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里看欧洲

咖啡馆里看欧洲

余泽民,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介绍欧洲的咖啡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咖啡的起源与传播、咖啡的自然特性、欧洲人的咖啡馆生活、欧洲各地著名咖啡馆的历史与现在、作者的咖啡馆之旅等等。

书籍目录:

序一 咖啡之旅周

序二 现代社会的摇篮

序三 咖啡:生理功能与文化影响

第一章 我的咖啡馆初夜

第二章 蓝瓶子里的黑水

第三章 土耳其咖啡与咖啡的性倾向

第四章 弗罗里安的情种们

第五章 咖啡杯里的互联网

第六章 咖啡与美酒的战争

第七章 美好生活的第十一分之一

第八章 离上帝最近的咖啡党人

第九章 “咖啡图书馆”老板的心理素质

第十章 不能不说的左岸咖啡

第十一章 一切都从咖啡桌开始

第十二章 外国人占领的罗马咖啡馆

第十三章 从罗马喝到佛罗伦萨

第十四章 维也纳人的咖啡天赋

第十五章 几度兴衰的帝国咖啡

第十六章 布达佩斯的咖啡岁月

第十七章 鸡尾酒样的现代咖啡

后记 一个嗜咖啡馆癖的真面告白

内容摘要: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的展示了它的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他的发展里程,欧洲各国各地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从咖啡馆走进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途径。 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展示它方方面面的风致;用“咖啡馆里看欧洲”的视角,打量我们中国的茶馆文化。适当引申介绍了一些咖啡知识,以及相关的欧洲著名历史文化名胜等内容。 后记  一个嗜咖啡馆癖的真面告白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非要喝咖啡才能熬到天亮的假夜猫子,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咖啡用来驱赶睡意、兴奋情绪、激发灵感的药物功效并不显著;我也不会像染上咖啡依赖症的欧洲人那样只因早晨少喝了半杯“黑水”就整整一天没精打采:仅从生理角度讲,我并不是一个嗜咖啡如命的瘾君子。  平时在家,我多喝生水,但那只是由于懒惰进行的自我惩罚。假若家里来了客人,我不仅会兴致勃发地煮咖啡,而且为了营造与友同乐的亲密情调,我会故意选择用起来很麻烦的、就连许多欧洲人都已懒得使用的传统咖啡壶。这种时候,我喜欢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守在煤气灶边听咖啡在高压下过滤时“刺喇剌喇”的噪音,闻从咖啡壶里冒出的那股像是红糖炒糊了的浓重苦香;我喜欢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咖啡杯的细耳朵,同时用另一只手拿比挖耳勺大不了多少的咖啡匙轻轻搅开“黑水”表面的白色乳沫,然后慢慢抬眼,透过咖啡腾起的热气观察朋友在做跟自己相仿的动作,享受这种通过咖啡达成的隐秘默契……这种时候,没人能说我“不嗜咖啡”。我喜欢煮咖啡时的专注感觉,喜欢咖啡苦香熏陶时的情绪,总之,我喜欢隐伏于咖啡背后的某种非物质的东西。  对于咖啡,我虽然没有生理依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心理依赖,恰恰由于后一个原因,我平时的咖啡灌入量并不比别的人少。我喝咖啡多在咖啡馆里,而且泡咖啡馆的频率丝毫不亚于青春期少年的兴奋周期。在我出国之前,北京还没有人开咖啡馆,所以1991年我在寒格德的爵士咖啡馆里第一次“失身”,成了我新生活的重要标志。从那之后,我的泡咖啡馆生涯便与我的流浪生涯齐头行进:每游到一座城市,我的日子都会从咖啡桌上开始;每结识一位朋友,我都会增添一段共同享有的咖啡馆记忆。对我来说,咖啡与咖啡馆相互依存,无法将两者割裂开来。因此,与其说自己 “嗜咖啡”,不如说是“嗜咖啡馆”;与其说自己爱喝咖啡。不如说更钟情于咖啡杯里的咖啡馆文化。  这部私人的“咖啡书”——准确地说是“咖啡馆书”——虽然落笔前后不到一年,但实际已酝酿了十几年,是我15年欧洲生活的咖啡记忆,若非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题材的控制,我满可以鼻涕眼泪地狂写下去。这部书貌似讲述的是咖啡故事、咖啡馆故事和在咖啡馆中酝生的欧洲文化,实际还偷偷讲述了我自己,我与咖啡馆之间的精神联系。前不久,我趁回国探亲的机会造访了万圣书园的刘苏里,我向他诉苦,说“我的这本大众书写得好苦”,不是苦于没什么好写,而是苦于写不尽兴,许多回忆未能敲入键盘,许多想法没能敞开阐述(比如说我对“咖啡文化三大杀手”——简装咖啡、咖啡连锁店和拿咖啡当时尚的小资们的义愤控诉)。最后只得公平地忍了,咖啡也跟美人一样,不能因为自己喜欢骨感的,就谴责人家肉感的存在。即便如此,我还是偷偷希望那些能将此书读完的朋友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我留在肚子里的更多的什么,甚至能够揣测到那些我尚未读到或尚不敏感的潜在资料。  《咖啡馆里看欧洲》的写成,我首先该感谢施战军先生。2005年秋,我们在《十月》杂志社举办的一次讨论会上,他将我热心举荐给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向小佳编辑。向小佳在北京后海的邂逅酒吧里逮住了我,聊天中,我突然冒出“要当欧洲咖啡馆文化中国代言人”的顽皮野心。回到布达佩斯,我便与她开始了隔山隔水的策划,并借身在欧洲之便,马不停蹄地走了几个咖啡圣地,重温了几场咖啡旧梦。尽管我知道咖啡的起源并非欧洲,但无论在意识还是潜意识里,还是无法将这两个词拆开,因为泊来的咖啡,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欧洲人的一天从睁眼到闭眼都离不开咖啡,欧洲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都浸在各色各样的咖啡杯里,欧洲人的空间从家庭到社会都弥漫着咖啡的苦香。在欧洲,生活里有人一生没做过爱,但不可能有人一生没有喝过咖啡。我在欧洲住久了走多了看透了品遍了,终于悟出了咖啡与欧洲之间密不可分的隐秘联系——欧洲的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不仅指文学艺术与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科学与民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咖啡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咖啡馆则是欧洲文化的培养皿、欧洲美术的调色板、欧洲革命的策划地、欧洲生活的万花筒、欧洲风情的博览馆。  世界太大,地域隔阂,不能奢望每个人的背上都长出翅膀。所以,我希望我的这部书能够为读者充当几根白日梦的羽翎,跟着我俯瞰几个咖啡文化诞生的地方。另外,我还想邀请朋友们经常光顾我的天涯博客(http://yuzemin.tianya.cn),让这部书能够活起来,与我分享异域的生活体验。  我特别感谢季鸿岜先生、周晓枫女士、刘苏里先生为本书作序,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视角,分别从咖啡与中国历史、个人创作、现代文明等不同侧面阐述了我们了解欧洲咖啡文化的意义,为读者作了彼此呼应的精辟导读。此外,我还要谢谢远在美国帮我搜集资料的好友关宇、为我提供图片的匈牙利摄影家托马斯·瓦尔格(TamasD.Varga),以及在创作上给予我支持的魏翔、黄晨凤夫妇,向小佳编辑,李国盛好友以及始终默默作我后盾的家人们。我希望将有更多的爱喝或不爱喝咖啡的朋友惠读此书,希望它不仅摆在大众图书的书架上,还能跟文学作品躺在一起。  2007年5月18日于布达佩斯在欧洲,家与办公室之外,咖啡馆算得上是人们的第三大存在领地。  人们通常在这里散心、交际,除此之外,咖啡馆里还发生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知甚少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展现出别样的风景。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展示它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传播与发展;文化名人与咖啡馆的传奇故事;欧洲各国各地咖啡馆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著名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时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等等。此外,适当引申介绍了一些咖啡知识,以及相关的欧洲著名历史文化名胜等内容。咖啡馆如一个小小的舞台,一直上演着欧洲大世界的人情世态与历史风云。从咖啡馆之门进入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路径。  作者工笔描画了各种咖啡馆的形象、气息,语言精美,栩栩如生;娓娓展开它们的故事,复活历史,摄录现场,引人人胜。从时、空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结构独具匠心。灵光一现的感悟与思考如散珠碎玉,很多都是意蕴深刻的话题,值得人深长思之。情感如涓涓细流贯通始终,使知识与故事都活了起来。  一本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化书,一本见性情、有精神含量的知识读物:或许能这样概括本书的特别之处。【作者简介】余泽民,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1991年赴匈牙利工作。旅居国外期间,当过诊所医生、插图画家、大学老师、报社主编、翻译、家教、导游、演员,甚至果农蒜农等。游历欧洲列国,体味生活,笔耕不辍。现定居匈牙利布达佩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匈牙利记者协会会员。 编剧并出演实验电影《有一个中国人》(该片参加了1997年匈牙利影展)。与匈牙利汉学家合译《道德经》、《易经》。翻译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和《船夫日记》等作品。著有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咖啡馆里看欧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134893
《咖啡馆里看欧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咖啡馆里看欧洲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7.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S971-49 的主题关于 咖啡-文化-欧洲-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