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

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

燕红忠,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56.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明中叶至新中国建立前三百多年间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货币金融发展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从历史实证的角度对1600~1949年间中国的货币制度、货币流通量,各类金融机构的兴衰发展过程,金融发展与财政体系的关系,货币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在整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和估算了各类与货币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数据序列,初步建立了衡量长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近代化进程的结构和数量指标。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演进的路径和特点,以及由货币金融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作者介绍:

燕红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史、晋商学。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清史工程”(典志·商业志·商人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及山西省软科学、山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清华大学学报》、《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已出版或合作出版了《晋商与现代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变动与近代中国产业结构模式研究》、《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山西典商研究》等专著多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与基本观点

1.1.2 选题意义与学术价值

1.1.3 基本术语及其界定

1.2 本书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1.3 本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方法

第2章 经济的运行体系

2.1 传统经济的运行及其基本特征

2.1.1 传统经济的运行

2.1.2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现代经济的运行及其基本特征

2.2.1 现代经济的循环流转

2.2.2 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与基本观点

1.1.2 选题意义与学术价值

1.1.3 基本术语及其界定

1.2 本书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1.3 本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方法

第2章 经济的运行体系

2.1 传统经济的运行及其基本特征

2.1.1 传统经济的运行

2.1.2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现代经济的运行及其基本特征

2.2.1 现代经济的循环流转

2.2.2 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2.3 经济的现代化:由实物经济到货币经济

第3章 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

3.1 货币的演进过程

3.1.1 货币演进的一般进程

3.1.2 中国的货币演进过程

3.2 金融的演进过程

3.2.1 金融演进的一般进程

3.2.2 中国金融的发展过程

3.3 货币金融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形成

第4章 货币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4.1 货币与金融理论的发展

4.1.1 货币理论的发展与争论

4.1.2 现代金融理论的形成

4.2 中国经济史中的货币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4.2.1 货币史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

4.2.2 金融史的研究状况及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

4.2.3 财政史的研究状况及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

第5章 明清时期的货币体系

5.1 银钱并行体系中的白银与制钱

5.1.1 白银的种类与平色

5.1.2 制钱的铸造与管理

5.1.3 制钱与白银的关系

5.1.4 货币的兑换与鉴别

5.2 1651~1860年的货币流通量

5.2.1 制钱的铸造与流通量

5.2.2 白银的流通量

5.2.3 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5.2.4 清代的货币流通量及其趋势

5.3 晚清时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

5.3.1 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变革

5.3.2 清末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第6章 民国时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

6.1 民国前期的币制改革与货币统

6.1.1 货币状况与币制改革

6.1.2 1910~1936年的货币流通量

6.2 1937~1949年中国的货币状况

6.2.1 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6.2.2 根据地与解放区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6.2.3 其他各种货币的使用与流通状况

6.2.4 1937~1948年的货币流通量

第7章 旧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7.1 钱庄

7.1.1 发展概况

7.1.2 盛衰过程

7.2 票号

7.2.1 兴衰概况与数量变化

……

第8章 新式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9章 货币与金融的演进机制

第10章 财政体系的变迁与金融发展

第11章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

第12章 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村金融概况

第13章 货币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数量分析与比较研究

第14章 本研究的若干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1600~1949):基于经济运行与经济近代化的研究》系统考察了明中叶至新中国建立前300多年间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对1600-1949年间中国的货币制度、货币流通量,各类金融机构的兴衰发展过程、经营业绩及绩效变化,货币金融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路径,金融发展与财政体系的关系,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村金融,货币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演进的路径和特点,以及由货币金融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本书对历史时期的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考察,弥补了经济史领域中关于金融长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系统研究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经济分析中金融理论的内容,为宏观金融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本书将货币金融与经济近代化联系起来,从经济运行和货币化的角度探讨经济近代化的过程,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978730015529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2.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22.9 的主题关于 货币史-中国-1600~194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