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0.0
本书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中扬子地区晚侏罗世-新近纪开展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比、古流及物源区分析等研究,分析了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编制了古地理图,建立了中扬子区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及盆地各时期充填演化模式,探讨了中扬子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充填的控制作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中扬子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2.1.2 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特征
2.1.3 中扬子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划分
2.2.2 地层对比
3 沉积体系
3.1 沉积相标志和划分方案
3.1.1 沉积相标志
3.1.2 沉积相划分方案
3.2 沉积相类型及基本特征
3.2.1 冲积扇相
3.2.2 辫状河相
3.2.3 曲流河相
3.2.4 三角洲相
3.2.5 湖泊相
3.3 沉积模式
3.3.1 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模式
3.3.2 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3.3.3 水下扇-湖泊沉积模式
3.3.4 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4 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特征
4.1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4.1.1 露头层序界面识别
4.1.2 测井层序界面识别
4.1.3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4.1.4 地球化学标志
4.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4.2.1 层序界面级别划分
4.2.2 层序地层命名
4.2.3 层序划分方案
4.3 层序特征
4.3.1 上侏罗统层序特征
4.3.2 白垩系层序特征
4.3.3 古近系层序特征
4.3.4 新近系层序特征
4.4 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5 古流及物源区分析
5.1 中扬子区古水流分布特征
5.1.1 上侏罗统古水流特征
5.1.2 白垩系-第三系古水流特征
5.2 物源区分析
5.2.1 碳氧同位素分析
5.2.2 砂岩成分统计
5.2.3 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 盆地充填与演化
6.1 盆地发育演化阶段划分依据
6.1.1 不整合面
6.1.2 地球化学特征
6.1.3 岩浆活动
6.1.4 古应力记忆测量
6.2 各演化阶段盆地充填特征
6.2.1 晚侏罗世盆地充填特征
6.2.2 早白垩世盆地充填特征
6.2.3 晚白垩世盆地充填特征
6.2.4 古新世早始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6.2.5 中始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6.2.6 晚始新世-渐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6.2.7 新近纪盆地充填演化特征
6.3 构造背景分析
参考文献
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主要经历了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转换裂谷盆地演化过程。《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沉积特征研究》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体系,系统地对中扬子区开展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比、古流及物源区分析等研究,分析了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编制了古地理图,建立了中扬子区不同时空盆地的充填序列及盆地各时期充填演化模式,探讨了中扬子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充填的控制作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沉积特征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7141438 《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沉积特征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26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印数 |
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沉积特征研究是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4.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P548.2 的主题关于 晚侏罗世-沉积特征-研究-中国 ,晚第三纪-沉积特征-研究-中国 的书籍。
于永海, 等著
康志宏, 著
陈吉艳, 杨瑞东, 张杰, 著
靳军, 等著
陈涛, 著
惠博, 著
陈留勤, 著
陈锋, 著
于兴河, 李胜利, 李顺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