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

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

惠雁冰,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2.0

书籍简介:

本书对20世纪50~70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了“重读”,这种“重读”的视角放在文学现象整体梳理的研究视域、客观评价的研究尺度、重新阐释的研究方法与锐意求新的研究上,这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重读”完整的意义系统。笔者意在通过这种管窥般的重释解析为学界重新认知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提供一种或许有效的研究路径,并能在当下“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部分单元中有所开启,且有所作为。鉴于本书主要对当代文学前27年的主流文学现象进行解读,故对作为隐性支流而存在的“地下文学”没有涉及。

作者介绍:

惠雁冰 男,1969年生,陕西清涧人,文学博士。现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延安大学红色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引言 “重读什么”与“怎样重读”

第一章 平剧改革的回眸一瞥

——《逼上梁山》的创作体制与整合理路

第一节 延安平剧改革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资源

第二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过程与创作体制

第三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争论与整合理路

第四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得失与当代影响

余论

第二章 战争文学的域外色彩

——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叙事”

第一节 “复合视角”透视下的“朝鲜”

第二节 “女性镜像”映照下的“朝鲜”

第三节 “道德偏向主义”遮蔽下的“朝鲜”

第三章 乡村世界的别样发现

——赵树理小说中的权力一文化关系

引言  “重读什么”与“怎样重读”

第一章  平剧改革的回眸一瞥

——《逼上梁山》的创作体制与整合理路

第一节  延安平剧改革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资源

第二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过程与创作体制

第三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争论与整合理路

第四节  《逼上梁山》的创作得失与当代影响

余论

第二章  战争文学的域外色彩

——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叙事”

第一节  “复合视角”透视下的“朝鲜”

第二节  “女性镜像”映照下的“朝鲜”

第三节  “道德偏向主义”遮蔽下的“朝鲜”

第三章  乡村世界的别样发现

——赵树理小说中的权力一文化关系

第一节  宗教仲裁:“敲钟”与“上供”

第二节  道德指认:“捉奸”与“名声”

第三节  秩序界分:“老槐树”下的狂欢与“斗室”里的沉浸

第四章  青春征候的多重投影

——“百花”情爱小说的政治想象图式

第一节  身份的可疑与政治争夺关系的建构

第二节  难以确认的道德理想与非常态叙事

第三节  不对称结构与阴郁化书写

第五章  宏大叙事的一脉潜流

——农业合作化长篇小说的深层结构

第一节  思路的清理

第二节  维度的选择

第三节  阐释的方法

第六章  政治涛声之外的地缘情结

——《香飘四季》的另类书写

第一节  从严整到松散:社会本质秩序的断裂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阶级斗争生活的移位

第三节  从潜隐到凸显:乡土意识的复苏

第四节  “改写”原因及结语

第七章  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三个阶段

——“样板戏”的历史来路

第一节  传统戏曲现代化路向展开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三个阶段性成果

第三节  传统戏曲现代化最终成果的确认与命名

结语

第八章  话语交锋下的“真实”与“遮蔽”

——“样板戏”的域外接受

第一节  关于50年代戏曲改革问题

第二节  关于“样板戏”的艺术评价问题

第三节  关于整体戏改的效果及启示问题

第九章  跨越性作品的意义冲突

——《沸腾的群山》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统合”的逻辑

第二节  真实的“边界”

第三节  道德相面学与反拨性接受

第十章  “苦行主义”的价值取向

——《征途》的修辞策略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假象”

第二节  浅斟低唱的另类“真实”

结语

第十一章  不堪考量的家史倾诉

——《千重浪》的苦难隐喻

第一节  政治意识的强力灌注

第二节  “家史诉苦”的基本模式

附录一  “革命样板戏”之传播纪事

附录二  “延安文艺”的研究现状与亟须突破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作者惠雁冰对40—70年代的部分重要文学现象进行了一次重新清理,意在通过这种管窥般的解析为学界重新认知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提供一种或有效的研究路径,并对当下依然还在延续的“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部分单元有所开启,且有所作为。
  为了体现文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及文学写作经验的关联性,《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对20世纪40-7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的另一种考察》特意从延安时期平剧改革的开拓性成果《逼上梁山》人手,并以此作为考量现代文学转型与当代文学发生的一个重要刻度。
  当然,由于把握能力、个人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所限,我对在“十七年”期间有着较大影响的“新民歌”运动与“政治抒情诗”两种文学现象未做考察。同时,鉴于本书主要针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主流文学现象进行解读,故而对作为隐性支流而存在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也没有涉及。另外,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的风行及其伴生的解读热潮成为当代学界文本重读的核心内容,黄子平的《灰阑中的叙述》,唐小兵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李扬的《抗争历史的宿命》《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宋剑华的《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等专著,连同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刊发的大量研究论文就是显证。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44749
如需购买下载《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7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研究 的书籍。