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8.0
本书是一本讲述人类在环境、身体、情感、精神等层面,怎样面对和处理痛苦的随笔集。作者将西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痛苦的文本,加以个人体验式的重新解读。在部分章节,作者还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写到自身关于痛苦的一些生活片段,而在另一些章节,抽取的是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故事或回忆录。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引言/3
抛弃/17
缺失/29
爱情/31
等待/37
苦牢/41
图书馆/53
善意/59
狗/61
合约/69
痛苦的愿望/91
地狱/93
狂热/97
崩溃/107
固定观念/113
童年的书/117
神秘主义/123
遗忘/135
抱怨/139
哭泣/143
准备/149
拒绝/155
(不要)决裂/159
分离/163
工作/165
吸血鬼(旅馆)/171
佐恩或愤怒/177
结语/183
译后记/185
后记
我对痛苦最早的深刻记忆,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左手的食指,被阶梯教室里那种活动的椅面压得血肉模糊。至今还记得,手指被压的瞬间是一种刺痛,尔后毫无感觉,几秒钟后钻心的疼痛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是缓解疼痛的良药。但这只是肉体的疼痛,随着伤口的愈合就消失了,成了过去时的一个结果。而随后父亲的离去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却一直是一个现在时的动词。
法国十八世纪文学的专家、罗兰.巴特的学生尚塔尔.托马女士的作品Souffrir就是一个动词,一个需要加上主语的动词。没有人能逃避痛苦,尚塔尔.托马从多角度去剖析这个动词,她谈到绘画,谈到电影,谈到文学,谈到个人生活,每个人都能在她的举例、分析、阐述、思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作品,就是放在我们眼前的一面镜子,而“当我们将书本打开一半,书背朝上,它们形成的小小的屋顶”,也是“最安全的藏身之处”。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既不是艰深的文论,也不是单纯的随笔,而是读后感、评论、回忆、个人经历片段的紧密结合。尚塔尔.托马自己将之称为“间接自传”。她在书中提到的作家,帮助她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给予她的生活更多的厚度。这种“读过的书”与“经历过的事”之间有效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以及由此产生的共鸣,展现了阅读的快乐与收益,也展现了作者作为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
处理这样一个奇特的主题,必然要提到富有突出色情幻想创造力而自讨苦吃、百经煎熬而不悔的萨德,希望他爱的女人虐待他、背叛他且越残忍越好的萨克一马索克,也不能不提到坐过苦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才却屡屡遭弃的斯达尔夫人,为了表现对基督的激情而野蛮地折磨自己的苏素,受情妇喜新厌旧之苦而偏爱于无才女子的卢梭,因母亲的放纵和数度失败的私情而对女人无比憎恨的叔本华,受尽江郎才尽的痛苦折磨的菲兹杰拉德,等等。在这些著名的痛苦之外,还有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如童年图书里描述的故事,父母之间的冷漠关系导致家庭气氛的凝重,毫无进展的阅读,跌伤的疼痛,丧父的痛苦,还涉及到因痛苦而刻意遗忘,以及因阿尔茨海默氏症而遗忘等等问题。
作者分析这些痛苦,并不是为了表现对痛苦的迷恋,也不是为了避开痛苦,而是去寻找缓减痛苦的方法:“别人怎样对待痛苦?而我,我又怎样对待痛苦?”她在书中提到塞缪尔.贝克特在处境糟糕的时候,就唱歌;提到卡夫卡以假想会有来生的方式生活在世上,就像为了安慰自己没能去巴黎,对自己说下次争取去一趟;也提到主张“我们有权利痛苦,但是没权利向痛苦屈服”的犹太姑娘艾蒂.西勒申。就算痛苦得对着镜子嚎啕大哭,也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厌倦了看着自己哼哼唧唧,由泪水的味道想起牡蛎,情愿出去品尝一盆海鲜;一种是怜悯自己,越看着自己哭,哭得越厉害,就越看重自己的痛苦,它就越显得深不见底。如何去面对痛苦,这取决于不同的人的个性。
威廉.斯蒂隆的例子让我们对痛苦的危险看得更清楚:年复一年,内心深处总是背着压抑的痛苦、愤怒和内疚组成的包袱,这种无法消解的悲伤,成为潜在的自我毁灭的种子。“痛苦是兽性的、野蛮的、平凡的,像空气一样免费、自然。它是摸不着的,避开所有的接触和所有的斗争;它存在于时间里,是与时间一样的东西;如果它会惊跳、会吼叫,只是为了让受苦的人在接下来的时刻,在重新品味以前的折磨,等待下一个折磨的漫长时刻里变得更加无助。”因而在痛苦面前的积极态度尤其显得珍贵。
今天的痛苦与从前的痛苦是不同的。从前,痛苦被看作不仅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的理由,而今天,痛苦不再有典型的模式,也不再有什么非尘世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独自去承受痛苦。所以“今天,在我们的社会里,哭是要精打细算的,而且人人为己。哭得勉勉强强。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从电影院的黑暗中走出来,看到旁边的人眼睛哭红了,知道自己的眼睛也一样时,我们感到羞愧。偷偷地看上一眼,赶紧转过身去。没有人跟你搭话,向你建议:‘您愿意跟我一起接着哭吗?’”周小珊2006年12月于法国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既不是艰深的文论,也不是单纯的随笔,而是读后感、评论、回忆、个人经历片断的紧密结合。作者从多角度去剖析痛苦,谈到电影,谈到文学,谈到个人生活,每个人都能在她的举例、分析、阐述、思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既不是艰深的文论,也不是单纯的随笔,而是读后感、评论、回忆、个人经历片段的紧密结合。尚塔尔.托马自己将之称为“间接自传”。她在书中提到的作家,帮助她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给予她的生活更多的厚度。这种“读过的书”与“经历过的事”之间有效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以及由此产生的共鸣,展现了阅读的快乐与收益,也展现了作者作为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痛的解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巴黎丛书 | ||
9787561751206 如需购买下载《痛的解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痛的解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65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