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4.0
打破单项研究教育的社会基础的惯用视角,采取从社会存在反观教育基础的逆向研究路线,着力探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教育如何作为内驱力发挥着十分神奇的效应,力图为研究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结论,为当代中国社会自觉确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供历史经验与学理支持。
前言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教育内驱力第一节 社会的理想与契合:儒家教育的制度没计及其演化一、圣王之治与原始儒家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二、儒家教育的制度设计及其展开第二节 阶层的社会流动与活化:科举兴起的价值反思一、科举兴起及其对学校的制衡功能二、“大一统”封建社会与绅士在基层社会组织中的作用三、社会流动的促进与结盟权力的宿命第三节 体制的耦合与协调:非学校的社会教化系统一、乡约村治二、家规族法三、通俗文学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推动力(上)第一节 洋务新式学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启动一、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其意义二、福州船政学堂与近代军事外交三、新式学堂与教育现代化:以湖北为例第二节 留学生派遣与中国近代社会人才基础的变革一、近代留学生派遣的序幕二、留日学生与清末教育变革三、留美学生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创立第三节 近代学制形成与中国社会国民素质的重构一、近代学制的缘起:朝野共识二、从壬寅到癸卯:学制的制定与修正三、“癸卯学制”的推行与落实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转向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教育的批判二、杜威、孟禄访华与“壬戌学制”三、 “儿童中心”与国文国语课程的改革第三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推动力(中)第一节 “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一、满目疮痍:国难危机对教育的巨大冲击二、“战时须作平时看”:国难背景下的教育政策抉择三、艰难中求生存:战时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具体措施四、保存与发展:战时教育方针的意义评估第二节 从教育家的救国情怀看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一、近代教育家救国情怀的产生二、近代教育家救国情怀的演变逻辑三、“教育救国”思潮的再审视:教育家救国情怀的视角第三节 近代女子教育变革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一、走出家门,入学读书:近代以来的女子教育变革二、挣脱身体束缚:兴女学与废缠足三、追求幸福生活:知识女性与婚姻自由四、实现真正独立:职业技能训练与女子经济独立五、争取权利平等:女性素养提升与女子参政第四节 书生意气:近代知识分子转型中的教育推力一、“眼睛与良心”——“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知识分子二、“凤凰涅槃”——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三、百年大计——教育在知识分子转型中的作用第四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推动力(下)第一节 基础教育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改善一、立本:国民基础教育体制的初步设计二、国民重塑与民国教育体系的新式建构三、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升华与公民教育的勃兴四、救国与国民基础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二节 职业教育盛行与产业经济的勃兴一、致富:近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二、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萌发三、社会变迁下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制度确立四、职业教育与民国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第三节 高等教育兴办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一、求强:新式高端人才的锻造二、民国肇建与大学“为用而知”的社会服务诉求三、“通才”与“专才”:高等教育模式的抉择四、“抗战建国”与实用高级人才的培育第五章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支撑力(上)第一节 新中国的教育基础与教育的政治任务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教育状况二、新中国教育基础的形成三、教育的政治任务第二节 教育的异化与社会的动荡一、教育资源的集中统一二、教育知识的单一化三、教育组织的外在化四、教育选择的标准化五、教育观念的混乱与社会的动荡第六章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支撑力(下)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复归与深层变革一、教育复归的障碍二、教育的复归三、教育的深层变革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变迁、知识经济与教育先导一、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剧变二、全球化与教育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先导第三节 构建人力资源强国与文明社会的教育支撑体系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二、教育在构建文明社会中的奠基性作用三、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丛书: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打破了单向研究“教育的社会基础”之惯用视角,采取从社会存在及发展变迁所赖以产生的教育基础价值之逆向研究路线,着力探寻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教育如何作为“内驱力”发挥着十分神奇的聚合效应,在近代社会的变迁和转型中,教育如何作为“推动力”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之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关注个体自身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教育又如何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承担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全书坚持史实为重、史论结合的治学原则,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问题,精心刻画出不同社会状貌下教育功能发挥的本质特征及其微妙差异,凸显了教育引导社会发展而又受其制约的文化冲突,丰富了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辨证认识,为当代中国社会自觉确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学理支持。【作者简介】黄书光,1962年11月生,198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胡适教育思想研究》、《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一一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合著及参编著作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等7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及主要参编著作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特别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奖项。1997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丛书 | ||
978754445564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