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证明

记忆的证明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 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选取了《七分之一》、《真情实录》、《深度105》三大栏目中最为精华的节目,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该书也可作为有志于电视新闻事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书籍目录:

序言责任与梦想/黎瑞刚

《记忆的证明》

节目文稿

9.11瞬间

华人.英雄

改变的生活

沉重的反思

记者札记

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施吉吉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陆天旗

9.11离我们有多远/张莉

命运的折痕/陆熠欣

当梦想照进现实/张滟滟

遗憾/任静

专家评述

永远的蝴蝶

看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

《记忆的证明》/毛时安

《以生命的名义》

节目文稿

记者札记

当记忆变为废墟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

特别报道随感/黄埠

走出废墟的思考/刘晓清

生命如此脆弱/吴静娴

专家评述

情感、画面与历史的再现

论电视专题片

《以生命的名义》/马以鑫

《她们的长征》

节目文稿

记者札记

想要有点不一样

《她们的长征》创作谈/唐俊

长征.数字/李涛

新历史主义的叙述策略/刘玮

浅谈电视编导思维的界定

创作《她们的长征》有感/崔轶

“长征”拍摄之三大难点/崔轶

专家评述

女性亲历的史诗/张汝伦

长征也是中国一代女英雄的史诗

赞大型文献纪录片《她们的长征》/张骏德

女孩、女兵、女人、女英雄

我看《她们的长征》/方方

长征:一部令人震撼的女性影像志

评大型口述文献片《她们的长征》/石长顺

后记正视现实关注历史/卑根源

前言

责任与梦想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把2006年重点推出的三个大型特别报道的文稿汇集成书,以品牌经营的理念进行电视产品的二次推介和电视品牌栏目的平面推广,同时又留下资料、总结经验、探讨得失,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

《记忆的证明》《她们的长征》《以生命的名义》这三个特别报道,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时间最远的有70年!相同的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广义地说,昨天,一小时前,刹那之间,皆为历史,这几个特别报道,站在今天的桥头,眺望历史的对岸,其中连接着电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思考。

新闻的意义在于关注政治、民生、文化,在于把握时代的脉动。9.11事件前后,我在美国访问,对我本人来说,这一历史事件,增加了我对美国社会的了解、美国传媒的认识,当然,那时还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人、华裔在其中的表现和感受。《记忆的证明》独辟蹊径,以华人的视角切人,用大量的画面、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静、智慧、凛然,展现了恐怖份子对无辜生命的践踏,揭示了和平不分肤色、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这一主题,这是值得称道的角度,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与历史选择。《她们的长征》则更让人眼睛一亮,因为从反映长征的立场讲,这实在是一个好角度、好创意,与其说是由于篇幅所限必须选择“讨巧”的视角,不如说源于对战争中人性的深刻认识。十几年前,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沿着长征的路线,用几十天的时间拍摄、采访有关长征的纪录片,《她们的长征》中至今仍健在的女战士的面孔,我非常熟悉,在寻常巷陌,我也曾寻访过她们。今年SMG有几部与长征有关的电视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做长征题材?我觉得,这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一代电视T作者的责任。评论部的另一部作品,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表现的是30年前的一场自然灾难,可贵的是,它的立足点并没流俗于简单的灾难回顾,而是从公共安全教育和防震知识普及的角度,表达了媒体的观点和思考。一位业界观众看后发短信给我,盛赞报道让他热泪盈眶,真正体现了“电视的意义所在”。

如果只是内容深刻,还称不上力作,可喜的是,3个特别节目在电视化表现手段和制作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有亮色在其中,代表了目前SMG的电视新闻制作水准。这3个特别节目良好的社会反响,得益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和专业素养,得益于这个制作团队的策划意识。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事先的谋虑与准备。策划,是传媒竞争的必然,说到底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对新闻的智慧判断、对形势的了然于胸。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是上海电视史上第一个以评论节目为主的部门,打造强势新闻评论节目品牌,也是上海电视新闻资源整合后重点努力的方向。如何在保证常规节目播出的同时,加强策划,扎扎实实,通过一个个高品质的新闻作品体现SMG的整体实力,进而面向市场,打造上海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这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电视业正处于一个临界点,新一代的电视观众正在崛起,他们正在突破一种你播我看的传统电视模式,正在实现充分的电视自主,电视的主导权正在受到挑战。不久前,我在北大与年轻的学生交流,我谈了自己对今天观众如何看电视的一些思考,讲到那么多的变化,但说到底,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想清楚,我们的立身之本存内容。内容永远是灵魂,不管传播渠道有多少变化,内容永远是不败的,凶为技术的变化,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心灵、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想象力。内容创新是我们这些电视人永恒的主题。

“记忆的证明”,取名于本书中的作品之一一,但实际上它不仅可以涵盖这3个特别节目,甚至可以更多,因为它道出了新闻工作的主旨,记录历史,留下时代的印记,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的另一头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只是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新闻团队,成就一批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传媒品牌,最后能够有一批在世界上传递中国声音的这么一些产品,而这些声音,来自SMG!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惟愿使命必达,局限最少。

2007年6月

后记

正视现实关注历史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在承担国内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同时,2006年还策划制作了《记忆的证明》《以生命的名义》《她们的长征》三个特别报道,社会反应颇佳。如今,这个勤勉的团队又把节目文稿、记者札记、专家述评编纂成书,奉献给受众,显现出他们不断探索、铸造品牌的职业信念。

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今之新闻,就是奔腾着的历史长河中的浪花。

正视现实,报道新闻事实,是记者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关注历史重大事件,记者亦责无旁贷。撷取历史上重大事件,用现实的目光解读,给人以新的启迪,历史同样彰显感人的力量。评论部三个特别报道的大胆尝试,担当了这样一种历史使命,体现出电视人独特的价值观。

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团队的职业目光并未局限于国内,而放眼于世界。对9.11事件的反思便是。虽然历史事件的事发地是有疆域的,但其内在意义是无国界的。追寻、探究历史的答案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尽管实现愿望并非遥不可及,却也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对历史事件的采访摄制并非易事。5年前的美国9.11事件、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70年前的红军长征,开掘这三大尘封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之大,采访摄制之艰难可想而知。特别报道组成员历经数月,踏破铁鞋寻觅事主,干辛万苦,坚忍不拔。他们的这种执着精神难能可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在茫茫人海巾寻访到9.11事件的24位亲历者;寻访到当年唐山地震后三分钟投入救援的战士、第一个记录灾情的摄影师、第一名进入废墟采访的记者、被埋七天八夜的幸存者……;寻访到71年前的11位历经沧桑、现已耄耋之年的红军女战士。时光流逝,历史的事实或许会变得模糊不清,全力寻访记录当事者的叙述,为的是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细节,还历史原貌。我很欣赏他们的这股韧劲儿。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香。正由于采集了事件亲历者口述的弥加珍贵的“真切的记忆”,凸显了电视的重要元素,构成了三部上乘作品,也为历史留下了难得的文献。

据我所知,参与报道的记者大多是“70后”的年轻人,面对甚至是其出世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当陌生!尽管障碍重重,但他们的信念丝毫未动摇。通过书刊、网络、影像资料、访问专家等途径,钻研史料,仅考证长征史料,他们就查阅50多部约800万字的专著,并对那些被历史遗漏、淡化的史料,去伪存真,严谨审视。仅仅缅怀过去是不够的,历史的教训应该警戒世人。他们采用独特的视角解读,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史料、比照现实,揭示其蕴藏着的深刻含义:“人类要爱护、珍惜每一条生命,而不应相反厚此薄彼”;“避免历史的重演,为明天远离灾难”;“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有没有逃生知识,也许会改变人的命运”;“通过女红军表现一种为追求自我解放而进发出的、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无与伦比的人性力量”;“信仰和理想是怎样使得这些普通的女人甚至是孩子成为真正的英雄的?”制作者的年轻也成为优势,包袱少,胆子大,敢创新。他们的“头脑风暴”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组镜头,针锋相对,热烈讨论,交锋的火花,化为新颖的立意。正缘由此,片长各1小时的三个特别报道,方能令人感受灵魂的震撼,回眸历史重新审视。

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正如作家张庆洲所言:“30年后,对唐山地震最好的纪念不是沉浸在对死者的缅怀中,而是让它成为活的教科书。

”记者饱含激情、倾心投入历史事件的采制,受教育和冲击的首先是他们自己,只有自身心动才能感动受众。有的记者在札记中袒露:“有些东西的确是该一辈子记取的。真诚、感动、追求和理想,就是这些亲历者和遇难者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人生感悟。我想:当这一切都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时,理想和现实也许真的就越来越近了!”细读他们的札记,我深信,参与制作这三个特别报道,对年轻人不仅是业务的磨砺,更是思想的洗礼!电视是遗憾的艺术。三个特别报道在摄制方面,依然有缺憾,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评论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以史为镜,激励来者。我衷心期待着:评论部不断地有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历史进程的佳作问世!2007年6月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的是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在2006年策划的三个大型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9.11事件5周年)、《以生命的名义》(唐山大地震30周年)和《她们的长征》(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分别由《1/7》《真情实录》和《深度105》栏目担纲制作。汇编的节目文稿、记者札记和专家述评,是创作团队为大型电视特别报道留下的珍贵记载,具较强的实践性。它的初学者的参照范本,是电视学者教学和科研的典型案例,是电视同行可资借鉴的样片。  《记忆的证明》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继《拿什么感动你》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该书选取了《1/7》《真情实录》《深度105》三大栏目在2006年度最为精华的节目,即“9.11”事件5周年的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和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型口述文献片《她们的长征》。  在《记忆的证明》特别报道中,20多位事件亲历者讲述当年噩梦般的记忆,“9.11”事件救援工作的参与者将讲述他们的经历。此外,《1/7》演播室现场还请来了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和中国首位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又称荷塞)金奖得主王瑶等人,讲述了“9.11”事件发生以后华人社区的重建和美国民众的生活情况。  唐山大地震在中国灾难史上的位置,是它备受关注、以至于公众30年后仍牵挂于心的原因。在《以生命的名义》特别报道中,采访了地震后3分钟便投入救援工作的唐山某侦察兵集训队战士、地震后第一个用照相机记录灾难现场的唐山纪念馆摄影师、地震后第一个进入废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以及地震后被埋七天八夜凭借各种求生技能活下来的矿工王树斌……那一句句有血有肉的讲述告诉我们,地震中24万的遇难者是如何遇难的,70多万活着的人又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整篇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留下对灾难的思索。  从女性生活的层面凸现长征的艰苦卓绝,诠释了长征锤炼一代革命战士深远历史意义的《她们的长征》节目,采访了10余位还健在的曾亲历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由她们亲口讲述的往事,配上大量文史资料和照片、电影胶片素材等,显得格外珍贵。用历史背景资料揭示的理性认识,与女红军们口述具体独特的经历互为印证,深刻说明了穷苦妇女走进红军参加长征并坚持到底的必然性,一改以往文献片单纯口述加静止文物的枯燥模式,充分凸现了电视的视听冲击力,增强了可看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优秀的新闻作品是人类反思的产物,而坚持以反思精神探索现实和历史的真相,也将促进理性力量生长。这对于因信息爆炸而变得更加动态化,因利益多元而变得张力巨大的社会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记忆的证明》一书中每个节目的编排均采用“节目文稿”、“记者札记”“专家述评”三部分组成,随文配有大量图片资料,并附节目DVD光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该书也可作为有志于电视新闻事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记忆的证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622078
如需购买下载《记忆的证明》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250

书籍信息归属:

记忆的证明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29.1 的主题关于 电视新闻-电视节目-汇编-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