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8.0
本书以跨文化的视野,比较分析了古代中西城市观念的会通与差异,中西最早的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与《诗经》和汉都赋中的城市再现,《圣经》中的城市观念及其对于西方城市想象的影响,并着重以现代转型时期的伦敦、巴黎和上海为中心,分析了19、20世纪早期中西都市文学的反都市主义倾向及其对于资产阶级和大众社会的文学再现,呈现了中西作家的现代都市想象和文学再现与其文化传统的关系。
前言导论一 文学与城市二 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述评三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现状第一章 城市:观念与历史——古代中西城市观念的会通与差异一 城市与自然、乡村及神灵:城市的起源二 权力与城市:教权/俗权中心第二章 荷马史诗中的城市一 《伊利亚特》的城市观念二 《奥德赛》中的城市与荒野第三章 《诗经》与汉赋中的城市一 《诗经》中的自然、乡村与城市二 汉都赋:天地万物间观照城市第四章 《圣经》的城市观念及其影响一 城市的罪恶与妓女的隐喻二 罪与罚:血与火的洗礼三 “神之城”与现代城市“乌托邦”第五章 迷宫与城市——现代小说都市想象的神话与宗教之维一 迷宫:作为城市的隐喻二 迷宫的引领者:罪犯和妓女三 现代都市英雄“忒修斯”——鲁道夫和冉阿让第六章 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伦敦与文化想象一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与荒原二 乔治·吉辛小说中的文学、金钱与市场第七章 19世纪法国小说中的巴黎一 为巴黎定性:巴尔扎克的权威话语二 视觉盛宴:福楼拜笔下的巴黎三 “酒神”的城市:左拉小说中的巴黎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城市批判一 晚清通俗小说:妓女作为上海的隐喻二 《新上海》与《市声》:流动的社会、混乱的身份三 左翼文学:上海叙事中的金钱与阶级第九章 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一 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二 城市、权力与民众:安,别雷笔下的圣彼得堡三 中国现代派小说中的上海参考文献
文学中的城市保存并拯救了人类的城市经验,弥补了历史的空白与断裂。历史上有无数的城市消弭于自然灾害的无情战火,但文学却储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录了各民族城市诞生之初的神圣建造和沧桑变化,表现了不为历史记载、无法用数字统计的“看不见的城市”。从城市的角度阅读文学史,它也是一部人类城市经验的历史。《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以跨文化的视野,比较分析了古代中西城市观念的会通与差异,中西最早的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与《诗经》和汉都赋中的城市再现,《圣经》中的城市观念及其对于西方城市想象的影响,并着重以现代转型时期的伦敦、巴黎和上海为中心,分析了19、20世纪早期中西都市文学的反都市主义倾掏及其对于资产阶级和大众阶层的文学再现,呈观了中西作家的现代都市想象和文学再现与其文化传统的关系。【作者简介】 陈晓兰,复旦大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文化与文学、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性别与文学。出版专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1999),《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2006);主编:《外国女性文学教程》(2011),《中华十大才女》(普及本,2010),《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2012),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诗与思》(2007)及《经典与理论》(2009);发表论文60多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9092516 《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2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2.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106 的主题关于 都市文学-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