了我们那一份魂牵梦绕的心愿,使我们心灵上有所安慰。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有些资料已经散失,编写本书时虽经多方搜集,仍难免疏漏。至于本书中的观点,也未见全都得当,作为一家之言,并非最后结论。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热心同志的帮助,特别是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厅(局)提供了许多史料,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编委会

1996年6月.北京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评价。该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线索清晰,史料翔实,是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信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为国史、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史料。  本书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练;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087064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日报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是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52 的主题关于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史料-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