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

林贤治, 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为鲁迅先生所撰的关于中外古今书籍方面的评论随笔、序跋等汇编而成。

书籍目录:

青年必读书

十四年的“读经”

从帮忙到扯淡

“题未定”草(六至九)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谈金圣叹

隔膜

买《小学大全》记

杂谈小品文

小品文的危机

四库全书珍本

选本

由聋而哑

关于翻译(上)

华德焚书异同论

《尘影》题辞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进化和退化》小引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守常全集》题记

《草鞋脚》小引

叶紫作《丰收》序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萧红作《生死场》序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我和《语丝》的始终

“论语一年”

祝《涛声》

《出了象牙之塔》后记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书斋生活与其危险》译者附记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竖琴》前记

《溃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者附记

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华盖集》题记

《华盖集续编》小引

《坟》的题记

写在《坟》后面

《三闲集》序言

《二心集》序言

《伪自由书》前记

《准风月谈》前记

《花边文学》序言

《且介亭杂文》序言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读书杂谈

看书琐记

看书琐记(二)

看书琐记(三)

读书忌

随便翻翻

书的还魂和赶造

前言

鲁迅:“带着枷锁的跳舞”(代序)早在留学日本时起,鲁迅决心去医从文,走“摩罗诗人”的道路,把自己置于反抗者的位置上;这样,他一生遭受权力者和专制政冶的压迫,就成了势所必至的事。

在北京,继女师大风潮之后,鲁迅介入了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从形式上看,可称“私人论战”。及至上海,国民党的“党国”开始建立,在“一党专政”之下,他所面临的已是意识形态控制日趋严密的局面了。1928年,国民党当局颁布了“著作权法”,规定有违“党义”及其他“经法律规定禁止发行”的出版物不能注册;1929年,中央宣传部公布《宣传审查条例》,同年还颁布了《查禁反动刊物令》;1930年又颁布了《新闻法》和《出版法》,规定书刊必须事先申报登记,获准后才能出版,至于涉及“党义”等敏感问题的还要进一步送审。1933年由政府教育部颁布查禁密令,附抄作者黑名单,手段更为隐密。至1934年4月,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6月颁布《图书杂志审查办法》,规定所有书刊必须送审,如不送审,即予以惩处。各个层级的审查委员会豢养了大批书报检查官,鲁迅称为“叭儿”;在审查过程中,他们“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随意删改和禁止,于是乎出版界只余一片荒漠。

在书报审查制度下,鲁迅受到的威胁,远远超出北京时期。在他的书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写作困境:“遇见我的文字,就删削一通,使你不成样子,印出去时,读者不知底细,以为我发了昏了”;“官老爷痛恨我的一切,只看名字,不管内容”;“最近我的一切作品,不问新旧全被秘密禁止,在邮局里没收了”;“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近来这样的黑暗”。

鲁迅一直提倡“韧战”,对反抗斗争的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然而,禁锢与压迫的严酷,仍然超乎他的预想。这对于一个“精神战士”者的意志、耐性和智慧,都是一场考验。他不得不在斗争的坚持中迅速作出调整,他把这叫做“周旋”、“钻网”,叫做“带着枷锁的跳舞”,或“戴了锁链的跳舞”,或“戴了镣铐的进军”。

题作《夜记》的系列作品之一《怎么写》劈头一句是:“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本来,对于自由写作者来说,“写什么”是不应当成其为问题的,此时居然成了问题。鲁迅既要直面人生,就不能不谈大屠杀,从“三.一八”惨案到“四.一二”清党,他都确实写到了。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前者还可以直接抨击“政府”、“国务院”,痛斥“中国军人”、“杀人者”,到了国民党治下,却是“吓得目瞪口呆”,揭露的文字也不得不变得“曲曲折折”、“吞吞吐吐”了。1933年上半年,鲁迅还可以随时发表时评;及至下半年,形势陡变,则只好借谈风月而谈风云。

只要比较一下写于同一年的《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迫不得已时,鲁迅不惮站出来说话,如左联五作家被害,他的反应是激烈的;在通常情况下,大抵仍然是从侧面、从背面、从壕堑里进行他的伏击战。

这样,鲁迅倒过来从“怎么写”过渡到了“写什么”,正如他所说,“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他在文中大量使用典故、反语、隐喻,越过为语境所设置的重重障碍而奔赴目标。对付报刊忌讳他的名字,他使用并频繁更换笔名,乃至近百个之多,成为世界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这些笔名,完整地被他保留在集子里。对于文中被检查官或编辑删改的地方,编集时他特意从旁加上黑点,或用黑杠标出,或在文末加写“附记”,且不忘在序跋中加以说明。总之,他极其固执,一定要在文字中留下自己所身受的各种明诛暗杀的事实,官方书报审查的劣迹;用他的话说,因为那是“党老爷的蹄痕”。

除了创作,他十分看重翻译,从留下的文字遗产看,译文的分量甚至更大。翻译对他来说,是“偷运军火”,借用国外的思想文化武器破除官方对言论的钳制。从他的译著看,除了文学作品,还有理论著作。他十分注重介绍苏俄,以及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对于苏联,也介绍著名的“不同政见者”如托洛茨基的理论和“同路人”的作品。他以译作直接介入中国现实中的政治斗争和文艺斗争。对于翻译,他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譬如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故意撇下其中题为《文学者和政治家》一文不译,据他在后记里介绍,原因是由于原文说文学和政治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接近的。他表示说:“我以为这诚然也有理,但和中国现在的政客官僚们讲论此事,却是对牛弹琴;至于两方面的接近,在北京却时常有,几多丑态和恶行,都在这新而黑暗的阴影中开演,不过还想不出作者所说似的好招牌我们的文士们的思想也特别俭啬,所以全书中独缺那一篇。”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用自己的眼光来拿。在政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上,鲁迅与原作者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他在著名的讲演《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说过:“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而文学家出来,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意,这样批评,那样批评”,因此他认为,“要维持现状”的政治与“不安于现状”的文艺不免时时处在冲突之中。

鲁迅不但从事著译,而且热心于做编辑,办刊物,搞出版。他的目的,归根结底在改造中国这一点上。他要借刊物培养更多的战土,以集团的力量对付强大百倍的反动政府和专制制度。从日本流产的杂志《新生》,到北京时代的《莽原》、《语丝》,到上海的《奔流》、《萌芽》、《译文》等等,可谓从不间断;此外还参与别的报刊的编辑,包括有名的《新青年》。一个刊物封闭了,停办了,接着再办一个。仅为复刊《译文》的努力,即可见到他的用意与决心。当他和青年朋友的书稿无法出版时,就搞地下印刷,诸如“奴隶社”、“三闲书屋”之类的临时出版社,就这样搞了起来;而一批违禁的书籍,也就这样走出了地面。

出版图书的时候,无论著译,鲁迅都极其看重序跋的写作。他历来重视“边缘”,序跋也是边缘,从边缘进入中心。举例来说,像《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篇幅比正文长得多,其中虽然多是报章剪贴,却保留了文网史的大量的故实;加上作者随机的批评,结果确如他所说,有了这样的“尾巴”,形象便见得更完全了。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曾几何时,一个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威赫无比的政权,在一个早上黯淡收场;而希望自己“速朽”的鲁迅的作品,却在反抗它的斗争中获得了不朽的意义。历史悖论的力量如此,令人惊叹。

2006年10月19日

内容摘要:

  鲁迅有书云:“怒向刀边觅小诗”(一作“刀丛”),本书以“刀边”命名,乃为凸显作者“立意在反抗”的本意,而有别坊间惟以知识见长的书话。所谓“书话”,说的是书,随意如话。本书从《鲁迅全集》中选出,内容与书刊及著译者相关,涉及书的生成、流通、禁毁、影响,以致具体的阅读,等等。编入文章分四部分:1.出版史、书厄史、阅读史;2.为他人的著译作序;3.为个人的著译作序;4.读书经验谈。  这是鲁迅的一部关于图书的文化随笔集。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鲁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6049161
《鲁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鲁迅是花城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36 ,I210.3 的主题关于 鲁迅著作:评论著作 ,书评-中国-选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