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的抵达

彼此的抵达

茅以升,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3.0

书籍简介:

本书从茅老生前所写大量随笔、杂文、科普小品、回忆录等名贵文章中精选出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一部分作品,编成此集。

书籍目录:

别钱塘

中国石拱桥

名桥谈往

五十年后的桥梁

为什么看不见柱子

人间彩虹

二十四桥

天津的开合桥

桥话

联合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赵州桥与李春

桥名谈往

两脚跨过钱塘江

明天的火车和铁路

漫话圆周率

谈谈科研与科普的关系

环境科学的普及化

从小得到的启发

桥梁远景图

没有不能造的桥

习而学的工程教育

桥梁和桥梁技术

试论专业科学与专门科学

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应当是能而非力

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我们年老科学家的愿望

形象化的科学讲座

多快好省出人才

学习研究“十六字诀”

提倡一下科学道德

工程师和科学家

“中国是世界技术的摇篮”

纪念近代科学先驱者和伟大艺术家达.芬奇

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钱塘江建桥回忆

征程六十年

我与中国桥梁建设

记柳翼谋师

人怎样逐渐地变成了巨人

《中国石桥》序

《中国桥梁史料》序二

爱天与畏天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前言

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在中国档案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竺可桢日记》序

后记

前言

政府决定为父亲修建纪念铜像,我随同有关人士再次来到钱塘江畔,选定地址。一眼望去,钱塘江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任凭风吹雨打,滔滔江水冲刷,巍然屹立。触物伤情,父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

父亲在科技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早已为世人所知,其实他治学涉猎很广,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他所说:我从小的志愿是做个文学家,但阴差阳错,却搞起了土木工程。他一向有科学和文学应融化为一体的见解,对桥梁建设添加山水自然之美,常称颂不止。1963年他写了科普长篇文章《桥话》,其中这样写道:“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之后,《名桥谈往》、《桥名谈往》接踵而至,字字句句洋溢着他对桥梁的无限深情,字里行间《诗经》、《史记》、《红楼梦》信手拈来,字字贴切。难怪当年毛主席说:“你不但是个科学家,看了你的《桥话》后,才知道你还是个文学家呢!”

“文革”期间,父亲被停止工作,此间已经七十多岁,他更珍惜光阴,不愿虚掷岁月,于是请了两位好友,自己动手编起了一部类似桥梁文学辞典之类的书籍。他们每天跑图书馆,遍阅《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他们从中挑选出古往今来关于描写桥梁、歌颂桥梁、隐喻明喻及桥边悲欢离合的典故,用工工整整的小楷抄录在一式的稿纸上。父亲亲手装订,设计封面,日积月累,居然装订成厚达一米全套共九册的《桥话》,可称是一部关于桥梁的文学鉴赏辞典。这部自制的“辞典”在我家橱柜中沉睡30余年,于今年钱塘江大桥通车60周年之际,由父亲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出版了。

平日在父亲的床头枕边,常备有各种中外名著,他最欣赏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的作品,可以说是百读不厌,他还有些独到的见解,如果陌生人听了,会以为他是一位文学鉴赏家。

父亲说:在文学作品中,涉及桥梁的很多,桥梁与文学是结了不解之缘,有山、有水、有人的地方都少不了桥,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古以来的交通就是如此。江河上凌空飞架的桥常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被誉之为“人间彩虹”。唐代裴航遇云英于仙窟,那就是陕西蓝田的“蓝桥”。牛郎织女七夕银河相会,使鹊为桥。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救阿斗,长坂坡就是长坂桥。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会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父亲平时喜欢写写散文,有时也作作古诗,他写的《别钱塘》三首绝句是在1937年12月5日所作,那时钱塘江大桥剐刚通车89天,日寇逼近杭州,杭州危在旦夕,此桥成为军运和市民撤退的唯一后路。12月23日,我方将南岸2号桥墩炸毁,使敌人无法通过大桥,父亲忍痛告别大桥,写下此诗,虽在国破家难之中,诗句仍有铮铮铁骨之气。

别钱塘

钱塘江上大桥横,

众志成城万马奔。

突破难关八十一,

惊涛投险学唐僧。

“天堑茫茫连沃焦,

秦皇何事不安桥。”

安桥岂是干戈事,

同轨同文无浪潮。

陡地风云突变色,

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回到杭州,再次将桥修复,实现了他的诺言。

父亲的一生,都在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不断在架设着物质的桥、友谊的桥、精神的桥。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正如他的人生格言那样:“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日奋斗。”

1997.12.12

后记

1957年,大学毕业后刚在铁道部科学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工作了一年的我,接到一纸调令,让我到院里去担任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秘书。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有点不情愿,因为我的兴趣在科研,让我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当秘书,我不甘心。

但是,我的不情愿很快就变成了心甘情愿。如果说,以前我只是因茅老在桥梁建设上的巨大成就而对他感到高山仰止的话,那么,在茅老身边的二十多个春秋,使我近距离地感受到茅老的品格和为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在科学工作上的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他为人的平易朴实,还有他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素养……所有这一切,全方位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从其中所得到的,远远超过了放弃专业所失去的东西。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金鼎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令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一代学术大师们的为人、治学和修养。出版社将茅以升卷的编选工作交给了我,经与编辑同志的共同斟酌筛选,最后从茅老生前发表过的二百多篇作品中精选出这几十篇,希望能实现我们的初衷,令读者朋友从中见到茅老另一面的风采。

郑淑涓

1997年12月

内容摘要: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施工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现代化大桥。茅以升多年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对高等教育、科研、科普等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本书从茅老生前撰写的大量随笔、杂文、科普小品、回忆录等各类文章中,精选出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平易朴实,有的饶有情趣,有的文采斐然,茅老将一生学养渗透其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大师另一面的风采。  本书从茅老生前撰写的大量随笔、杂文、科普小品、回忆录等各类文章中,精选出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平易朴实,有的饶有情趣,有的文采斐然,茅老将一生学养渗透其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大师另一面的风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彼此的抵达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科学家随笔
9787530650936
《彼此的抵达》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天津出版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1
定价(元)2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彼此的抵达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